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第一篇

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西安市第一中学数学组 曾卫鹏

听了刘良华教授的报告,感受颇深,尤其是吴非老师写的《不跪着教书》一文,让人精神振奋,不能自已!兴之所至,马上从网上买了一本,仅用了三天就拜读完毕。读了吴非老师撰写的《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身省,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教师“必须读一百本书”的目标、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有读者说,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对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的警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作者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已,却没有能开出拯救痼疾的良方。而我的体会是,《不跪着教书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在于“开出痼疾的良药”。不是吗?如果你能仔细地、从头到尾地读完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读名著、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搞有偿家教、教师接受学生礼物、教师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教师要学生家长办事,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等等,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还为所有的阅读者开出了一副普遍适用的“良方”,那就是:读书。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

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一些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第二篇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张婷

翻开书本,看到让我震撼的这样一段自序!“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文字,自序中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里面有个句子,我觉得说的很对,“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一旦没有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看到这儿,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作者吴非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本书一共分《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辑一百篇文章,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他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老师,我的神),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觉得这些才是对学生这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教师是什么?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一朵美丽无比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更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蜡烛,人类的灵魂不可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燃烧自己的流程去塑造。{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呢?教师就是教师,“教师”这两个字背后是一个更真实的字: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着自己的油盐酱醋,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苏霍姆林斯基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一朵硕大的玫瑰花,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来到校园散步,看到一个四岁的女孩摘下了那朵玫瑰。他弯下腰问:“孩子,你摘下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把花送回来。”听着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这样好的孩子。”这个故事激动着吴非老师,也激动着我,为了我们的学生能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期待着这样美好的人性,我们的心中应该有这样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一朵散发着无尽芬芳,与爱交织,透着善心、同情心和爱心的玫瑰,教会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祖国,爱弱小的他人,成为一个有感情,有爱,有怜悯,敬畏生命,知耻,知感恩图报,说真话的人。

随感一:

孩子从进入幼儿园起,就接受着爱国教育。当他们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或许心中都以为自己很有国家的概念。然而,当他们(也包括我们),每天走路或站立的时候,还能想到祖国吗?培养真正的爱国情感,并非每年十一搞些少先队活动就能做到,当我们用甜美的嗓音赞美祖国,用绚烂的色彩描绘祖国,用婀娜的舞姿赞美祖国时,可曾想过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我们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

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从空喊开始!“祖国是什么?祖国,就是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那亮着灯的窗户„„”{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随感二:

一个听来的小故事。当我捧着教科书兴冲冲地跑进教室时,却从班主任徐老师口中得知了这样一件令人胸口堵得慌的事情:小史竟然剪断了金鱼的尾巴,拿去喂乌龟!我顿时心中流泪,无言以对。我害怕我的学生以后也会虐猫,拿硫酸泼狗熊„„

这位老师与这班孩子朝夕相处两年,因没能教会她的学生善良、仁爱,而自责,“这就是我,一个语文老师的过错、失职!记不清那堂课上,我的眼泪是否被学生读懂,记不得那些震撼心灵的故事是否被学生铭记,只知道当时,脑海中不断响起吴非振聋发聩地喊叫:‘人,不能和野兽一样!’”。

随感三:

有模范教师作报告,讲家人患重病住在医院抢救,而该教师坚守岗位最终没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吴非愤而质问:“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便是培养这样的没有人性么?” “这样的人,怎么配做教师?”句句在理,掷地有声,言犹在耳。

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的文字直白,观点一针见血。他在《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篇中写道:“现今的课堂最缺少的通用语是‘我认为’,——教师没有经过思考的‘我认为’,学生就更不敢说,„„因而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这样的思想,在很多人看来,只会用两个字来评价,偏激!而作者却把能这样说话称之为“多么令人向往的事”,称这样的人为“一个能正常说话的人”。

吴非认为“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尊严是体现在思想上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教师一旦没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别人的“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他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随感四:

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教师。不因为年岁渐增,消失了对教学的热情;不因为现实的磨砺,消沉了原有的斗志。想到启蒙恩师,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她教我们时已经年逾古稀,然而她对新课程的追索,使我等年轻教师也难望其项背。她把语文教学当作必生的事业,在古稀之年仍然对教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永远地有一颗赤子之心,这完全在于她灵魂中那种“热爱”的禀赋。就教师而言,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就是对职业的亵渎。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有职业的激情,才能不断地进修,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自然,才有可能成为高尚的人。

