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 节日作文 |

【www.guakaob.com--节日作文】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篇一:《吴茱萸临床运用》

吴茱萸临床运用

古今传奇话中药--吴茱萸

关于茱萸,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学道。一天,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一场大祸降临,全家人必须在那天迅速离开,每人都要用红色的袋子装满茱萸系在臂上,到一个高处饮菊花酒,才可躲过这场灾祸。”

桓景依言而行,全家人于农历九月九日那一天,在胳膊上系上装有茱萸的红色袋子,到城外的高处饮菊花酒。过后回家,恒景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这件事情传开后,大家纷纷效仿,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绛袋,登高饮菊花酒,劝重阳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之义。这个习俗至今仍流传在民间,人们相信登高佩戴茱萸能趋吉避祸,使自己逢凶化吉。这种传说虽不足信,但茱萸确是一味作用很好的中药。

茱萸的药用

茱萸分吴茱萸和山茱萸,故事中的茱萸,应为我们今天常用的中药——吴茱萸。吴茱萸很早就被中医作为药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着作《神农本草经》就有收载。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的功能。

中医在临床上常用吴茱萸治疗多种痛证,如治疗厥阴头痛(主要痛在头顶部,牵及头角,自我感觉有一股气向上冲腾,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妇女下腹部寒冷、经闭痛经、寒湿脚气肿痛,以及胃寒呕吐、呃逆,胁痛口苦,呕吐吞酸,五更泄泻(每天天将亮时即肠鸣、腹痛、泄泻,泻后疼痛即止或减轻)等。

现代研究表明,吴茱萸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等,还含有多种生物碱,有镇痛、升高体温、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调节子宫兴奋性、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治病案例:

治腹泻

取吴茱萸研细粉,用白酒调成糊状,稍加热后敷于脐部。然后用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用该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特别是口服抗生素类药无效的患儿,多于应用后3日内见效。需指出的是,本品为辛热之品,只能用于虚寒腹泻(如手足不温,舌淡苔白,大便清稀,食物不消化,腹部喜温),否则会延误病情。

治口角流涎

将吴茱萸细粉用醋调匀,晚上外敷足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曲脚底板时凹陷处)。男左女右,外以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每日换药1次,一般敷3~5次即可痊愈。

治小儿胃肠生长痛

小儿胃肠生长痛为胃肠气滞寒凝所致,治以行气散寒止痛有效。用吴茱萸研粉制成膏贴脐,12~24小时换药1次,连用5~7日,效果明显。

治阳痿

用巴戟天30克,吴茱萸40克,细辛10克共研细末,加温水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脐部,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晨起取下。治疗期间忌房事。

治小儿腹胀(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将吴茱萸与白酒按1∶3的比例浸泡4~6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备用。用时取滤液少许滴于小儿脐部,以掌心按摩脐部5~10分钟,每日2~3次,一般1~2日即可痊愈。 实习编辑:洪雨洁(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一种可代替针灸针具、灸剂的穴位调能膏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简要说明:

一种可代替针灸针具、灸剂的穴位调能膏,其特征是:制成穴位调能膏的药物重量份组成为: 膏药底:松香800-1500 乳香200-400 没药200-400 雄黄

50 生大黄50 月石50 滑石50 冰片10-30 蓖麻油 适量 热膏:膏药底中加入能在皮肤上产生热感刺激药粉(如硫磺、白芥子、吴茱萸、胡椒、姜、辣椒等)50-120和适量的赤石脂; 冷膏:膏药底中加入能引起在皮肤上产生冷感刺激的药物(如生白矾50-120、薄荷冰15-30等)。

【临床运用】①治疗高血压病将吴茱萸研末,每次取0.6~1两,用醋调敷两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 一般敷12~24小时后血压即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 轻症敷1次,重的敷2~3次即显示降压效果。 ②治疗消化不良取吴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调成糊状,加温至40℃左右,摊于2层方纱布上(约0.5厘米厚),将4周折起;贴于脐部,用胶布固定。 12小时更换1次。 经治20例,痊愈18例,好转1例,无效1例。 初步观察,本法有调节胃肠功能、温里去寒、止痛及帮助消化等作用。 对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腹泻效果较好,对细菌感染所致的腹泻配合应用抗菌素可产生协同作用。 ③治疗湿疹、神经性皮炎吴茱萸研末,用凡士林调成30%(甲种)和20%(乙种)两种软膏;再取30%吴茱萸软膏和等量氧化锌软膏调匀,配成复方吴茱萸软膏(丙种)。 对亚急性和一般慢性湿疹,及阴囊湿疹在亚急性期或早期者,采用乙种软膏;对多年慢性阴囊湿疹则采用甲种软膏;婴儿湿疹采用丙种软膏。 局部搽药,每日2次。 对神经性皮炎先搽甲种软膏,再配合热电吹风,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然后用比皮损略大的胶布块贴牢。 据82例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的观察,对湿疹初期及亚急性湿疹疗效较好,治愈时间员短者3天;对一般慢性湿疹,治愈时间最短者10天;对多年呈苔藓样变的慢性湿疹无效;婴儿湿疹11例,除两例无效外,余均在7~15天内临床治愈;阴囊湿疹初期效果明显,患病多年近于苔藓样变者无效;神经性皮炎19例,均为轻型及限局性患者,配合热电吹风比单纯涂药者疗

