沉没的甲午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读后感》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 第一篇

姓名:李美玲

专业班级:行政管理11-02 学号:11089215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读《沉没的甲午》后感{沉没的甲午读后感}

记得初次接触甲午战争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那时候看课本上描写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全舰燃起大火,即将船沉大海时,他毅然驾舰撞向日本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他的死壮烈而悲壮,同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今,100多年已经过去,此时我正坐在教室阅读《沉没的甲午》,尘封的记忆一点点呈现出来。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

《沉没的甲午》是由陈悦先生写的,这本书与我们以往所读的有关甲午战争的资料不太一样,它并不是简单的把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或者是军队、奸臣,也不把广大清军将士都定义为爱国者。它将战争视为一种极其复杂的人类活动,对甲午战争的探讨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层面,更涉足于晚清的政治、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文章了还附了大量的照片,还有有关人物的日记、回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沉没的甲午》。

爆发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巨大的伤痕。甲午的结局导致在近代化同一条起跑线上的中、日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命运之路,现代南北朝鲜的争端、台湾问题都与甲午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那么甲午战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以往的印象无非是清政府的无能、军队的实力差、武器装备落后、封建制度的腐败等,这些在本书中也有提到。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内兴起了创办近代西式海军的浪潮。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李鸿章开始建设北洋海军,购买先进船舰装备,聘请外国军官,并模仿英国海军模式,严格训练与日本开始了军事竞赛。然而从1888年之后,清政府认为海军建设已经一劳永逸,严令禁止再购新的军火。这就出现了甲午战争爆发时,中国只有8艘早已过时的军舰,而日本拥有主力军舰31艘,这场战争还没开始前,中国就已经输了。而朝廷的清流言官,目光短浅,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整天就知道批李鸿章,完全不顾中、日军事实力的差距,还经常诬陷在前线奋战的将士,令他们含冤而死,如盛军统领卫汝贵,而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之死堪称甲午战史上最为悲壮苍凉的一幕。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怎么可能胜利呢!

除了介绍上面所说的原因以外,陈悦先生还描写了很多人物,以及他们在战前战中的表现,对甲午战争结局的影响。首先是袁世凯。当时任驻朝通商事务总办的袁世凯,在甲申事变后深得李鸿章的欣赏,然而倚靠叔父辈的人际关系提拔起来的袁世凯,对外交事务完全不通。在进驻朝鲜后,便以太上皇的摸样,大包大揽,对朝鲜一切内政外交事务予以干涉,飞扬跋扈,目空一切,而对野心勃勃的日本完全没有警戒之心。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爆发,导火索是朝鲜爆发东学党{沉没的甲午读后感}

起义,清朝派兵镇压,由此和日本扯破脸。而正是袁世凯对外交的一窍不通,朝鲜政府才在此时请援,李鸿章同意出兵,也是因为袁世凯的一份电报的误导。就这样,中国的灾难从此开始。

书中对“致远”舰沉没的原因也提出了质疑。关于“致远”舰冲向日本舰队的用意,一直以来比较普遍的观点是,邓世昌想要撞击日本最新锐的军舰“吉野”,与之同归于尽。但是虽然在中国的报告、档案里记录比比皆是,日本公开的战史中却几乎没有记载。作者显然更倾向于海军史学家库劳斯的观点,认为当时“致远”舰可能是鱼雷发射舱中弹,鱼雷被引爆,最终导致军舰爆炸沉没。但不管怎么样,邓世昌的爱国情怀会永远让人们记住的,他保持了一个中国海军军人的尊严。

这里面我最讨厌的就是当时任山东省巡抚的李秉衡,真是给姓李的丢人啊。他曾经是李鸿章的部下,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又投下了清流大佬张之洞的麾下,所以当然不会给李鸿章号果子吃。刚上任就与李鸿章处处作对,置李鸿章的话与不顾。李曾不止一次的向他转告威海荣成一带急需加强海防,因为这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然而李秉衡却对此置若罔闻,没有做任何防御安排。不仅如此,他对朝廷鼓吹自己已经做好战争部署,随时准备战斗。在危急的国难的面前,还顾及自身的利益,在甲午战争中不乏像李秉衡这样的人。终于在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防御薄弱的荣成湾成功登陆。2月12日,北洋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几天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朝廷的清流言官只知道一味地指责李鸿章、丁汝昌等人,完全没有注意到山东巡抚李秉衡,荒唐的是,后来李秉衡也加入讨伐的队伍中来。