吴非在书中这样说道:“评价教师的工作,简而言之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说得非常在理。尤其是语文,一门非常有灵性的学科,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与学生交流情感,共同浸润其中。语文,就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随感五:

做最出色的教师。“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吴非转述的这句话打从我看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刻在了脑子里。是的,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关于读书,作者提出应带着“爱与敬重”来读书,阅读是一种“心的教养”。“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可能始终站立着„„”

读完整本书,脑海中有一句话蹦了出来:“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我是一位语文老师,但我觉得,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做到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要有批判的能力,要敢于说“不”,要敢大胆的表述自己想法和观点。还有一句话就是:“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像灯塔一样,在迷茫中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细想一下,这不就是终身学习的要求吗?活到老,学到老,这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

吗!但是,这个道理让作者说出来,就好像跟你聊了会儿天,虽然平平和和,却句句说到了我们的心坎儿上,让我们自己发现我们就得去读书。只要肯去读书,什么都好办!

《不跪着教书 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第三篇

不跪着教书?我很惊诧,亦很迷惑。带着期待、怀疑、审视和好奇的心态,我打开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 4 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有时,我都不知我们的教育究竟是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孩子。为了让学生能长成更加“健壮的大树”,我们给孩子从小就开始剪枝,按着我们的意愿,把孩子的许多坏习惯都给剪掉了,慢慢地把孩子修剪成我们心目中的“好树苗”。而从未去考虑孩子所犯的“错”的本意和初衷,把孩子美好的思想抹掉了。就像上文中所说的小姑娘,她没有成人的思维,只是为让奶奶能高兴一些,做出了摘花这样的错事。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懂得真善美。可我们很少认真想过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要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为自己现在的教学态度感到自责。我有很多时候懒得听学生的辩解,只是自己一味的教育说服,认为对学生已是“仁至义尽了”。可跟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我的一些教育方法真是没有尊重学生,只是“一厢情愿”的。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铁骨教师”,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这也许是因为长期从事一种工作,产生的惰性吧。教育是需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经常看些教育丛书,不断学习好的教育方法,再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使自己的思想经常充满活力,更利于适应今后的教育。

倾注智慧与真情做一个思想者,一个思考者,一个“写作者”,一个积极而真实的生活者。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坚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满、去求索教育的真谛。

“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教师这一行业,是充满智慧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需要我们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用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主张来工作。让我们成为用智慧去创新的教师,只有精神独立,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不跪着教书,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底气,那就要充实自己,敢于接受困难、迎接挑战,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的形象,做一个榜样!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不假思索的买了回来,一口气读完。感到作者是一个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思想者,笔锋犀利,观点鲜明。读后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一时间仿佛悟到了许多。是的,吴非老师说出了我久积胸间想说却又不会表达的感觉。可以说跪着教书是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让我从思维的浅滩,逐渐地陷入了思考海洋,一步一步引领着我对教师、学生、教育,还有自我进行着反思。

一、为教师起航

但是自从看了《不跪着教书》后,我才感受到教师仅仅有“园丁的辛勤”,“春蚕的无私”、“蜡烛的燃烧”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要做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来吸引学生,要用丰富的文化修养,深度的思考来武装自己, 提升自己的素养,教师不是“教书匠”,单纯靠“燃烧”与“付出”的教师是不符合现在社会要求的。

时代在进步,孩子也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进步,现在的孩子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孩子同日而语了,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提前,孩子似乎变得越来越聪明了,“教书匠”型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孩子好奇、求知的欲望。“书到用时方很少”,现在我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孩子,面对他们的童真,我才发现自己脑里“有趣的故事”太少,面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才发现自己教育的对策远远不够甚至不够成熟。一拿起《不跪着教书》,看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就爱不释手,我被里面的一些小故事深深吸引住并感动着。{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二、为生命扬帆