效显著。 又有用10%吴茱萸糊膏局部涂抹后,再以艾熏20分钟,治疗限局性神经性皮炎14例;结果治愈4例,显著进步7例,好转3例。 治愈病例一般治疗4~6次。 此法止痒效果显著。 ④治疗黄水疮将吴茱萸研粉用凡士林调制成10%软膏,局部涂擦,每日1~2次。 擦药前先用温水洗净患处:治疗12例,一般4~6次即愈。 ⑤治疗口腔溃疡将吴茱萸捣碎,过筛,取细末加适量好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于双侧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用量:1岁以下用0.5~2钱,1~5岁用2~3钱,6~15岁用3~4钱,15岁以上用4~5钱。 治疗256例,有247例治愈。 一般敷药1次即有效。

吴茱萸外治法应用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吴茱萸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入肝、脾、胃经,有温中散寒,止痛燥湿,疏肝下气,降逆止呕之功效。内服用于脘脘冷痛、呃逆吞酸、呕吐腹泻、厥阴头痛、疝痛、痛经等。近年来临床发现,吴茱萸外用治病,也有较好疗效,具有用药量少、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等优点。(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1.治虚寒性胃痛 吴茱萸为温中散寒之要药,对虚寒性胃痛效果尤为显著。将吴茱萸研末加醋、凡士林少许调膏,敷中脘神阔穴,隔日换1次,10日为1个疗程。此方对胃中冷痛、腹胀、脾胃虚弱、吞酸等症有良效。

2.治高血压病 用吴茱萸末60克,米醋、鸡蛋清调糊状,每晚睡前贴敷双足涌泉穴,次日早取下,连用数天即显示明显降压效果。

3.治癫痫病 用吴茱萸研末,加少许冰片,取生面粉适量,凡士林调为膏状,外用纱布及胶布固定,选用神阔穴为主。癫痫大发作者,以吴茱萸膏敷贴神阙穴;精神运动性发作者,用吴茱萸膏敷贴肝俞穴。隔日1次,每次12小时,1月为1个疗程,连用12-16个疗程。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4.治小儿多涎症 取吴茱萸3份、胆南星1份,研末和匀,睡前取15克,用陈醋调敷双定涌泉穴,外用纱布包扎,每次敷贴12小时。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5.治阳痿 用吴茱萸、桂枝、细辛,按5:2:1共研细末,调匀入瓶备用。用时加食盐适量拌句,取2克药末,置于神阙穴,外敷纱布、胶布固定,并每晚睡前用手指按摩5-10分钟,2-3天换1次,一般15天见效。

6.治阴囊湿疹 取吴茱萸30克、乌贼骨20克、雄黄6克,共为细末过筛备用。阴囊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调敷,日3次,上药后用纱布轻轻包扎。治疗期间禁食血腥、辛辣食物。(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方名

吴茱萸软膏

组成

吴茱萸粉1g,凡士林9g。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主治

黄水疮。

用法用量

调匀外用。

吴茱萸贴敷神阙穴治疗高血压60例

吴茱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将近成熟果实 ,辛、苦、热 ,有小毒 ,归肝、脾、胃经 ,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的功效。其内服可用于治疗脘腹冷痛、疝痛、头痛、虚寒性泄泻、寒湿脚气疼痛 (或上冲入腹 )、呕吐吞酸等病症 ,其在外治法中也可用于多种病症。笔者用吴茱萸贴敷神阙穴治疗高血压 60例 ,效果较著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0例患者 ,均为门诊无选择性病例 ;其中40岁~ 49岁 6例 ,5 0岁~ 5 9岁 2 4例 ,60岁以上 3 0例 ;男 46例 ,女 14例。1 2 诊断标准 凡舒张压高于 12 5KPa或者或收缩压高于2 1 3 3KPa者即可诊断为高血压病。2 治疗方法将吴茱萸研细末 ,过筛 ,每晚临睡前取 10g~ 2 0 g用醋调 ,纳入脐中 ,上盖用麝香虎骨膏固定 ,3d换敷 1次 ,1月为 1疗程 ,连用 2个疗程停用 ,随访观察 3个月。3 治疗结果3 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 :连用 2个疗程 ,血压降至正常 ,随访观察 3个月血压正常者 ;有效 :连用 2个疗程 ,血压降至正常 ,随访观察

小儿专用调气膏

技术简要说明: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儿专用调气膏,该药采用了大麻子、吴茱萸中药为原料,粉碎过筛后用食醋或蜜调制成膏药,贴敷于涌泉穴或气海穴皮肤上,对于治疗小儿口腔溃疡、口腔炎症、扁桃体急性发炎、鼻腔急性炎症等多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该药为外用药膏,安全方便,在临床上使用中证明无毒副作用,疗效确切,能够起到明显功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38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