李鸿章,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卖国求荣的人,几乎成了“汉奸”、“卖国贼”的代名词,是个全盘否定历史人物。他的名声不比汪精卫好多少。但有多少人知道,在李鸿章生活的那个年代,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中国许多不平等条约都是由李鸿章签订的,但是李鸿章只是奉命收拾残局,所有条款都经朝廷同意,他没有背着最高统治当局出卖过任何国家权益,更没有这个权力。如果要追究责任的话,应该清算的是清朝腐朽的统治者们的误国大罪。谭嗣同曾对李鸿章评价道:“当时朝廷内外对西方军事、内政和外交稍知之者,惟一合肥(指李鸿章)。”谭嗣同与他是同时代的人,又是颇有见识懂得维新的之士,而又并非李鸿章的部下,这些亲身经历所得到的感触,颇值得后人重视。这个在本书中也有体现,当时对中、日军事实力最清楚的就是李鸿章,而且他不止一次上奏朝廷购买军火,更新军舰,可当时没人理他。总之,李鸿章对中国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他对中国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就算有过错,也是情有可原。孔子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该以客观的角度,来正确评价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

甲午战争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虽然我们处于和平年代,但我们仍要居安思危,加强国防建设,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从此刻开始努力,振兴中华!

《甲午殇思读后感》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 第二篇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文章,读后令人感慨万千。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国,竟被一个领土小、资源乏、人口少的岛国、小国百般欺辱,真是中华民族史上最惨痛耻辱的一页。“系列”论述令人信服。国家穷则弱,又是一盘散沙,国无凝聚力,人心无理想,清廷腐败是根源。如今,回顾甲午120年的历史,向国人敲响警钟,不忘血泪史。激发人们奋起向前的拼搏精神,让人无比欣慰。

反观现在,我们眼前川流不息的,是把“挣很多很多的钱”当作理想的孩子们;是卑躬屈膝、恭迎拍马的官员;是留在国外永不还乡的“人才”;是英雄流血又流泪;是“真小人”成为明星,大丈夫成为笑柄;是“仁义道德”成为“迂腐”的代言词;是人们都患上了“社交强迫症”,拥有一大堆“朋友”,却遗忘了“知己”的含义;我们听不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也看不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正气;有种叫做“人格魅力”的东西,正在离我们远去。 有种叫做“民族精神”的正气,逐渐抽离我们的躯体。

甲午战争让我们从历史中得以反思,反思历史,也是在反思自己。我们虽没有“兼济天下”的能力,却是能做到“独善其身”。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失败也是我们所需铭记的,它与成功对我们一样有价值。想到,如今中国四周的形势,中日与中菲以及中越等在领海问题

上的争端,我们更需要铭记百年前这场惨痛的失败,知耻而近乎勇。当年,丢掉领土或许可以说是国势衰微,国家落后。而现在,绝对不容许当年甲午丧权辱国的重现。没有一寸领土,一里领海领空是浪费的,都是值得誓死捍卫和珍惜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改革如逆水行舟,再硬的骨头也得啃,再深的险滩也得蹚。只有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以更大的魄力和超常的胆识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才能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写下实现中国梦、国寿梦的历史新篇章。

《《甲午殇思》读后感 日本民族分析》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 第三篇

《甲午殇思》读后感{沉没的甲午读后感}

——从中日甲午战争看日本

高三(1)班 刘真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

2014年,又逢甲午。

作为中国人,看到这一干支,不免总会心头一紧。这重如千钧的两个字将我们的思绪来回了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背负耻辱的年代。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自负为天朝上国的泱泱大国竟然被一个曾习技于己的弹丸小国打得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曾经的藩属国一跃成为了殖民者,这是怎样的耻辱!被当头一棒打醒了的中国已然意识到,那个国家显然已经不是当初派遣唐使的落后蛮国,而是一个历经了“明治维新”实现了近代化的军事强国。

毛主席在接见访华的日本将军远藤三郎时就说到:“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这的确没错,中国人终于借甲午战争看清了自己,也开始重新认识了日本。民国时期的中国学者就已然开始倡导,“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功夫”。知己知彼,方才能百战百胜。

自日本福岛地震后,日本与周边各国的岛争问题愈演愈烈,以安倍为代表的右翼政党使得日本的军国主义再度抬头,这不免令我们联想到十九世纪末时那个野心勃勃的日本。甲午战争绝非偶然,我们能从中看出这个弹丸之国想要吞并世界的野心,能看出这个民族独特的民族性。而这些也有利于我们今天再次认识这个民族。