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文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天在校园散步时,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四岁女孩在校园的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中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奖给你的妈妈,感谢她培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吴非老师,他说:“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有这样的美好。”这个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老师往往被传统观念束缚,忽略了学生的想法。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会去批评这个小女孩,然后耐心地教育她应该保护花草树木。那么这个孩子这么善良的行为不是被我给扼杀了吗?我被这么美好的、有爱心的小女孩感动,更为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感动。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感到了沉重,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看到这,我不禁问自己:“面对孩子,我是怎么做的?我做好了吗?”当我认为学生犯错的时候,我总是会马上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有时甚至发怒责备,以为严厉的批评可以给他深刻的教训,下次他就不敢犯错了。自己就很少会耐心地弯下腰问问学生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平时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教室,你总是会听到老师批评训斥学生的怒声,而很少听到静下心来和学生亲切交谈的话语。我想我的“不够耐心”与“不够机智”不仅让我失去了许多教育的契机,说不定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伤害了一些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想到这,我不禁毛骨悚然。

三、为孩子护航

这本书还让我更加懂得了如何去爱孩子:爱孩子,首先要走进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

需,理解每一个孩子的悲哀与欢乐;爱孩子,必须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爱孩子,也必须鼓励和批评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文中的《小睡有何不可》《跑,还是别跑?》《昨天的故事》三篇随笔深深打动了我,颠覆了我的习惯性思维,让我觉得老师的行为方式有时候也要变个“小魔术”。吴老师居然默许学生课上睡觉,在他的课上,有位学生睡着了,小声叫他没有醒,想到他可能实在是太累了,怕他着凉,就请同桌帮他盖件衣服。他说:“学生课上打瞌睡,原因很多。在他已经疲倦的情况下,要求他集中注意力去记住教师的讲话,很困难,这时候不如让他小睡一会儿,只要他不妨碍被人上课。不止一次地听到教师允许学生课上睡觉的例子,我觉得这是人道的教育。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听课分神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当然,如果学生一听到你的课就想睡觉,那得令当别论。”对上课快要迟到而狂奔到教室的学生吴老师会把他喊住,请他慢走;他认为学生的人身安全比不迟到要重要一些,教师要有爱护学生的意识;吴老师在学校规定中秋节晚上不能放假的情况下他居然会帮学生请假,让学生和亲人团聚;他认为“亲情意识”对一个学生来说比几节课更重要。

是呀,如今的社会亲情意识越来越淡薄,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关心父母,和父母进行感情上的沟通。现在的孩子和父母的话似乎越来越少。记得上次去文成参观了“孝的文化”,我们的余校长当即作出了一个决定:以后自己的父母生日,老师都可以请假回家陪自己的父母过生日。老师如此,对学生更应该如此呀,因为教育要从小做起。教育应该充满人性化,我们要把学生当成有生命的个体,而不是把他们当成学习的机器。以前我觉得学生上课就应该坐得端端正正的,时时刻刻都要认真听讲,“好动”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上学不能迟到,不能请假„„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做到的守则,这些思想好像已经根深蒂固了。看了这些文章后,突然觉得现在的老师的确有点太不近人情了,有些要求连大人都难以做到,我们怎么可以这么苛刻地要求还是孩子的学生呢!虽然吴老师的做法我可能不会照搬照用,但他的做事方式和思想让我受到启发,起码我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改变自己原有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懂得去宽容和理解。{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四、为教育乘风破浪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个新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总是觉得自己读的书远远不够,现在当了老师体会更深,有时总是埋怨工作太忙碌,没有时间看书,总是埋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想到这,我必须面对现在教育的现实,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抽出时间来读书,抽出时间来思考,在读书和思考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的培养。教师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啊,我们绝对不能误人子弟。

写到这儿我自己也有种豁然开朗之感,那种种压在心头的疑惑与无奈一扫而光。读《不跪着教书》,让我明白教育有多难,教育有多美。

总之,要想实现不跪着教书,必须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丰厚,智慧不凡,人格伟岸。而达此境界的最根本方法是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潜心阅读这本书时,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因为这些案例是如此的真实,贴近我们的日常教学生活。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既要有爱心,又要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地教书育人。 一直以来,我总是信奉教育是爱的事业,只要有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少数学生是例外,他们好像不在我爱的感召范围内,他们身上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试着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然而收效甚微。读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找到了答案,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却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教师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读着那一个个教育案例,我常常有

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己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学生、类似的问题,自己也曾经草率或认真地处理过,但很少去一探究竟。透过王老师一段段精彩睿智的评析,我渐渐有所领悟……