日本骇人的“大陆政策”历史由来已久。刚刚统一了日本全国的将军丰臣秀吉就从朝鲜半岛入手,欲建立一个内含中国、印度、朝鲜在内的亚洲大帝国。虽然最终由于明朝军队的强力反攻,加之国力有限、难以为继,日军撤出了朝鲜半岛、以失败告终,然而这种意图与思维方式依然印在了日本民众的脑海中。刘亚洲先生在代序中谈到:“日本是个岛国,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出路在大陆。”这与二战时纳粹德国为争夺所谓“生存空间”而发起侵略战争的思想简直如出一辙。侵略者总是很相像的——日本人也一直想要开拓出属于他们的“生存空间”,即向大陆发展,这与其资源匮乏、灾害频发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所以一旦政局安定些,日本就会显现出它带有侵略性的一面。明朝万历朝鲜战争如此、中日甲午战争及二战如此,而今的安倍政府亦是如此,只是迫于国内外压力要缓和些。

“大陆政策”的侵略战争性质与日本的军国主义是离不开的。戴季陶先生就给出了“军国主义”的定义:“以军事组织的力量,作政权的重心,一切政治的势力都附从在军事势力之下。”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军国主义“一定要成为一种制度”。这种形容,不由得令我们想到由将军来控制政治的日本幕府。虽然在明治维新中幕府被推翻,然而这种军国主义倾向已经较深地影响了日本。由“大陆政策”作为战略方针,经历过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日本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军国主义国家。日本的财政方针、外交方针、教育方针都以国防计划为基本来制定,财政是军需,教育是军事教育。而说到“为军事服务的教育”,我们也不禁对当下的安倍政府倍感担忧,不正视历史、篡改日本教科书,将“侵略中国华北”说成是“进入中国华北”,如此粉饰战争、掩盖罪行,与军国主义倾向不无关系。

在甲午海战中,中日双方的士气形成了鲜明对比,北洋海军军纪涣散,而日军则是有备而来。这场战争的确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帝国机器与近代化的军事强国之间的战斗,而同时也反映出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究其根源,这与两国的文化是相关的。随着专制皇权的不断膨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日益僵化,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中国人显得麻木、只求防御,像极了二战初期一味撤防而令德国长驱直入的法国贝当政府。而日本历来尊崇武士道精神。戴季陶先生用有些戏谑的口吻将“武士道的精华”总结为“仇讨”和“切腹”——一个是杀人、一个是自杀。这听上去实在是有些野蛮的精神,而这在另一面恰恰表现了日本人

的“尚武”与“忠信”的品格。这种武士道精神是适应战争的,并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人敬佩与借鉴的——二战时美国人总会感叹太平洋作战的日军投降的很少。然而若用在军国主义上,武士道的品格就成了“恐怖主义”,是万不可取的。

以中日甲午战争作为窗口,我们不难分析出以上这些存在于部分日本政党与国民思想中的特点,其中对日本与亚太的发展有诸多消极因素,而由于冷战中美国的大力扶持、日本经济发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等原因,这些消极因素依然留有残余,并且影响着当今日本政局。

从1894年甲午战争起,我们开始重新认识日本。

如今2014年又逢甲午,我们深谙“知耻近乎勇”的道理,应重新审视日本、审视自己。已过两轮甲子,而伤痛之痕犹在,国辱军耻决不可忘。历经无数风雨,如今的中华民族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走到了一个由富转强的历史节点;而近年亚太地区的复杂局面,也使我们必须重视起海洋、重新反思历史的教训。我们需要再回望那段历史,明确的我们当代的担当。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1000字》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 第四篇

学习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了圆明园的毁灭,我真有些说不出的感情……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镇北的一片平原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1000字。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到清乾隆九年基本完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一百五十多年。它的名字虽叫圆明园,实际上它是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等东、西、南三面的许多小园所组成。园中还有许多奇珍异宝等名人书画,所以,它又是闻名中外的一个博物馆、艺术馆与皇家园林。这是一座世上独一无二的园林,是一座人人都感叹的园林。