要有智慧,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令自己怒气冲天的事情。这时如果能控制好情绪,避免冲动,再冷静客观地分析、处理事情,那么你就是有智慧的。 要有智慧,就要避免武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过于信赖自己的教育经验,有时比没有经验更糟。他作业没有交,一定是没完成,他又在撒谎。他老是干坏事,这件事一定是他干的。他放学没回家,一定又去玩了……于是理所当然地指责、训斥、惩罚。如果把这些“一定”换成“可能”,在发现和处理之间多一步调查,那么事情有时就会是另一种状况,另一种结果。虽然这样会更加费时费力,但教育毕竟不是制造零件,我们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要有智慧,还要学会思考探究。“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看完《爬树风波》一文,感觉文中的事情我也会经常碰到,刚刚说完这个规定,那个不许,一转身,学生就违反了,这明显就是在和老师作对,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所以,我们就会很生气,就会批评学生,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为什么违反纪律,却没有进一步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其实,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许多老师遇到问题,只会主观地想问题,说的话全都是自己的感觉,往往在没搞清孩子们是怎么回事,自己就非常生气。身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还要尽量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当你理解了孩子,批评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才能正确地实施教育与批评。因此,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而是重在思考和探究,积极探求学生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了解和思考之间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读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明白了:“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爱心,是感性的;而智慧,是理性的。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爱心,同时还需要智慧。让爱心与智慧同行!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第四篇

作为师范专业毕业学生,教师必然是我们毕业后的首选职业,作为教师,不同期其他职业的特点是什么,说起来特殊,又那么简单,说是艰辛,却又充满幸福。<不跪着教书>诫徒一文中开篇的指出我认为很好: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的照耀人一生的道路。要时刻想到,你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你在追求一种幸福,不要简单的吧你的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如果你想发财,不必误入教师队伍,你也不必眼红别人家发财,教师这个职业,再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内,有了腐化,有了堕落,但是我依然坚信这是一个相对干净的领土,排除一些利用学生家长关系的坏教师,想着挣钱而误人子弟的坏教师,大多数的教师还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好,日后会大有作为的教师。不跪着教书,是一个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该是一个终生的姿态,对于自己的事业,只有做到了不跪着去完成,站直的,才会做得好,很难想象一名卑躬屈膝的教师能够教导处行事光明磊落的学生。学高为师,行正为范。永远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唯一正身恒言。我的大专的同学很多人都已经走上了教师的岗位,再平视多多少少的聊天中,他们有些人会抱怨赚钱太少,人及不怎熟悉的我就一笑而过,而关系较好的,我都会去厉色地去给他们讲: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应当把挣钱作为自己的目标,我选择教师的职业就是要去教好书,完成我在学生生涯没有完成的遗憾,不再让遗憾发生在我的学生中!无论当今的国家是怎样的情况,我始终认为,想要挣钱的人,不要当教师,不要当官,一旦你抱着挣钱的想法进入了这两个领域,都会成为蛀虫!

我一直认为,由学校来完成学生的德育实在是越俎代庖。但是经过大学的几年的教育,我也真正理解到一名教师的德行对于一个学生的深远影响。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中国古语就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成。在我的小学,初高中,大学将近16年的求学生涯中,真给给我留下引线带个教师也屈指可数,那些就是在学业和德业上都影响到我的教师。如果说学习使一个人长知识,那么让一个人成为人的却是德行。

先今的学生,特别是我毕业后要面对的初高中学生,已经和我当年的环境大不相同,他们是比我们80后确切说87??90之后的更加生活在现代化当中的一代人,他们并非是媒体和社会上所说的堕落的一代,并非是一直被攻击的非主流,只是没有人正确的引导他们,理解他们。他们的教师,很有可能还是当初教导我们的那一带教师,说一些不应当说的话,当初他们都不能够理解我们,现在要求他们去理解90后的青年,只是难上加难。先进的网络化使得全球救市一个小区,任何的新东西都在不断跟新,而教师的更新速度完全达不到时代的要求,我并非要求教师的新老交替,而是要求教师的从业人员是否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头脑,并非网络只会误导青年,并非网游,恋爱,社会都是中学的禁谈的话题。从上古时代的中国都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现代人何以这么愚蠢的以为不说就不存在呢!