自视为天朝之国世界之王的大清帝国,自建政以来一个多世纪技术踏步不进,相信依靠马刀和弓箭就足以主宰统治世界,在群臣眼里西方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不过是康熙皇帝的“玩意儿”。这种夜郎自大的自负心态直接衍生了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1000字。在乾隆年间达到农业社会的繁荣时,西方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肆扩展殖民地,建立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美洲摆脱殖民统治,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了北京,他们拥有先进的枪炮,虽说那时清兵很多,虽然奋起反抗,可是清军的装备落后。英法联军拥有的是枪支炮弹,可是清军只有马刀和弓箭,没过多久清军就倒在了侵略者的枪下。他们很容易的就闯进了圆明园,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后,什么宝贝都不放过,首饰珍珠等小物品能带走的就统统掠走,大花瓶等沉重的东西不能带走的就就全部毁掉。然而,这群强盗还不罢休,十月十八日、十九日,三千五百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直到我国人民这个用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结晶,化成灰烬。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从此金壁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珍贵的历史文物——没有了!这座万园之园,东方的博物馆,独一无二的人间仙境——圆明园变成了一堆废墟。

我愤怒,因为一座精美绝伦的园林毁于一旦;我后悔,中国政府那么强大,为什么没有力量来反抗;我不解,同是女娲创造的人类,为什么要给我们带来灾难。我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压迫。<圆明园>,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荣耀与屈辱。历史不堪回首,中国要强大。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1000字(二)

学习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了圆明园的毁灭,我真有些说不出的感情……

圆明园里的建筑雄伟壮观,亭台楼阁玲珑剔透,还有许多景点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圆明园里还有许多奇珍异宝。可是那么美的园林,竟在短短的三天内,就被英法联军用残忍的手段毁掉了。在这三天内,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摧毁下变的不堪入目: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这已经够可恶的了,但是,英法联军为了烧毁罪证,用火把我国花了2个世纪的时间建造好的圆明园给烧毁了,英法联军任意的摧毁圆明园,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非但不去制止它,而且还去当他们的走狗!我觉得英法联军很霸道、野蛮,他们不择手段的毁了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的最好罪证。

然而,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现在圆明园已经不是以前辉煌的、灿烂的圆明园了,现在的圆明园是一堆残垣断壁,一堆废墟。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刻将深深的印在人们的心里。

当时清朝政府是腐败无能,花钱如流水。一顿饭都要花掉许多银子,饭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上等布料做的,也要花掉许多钱;大官人吃喝玩乐……花掉许多银子。可他们知道,这些供他们吃、喝、玩、乐的银子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银子,他们吃着、穿着、用着老百姓的银子,竟然还心安理得!他们根本就没理老百姓们过的好不好,所以,当时我国只有挨打和受欺负的份儿了。

看到圆明园那悲惨的结局,我更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知道了“闭关锁国”的后果……只要能多多向外学习、交流,就会更加繁荣富强,不会为他人所欺!

圆明园原来是这么美丽,仿佛自己身临其境。但是这么美丽的一个万园之园,竟然被几个强盗给毁灭了。那些强盗就是英法联军,他们实在坏透了。把能抢的东西抢去,不能抢的还烧掉,毁灭罪证,我实在太痛恨他们了。

圆明园是一个聚集了许许多多风景名胜精华的一个大公园,在世界历史上称的上为万园之园。在圆明园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是从先秦时代一直到清朝,所有最珍贵的文物全都放在里面,给人们参观。有些物品还是工人们用了几个世纪辛辛苦苦的做出来的,做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是被英法联军一抢而空,还把圆明园烧了,彻彻底底的被毁灭。多少劳动人民的辛劳,才换来了这么美的大公园,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等于是把劳动人民的心烧了。圆明园是给人参观的,不是给人破坏的。圆明园已经被风景名胜的精华渗透了。但是我看到了今天的圆明园实在太伤心了,这就是英法联军惹的祸。

这个世界上的大瑰宝圆明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英法联军,你们所作所为永远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虽然现在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辱国耻。当时圆明园被毁灭是因为当时中国人不强大,以后我们一定会渐渐地把中国发扬光大,让别人不能欺负我们!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 第五篇

文/叶启鉴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很有意义的书,书名叫做<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着名的杨马。特尔。我想,大家应该都看过这部电影,我来给大家回顾一下吧。

主人公名字叫pi,他住在印度,他们家开了一家动物园,有一天,他们全家要移民,动物园也要一起搬走。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他们租借了一艘日本货船,需要经过太平洋才能到达目的地。第二天,他们出发了,在进入太平洋很深的区域时,暴风雨来了,pi和帕克的不可思议、神奇、有趣的奇幻漂流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在海上度过漫长的83天,最后,谁也没想到,pi和帕克都活了下来。可是帕克永远地离开了pi,因为它回到了无边无际的丛林里。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pi和帕克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们之间相互陪伴,这样就不会孤独。如果只剩pi一个人,孤独就是他最可怕的敌人,而且,pi还是一个非常坚强、顽强、勇敢、聪明的男孩,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书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名着,在今年的暑假中我终于将他细细品读了一番。那些唯美的画面,奇幻的场景,逼真的现场,可怕的海难,疯狂的暴风雨……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派地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致使他深知动物的习性以及怎样与他们相处。在派十七岁那年,为了生活,他的父母决定举家远航移民加拿大,然而夜里发生了可怕的海上风暴,突如其来的风暴像一头饥饿的雄狮一样怒吼着吞噬了货船。可派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乘着救生船在一望无际的太平洋上漂流,而且还有一位令人胆战心惊的同伴——理查德。帕克,一只凶猛异常的成年孟加拉虎。就这样,派和这位不可思议的同伴开始了一段同样让人不可思议的冒险旅程。

在那天夜里发生海上风暴时,派竟不畏惧飓风大浪得去甲板上观看暴风雨,他那无畏无惧的冒险精神使我非常敬佩。()记得在上小学五年级时的一次体育课上,老师让我们练习跳高。我看着同学们像猴子一样一跃而过,再看看跟我差不多高的栏杆,生怕摔着的我不禁有些害怕了。到我了,我鼓足勇气向栏杆冲去,但就在快要接近栏杆时,我又害怕了,胆怯使我最终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一跃而过,反倒把栏杆踢出去好几米远。这次跳高,我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了。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也不要放弃,一定要抱着必胜的信心去试一试,也许你不会成功,但如果你不尝试就一定失败。

在这本书中,老虎捕鱼的那一段也使我大有感触。在老虎刚开始自己下海捕鱼时,派完全可以扔下老虎自己漂流,但他却把老虎救了上来,一开始我认为派这样做太蠢了,因为把老虎留在船上就像身边有一颗定时炸弹,派随时都有可能被老虎当作美味大餐吃掉。可想了想之后又觉得他这样做是对的,因为靠他一个人是无法在太平洋中生存下去的,而且生存法则也说了:要给自己找事做。只有和老虎在一起,他才能保证每天都有事做,因为他要给老虎找吃的,不能让它饿着。否则,老虎的最后一顿晚餐可能就是他。所以,比起老虎更需要他来,他反而更需要老虎。

我觉得,这本名着值得我们中国少年去好好品读。因为他告诉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怎样应对。也让我们和外国的少年做一个对比,看看如果换成我们中国少年,遇到这种要独自于一个猛兽在海上漂流的情况,我们会怎么做?所以,我认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以本很不错的名着。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读后感(三)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讲述的是关于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读完这本书后,我了解了什么是精神力量,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神。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主人公派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使得他从小就很了解动物的习性。在后来举家迁往加拿大时,在船上他们遇见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里的一些动物,因为父亲打算把它们趁机以高价卖掉。然而货船中途沉没,派的家人全部遇难。pi和救生艇被船上掉落的斑马砸进海里,他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于是,他开始了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与他同时处在救生艇中的,除了那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外,还有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以及一只重450磅的成年孟加拉虎,由于海关官员的失误,这只孟加拉虎注册了一个正儿八经的绅士的名字:理查德·帕克。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咬死了受伤的斑马和猩猩,理查德·帕克咬死了鬣狗,并将他们吃掉。接着,17岁的少年pi海上生存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少年pi和理查德·帕克互相为敌,却又互相依赖,最后他们经历了重重考验,通过了缺水、缺少食物、狂风暴雨、病魔等困难,终于生存了下来,然而,少年的伴侣,那只孟加拉虎,却头也不回地走了。整个故事十分精彩,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主人公的聪明、勇敢、坚强。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感触很深。无论从什么方面来看,本书都是一部奇特的小说。它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历险故事,一个关于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寓言,一部引人入胜的超小说。机智使它更有活力,恐怖为它增添了趣味,它是一位不同寻常的天才的作品。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理查德·帕克。他会在危难的时候,咆哮出柙,眈眈向人,却又与人相依为命。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一本十分精彩的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378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