大家可以看看中国先进的网络上,教师的视频数以万计,不可胜数,大多数并不是老师传上去的,因为很多教师不会,包括我也不是很懂。那么是谁干的呢,当然是学生。为什么?因为他们喜欢他们的老师,认为他的课精彩!百家讲坛虽然从兴盛到衰败几经起伏,但是我们要看的是从中脱颖而出的教师,其中有很多人的教课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先有易中天,后又袁腾飞,都是历史,为什么我们中学教师讲得就没有学生愿意听,为他们就可以,因为他们提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自我的理解出发,而不是一味的规规矩矩的按照教学计划来讲。早年间听过一个老教师讲,做学问一定要规矩,而教学,完全是可以抛弃一些规矩的框架,让学生学会是最终的目的。这种理解我认为就是不跪着教书。不向规矩的框架下跪,不向老套的方法下跪,站直了,才能高瞻远瞩,最少也是平视现今的时代要求。有人质疑,百家讲坛式教学只是历史文学的居多,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中学的要求,那么去看看新东方的英语教学,我相信再不久的时间内,理工科的不规矩的教学方式也会被广泛的讲出,被学生们所接纳。这些教学方式规矩吗,不规矩!不规矩,但是学生喜欢,接受,能有效果,这就是成绩。

用郭德纲的话说:想规矩?看升旗去啊!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二)

因为教学的原因,我成了书店的常客。在书店中我无意发现了<不跪着教书>这一本书,在看到这本书时我第一反映就是讲教师的悲哀。哪知当我借阅了此书时,我便喜欢上了它。

<不跪着教书>是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在轻松的文笔中,透着作者思想和智慧,给了我许多启发。里面有一篇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看了,觉得不错,对我很有启发。

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站在教师的角度,我可能首先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让孩子明白不能破坏公物。然而这也破坏了孩子的童真和对孩子?爱?的教育。

王老师从一个小女孩与一朵玫瑰花的故事中读出了爱的教育,读出了现代教育中学生情感健全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我们教育的学生应该具备人的情感。学生应该具备人的情感,这个提法看似滑稽。学生是人,当然具有人的情感,教育中怎么还提?应该?二字?可是,如果我们关注一下身边的学生们的表情,会发现麻木的、无所谓的等等令人无法与他们的年龄相等同的表情比比皆是。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我们首先要培养的是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教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心他人、同情弱小。在书中吴非老师谈到了?文革?前17前?非人化?的教育,对?贫农?爱,对?地主?恨,而且还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毫不留情。当时的教育和社会环境都在孩子心里播下了?冷酷?的种子,所以在?文革?时,老师们首先?自食其果?。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三)

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教师可以说是一个思想者的职业,要思考自己,学生,家长,自己与家长,学生与家长。怎样的教师可以被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教师接受,是一个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教育是一个民族的行业,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我认为教育是一个从教师指向多方面的关系,核心就是教师,因为没有教师,教育也就没有了他的词根赋予意义,虽然教育包括了很多方面:家庭,社会一系列的内容和教育者,但是学校教育才是大家日常提及的真正教育。

教师要有精神上的追求,常年与学生交往,心态年轻,可以说永远接触的都是新鲜的知识,即使岁月不再,他们也是年轻的。我虽然还没有走上真正的教师岗位,但是我喜欢和学生交往,简单而纯净,即使是在我实习的初中,偶尔放学后在路上看到男女学生在一起萌芽的好感,我其实比他们还害羞,反而是他们会大方的给我打招呼,觉得做一个这样的教师挺好。再和年轻的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自己也年轻,远离世俗的较力,再平凡和平静中生活。

精神上的追求,往往一提到这个,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看书。我想说你们对了。真的我认为书是人精神追求的最好的途径,消费少,耗时少,而且能够反复还能提取其中的精华,再授之于人,加上自我的见解,加工讲述,会提高一个人,思想,总结,叙述的多方面能力。如果真的喜欢和条件允许,适当的背诵时最好的。总有学生在背书只有说:?啊我死了好多脑细胞啊。?其实不必担心,你死去的脑细胞在你还没有背完估计已经新陈代谢了重生了。背书我认为是一个最好的习惯,以至于中国传承了2000多年,从孔夫子的时期,大家基本上都是以背书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理解,是一个人成年或者年龄稍大点自己的能力。每个人看东西角度有所不同,理解的偏颇就可以允许。以至于再中学阶段我们学习的语文课外读本上一段孙子兵法的讲述,我至今不为苟同: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

对于最后一句的解释我的教师当时的解释是弱小的一方的死拼,必定成为强大的俘虏。而我综合前文大段的叙述,我认为在乎弱小一方的态度,运用局部的十则维之,五则功之,倍则分之,坚强的依计抵抗,弱小的一方也必定战胜强大。这里就体现了两个不同的观点,再教师与学生之间,姑且不论我的观点错与对,当时我的教师重视我的理解,并当堂讨论,这使得我对我的这名语文教师产生了深深好感,至今记忆犹新,虽然他已经早早的离开了我们。背书,会让一名学生学会思考,因为在背书的过程中,他们都会去想办法记忆,死记硬背的学生,现今真的不多。

一名教师,如果能够和我的那名语文教师一样,再学问上和学生平座,一同讨论,他必定会受学生的爱戴,因为他的行为,首先尊重了他的学生。现在,很多教师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大家都是总学生走上教师的岗位的,教师应该是最理解学生的职业,如果说过工人,企业家,干部经常被邀请到学校做讲座,而教师却不是,那将是多么大的悲哀。一个对口的专业不能够给对口的对象做专业的思想,专业辅导,而需要别的专业越俎代庖,是不是要取缔他呢?这里涉及到很多的放面,教师的语言,讲话方式,教师的交际方式,都将成为他和学生之间是否能够交流的连接器。

教师和学生,首先是平等的,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就说点新鲜的,平等从何谈起,就是人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交朋友,会选择怎样的朋友?最好是有修养,有思想,有魅力的。教师和学生也是,想让学生和自己成为朋友,就先要跨国为人师表的标杆,一个教室在课堂上讲得很好,在课下被学生发现不文明,不礼貌。会怎样,可想而知。教师不可以停学生的课,每个学生都是我们的艺术展示的欣赏着,教书的艺术,这个展览会,你设置门槛,拒绝一部分学生,会得到全体的欣赏和赞美吗?()就如卖艺人,如果他是在国家大剧院中,街头的流浪者都不能够见到他本人,会称赞他的艺术有多好么?有一个词用在教师与学生中间我认为很好,就是交换。教师拿出自己的思想交换到学生的新思想,新知识。这样的交换,学生学到了他们在学业中必须的能力,升学,成为精英,教师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眼界,永葆年轻,多么双赢的交换。教师是思想的流浪者,身在一个固定的岗位,面对不一样的学生,却得到不同时期的所有新知识,而他的学生,成为了他在自己的脑海中想到的却不能成为的人才,一个教师写到:我不是宇航员,但我的学生是,他替我飞天;我不是考古人员,但我的学生是,他替我解答历史谜团;我不是作家,但我的学生是,他替我写下警世恒言??现在,他们还叫我??老师!我真的骄傲我这样的学生!

做这样的教师不好吗?

教师的思想,使得教师美丽,也使得教师和学生成为死党。一个能够思考并让学生也学会思考的教师,才是学生教师。学生可以考不上大学,学生可以没有优异的成绩,但是他们不能不会思考,因为他们要思考日后的路,怎么去完美自己的人生,教师不是吧学生教到大学算成为,而是教会他们走人生的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也应用于学校,教师是思想的流浪者,每三年,五年,都会面对新面孔,教师只能任由自己的思乡去流浪,而坚守岗位。我不是一个流浪者,不能走遍祖国河山,不能品味众生百态,但我的学生可以,我知道每当我面对新的面孔,我就有了几十个上百个老面孔走向了这个社会,将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替我去感受不同的生活。

做一个这样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思想让我变得美丽!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第五篇

[篇一:小学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最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我不禁为肖川教授的率直而肃然起敬。再联系他在前文中谈到的“素质教育”,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一位有胆识的知识分子对于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忧虑:“为什么应试教育早已成为众矢之的却能大行其道,素质教育虽然千呼万唤却难觅踪迹?”“一个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在某一领域引起结构性变革的大师,那么,其教育一定存在某些严重的问题。”扪心自问,自己工作了近三十年,是不是在这其中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说,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能改变什么?是的,我们的力量太微小,改变不了应试教育“滚滚洪流”,但我也可以说,我们的力量很大,足以对自己的学生的养成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式、确立人生目标起到巨大的作用,甚至自己的一举一动会深深地、长久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文中还提到“眼界决定境界,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第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

第四,新课改下,要转变班级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新课改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由以前关注学生所学的“知识”到现在关注学知识的“学生”。这种关注点的转移以及“学生中心理念”的确立,使教学领域的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班级管理改革却相对滞后,一些不科学、忽视学生“自主性”、限制学生积极性的管理方式依然存在。滞后的班级管理改革制约着新课改的整体推进,因此班主任必须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彻底转变班级管理理念和方式。

第五,要摆正位置为学生的服务,应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服务的好坏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服务手技能和态度,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有好的心态,学生就会心存感激。当学生学会感激之后,才会醒悟,才会更好的回报教师。

总之,这次读书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建议,都有其独特的内涵,今后我还会不断地学习、充实、发展。

[篇三:寒假小学教师成长读书活动心得]

当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回避的会产生许多感觉,有些感觉是短暂的,有些感觉可能就会长期沉淀固化在我们内心深处,影响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感觉。作为一位教师需要学习的是什么?人们当然会说,那一定是与教学有关的内容。我们不否定这个答案,但更深一层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生活的应该是人们的“认知”,这是人的幸福之本,这个问题解决了,教师职业自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么如何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传统的说教效果不佳,读书、讨论--创设一个情境话题、讨论平台可能是一个较好的路径。基于此,倡导中心小学开展“教师成长自愿读书活动”,借鉴往常的经验和教训,这次,不要求全部参加,不布置硬性的家庭作业,只是读同样的书,在一个平台里交流。读书组有14位成员,读本为中央电视台首席心理专家、中国最出色的家庭治疗师李子勋所著的<幸福从心开始>。学校制定了简要的读书计划,14位教师分两组,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共举行六次。本次所选内容都是贴近生活,贴近自己,大家在讨论时发言踊跃,气氛活跃,可以说“读书交流会”是一个快乐交流会。陆叶、易梅红两位组长时常拓展读书内容,找来相关的资料,丰富大家对书本的知识学习。在交流中,大家思想的碰撞,让我们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和自身的问题。如果概括之有以下几点

一、书中的话题直击生活中诸多的困惑或烦恼,具有普遍性。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就深深的吸引我们想读下去。因为,其中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同事的问题、朋友的问题、亲戚的问题、周围人的问题,正愁无解呢。如:怎样才能成为快乐主义者?人到中年如何减压?我很敏感?怎样说“不”?怎样才能把女人看透?男友的网上情人?婆媳自然是天敌?婚外情感需求?斩断依恋?……其中许多内容是涉及亲密关系的,使人们想探求但又无法说出口的夫妻情感、亲密、婚外情感等问题。心理学不做道德评判,只解决心理冲突的问题。一些压抑在内心的感受被表达出来,一些隐秘在内心深处的意识被理解和领悟,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就会悄悄的发生改变。幸福也就由此开始。

二、读书体会交流就是一个互动的平台,是深化读书效果不可或缺的环节。

怎样读书?是不是就是一个人静静的在读,读后就只有自知?当然这也算是一个模式。但大家一起读书(先分散自己静静的读),一起交流讨论,互相陪伴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就是团体的动力场。无论什么性格的人,其实都需要交流,所谓爱静不喜欢说话的人只不过是没有匹配的交流平台和对象,一旦遇到“知己”同样会滔滔不绝,享受人际互动的快乐。读书组里一个人发言常备其他人插话,常常传出爽朗的笑声,轻松、热烈的气氛本身就是对内心世界的一份按摩。大家很享受这种感觉。

三、我们也学习、碰撞了书中一些鲜活的观点。

心理世界存在与内心,和外部世界明显不同。对同一个客观存在的物体,经由人们描述就不一样了,这是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差别,外部世界是硬的,内心世界是软的,不要以为你对现实的感受等同于别人的感受,差异是自然的。抹杀两个世界的差异或不能很好的设立两个世界的边界,人们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

个人对快乐的感受是:快乐或者说是乐快,人真正感觉强烈的快乐是较少的或瞬间即逝的,当你为实现一个目标孜孜以求时,实现目标的快乐就是那么短暂。

快乐更多的强度是淡淡的,他来源于心中的动力源让自己有奔头;他来源于有一个明晰的目标,引导自己充实过好每一天;他来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的探索行为;他来源于人的某种价值观的实现。

徐玉老师的座右铭“能者安邦治国,无能者独善其身”,按照这句话的意思,绝大多数人都是“无能者”,我们可以不追求事业成功,但可以独善其身追求“生活成功”,“生活成功”对于我来说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是啊,你可以没有显赫的官位,富足的金钱。但是,你只做一个普通人,“一箪食一瓢饮”享受天伦之乐,平平淡淡、顺顺利利、健健康康,这就是最大的成功。我们可以把工作纳入到生活的范畴,我们不追求成为教育家,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因为这份工作是我们生存的前提,我们满怀敬畏去对待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师,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福地”。

关于人际关系书中的心理学观点是:不要对别人期望太多,也不要让别人对你期望太多;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学会社交技巧;必要的示弱。

陆叶老师的拓展发言“夸人的最高境界是夸事情”“直话湾说,冷冰冰的话要加热了说”也不失为人际关系的技巧之一。

张春老师发言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一种贤达之人的开阔境界,人们需要经历磨难,风雨洗礼。这样才可能到达“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高度。

张翠红老师的发言“夫妻之间需要的只是一个边界,不要伤者自己,也不要太伤者对方”,这无疑是一个理性和智慧的态度。

四、对于敏感话题,大家变得坦然相对。

家庭的夫妻关系,相处模式(家务活分工),类似这样的话题,从来不会在学校组织的这样一个相对“严肃”的场合讨论,但在这个读书小组里,大家就可以快乐的介绍自己家庭关于夫妻对待家庭事务的态度和状况。只要彼此接受,和谐就是硬道理的。

关于两性关系,婚外情感这样敏感的话题,我们的老师也能在这样一个场合讨论,我觉得这是一种坦然和阳光。中国人压抑太多的东西,离婚率的持续增高,婚前性行为,一夜情的屡见不鲜,婚外情的蔓延…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撇开道德评判,这些应该说是一种压抑或人性的释放。当然作为这个社会不会支持婚外情等一些有害于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事情,但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封建社会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与现在的人性解放显得格格不入。过去妇女的裹脚也是对人性的束缚。书中的观点“你一辈子只可能在形式上爱一个人,但在内心的情感层面或精神层面你不可能只接受一个人”“情感专一是一种控制”

生命的存在是流动的,它会经历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问题,我们不会因为小时候光过屁股就觉得一辈子丢人。学会跟往事干杯,过去的就过去了,活好目下是重要的。

本学期读书活动就要结束了,我相信参与读书的教师心理有所成长,学有所获。至少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

我祝愿大家的是:幸福从“心”开始,幸福从“新”开始。

[篇四:小学语文教师读书心得]

如何使教师能更好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更符合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层次的需求,<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指出教师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范文之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教师读书心得。终身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现在越来越提倡学习化社会。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学习尤为重要。要有竞争力、应变力,首先要有学习力。我认为教师的责任是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校”就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同时存在的场所。21世纪的教师已不是就时间意义而言,更多的是就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新世纪人的素质而言,教师应当首先改变心智模式,意识到教育者再也不可能居于对教育的垄断性地位,他本身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够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也才能够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平等性合作地位。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国实施素质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加入wto以及人才市场竞争局面的出现,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终生培养,教师的创新动机需要终生激励,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动机都来源于教师的终身学习。

从教师职业特点的角度看也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尽管每种人生千差万别,但从逻辑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即:“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诚然,人生修养是一项极本为复杂、艰难的工程,而一个乐于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师是永不停止学习的人,我愿意进行终身的学习,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超越,影响我的学生。

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的专业实际上包含两个专业:一个是学科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既是学科知识的专家,又是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优秀的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懂得教什么和怎样教,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发展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之,教师的继续学习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加强教师专业化学习是新课程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篇五:小学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教师,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 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让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富有实践智慧教师的明智之举。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切入正题。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篇六: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比较稚嫩的想法,而学习对于我来说是补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名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379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