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关于山水登高的诗词
有关登高的古诗词(一)
关于山水登高的诗词:丹韵词音之登临况味(完整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见的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韩愈看见的山水。每个人看山见水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以上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
水阔山长,先说一组大家听起来很熟悉的诗,李白渡荆门,送别朋友的时候看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王维在《汉江临眺》的时候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杜甫登上岳阳楼看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到的山水。而韩愈呢,他看到了一个清浅的山水风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每个人看山见水,其实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刚才咱们说的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登临。
登临,不过是给我们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当我们在日常的生活里,这是一个平视的视角,我们会觉得天高地阔,有很多东西都比我们要伟大,都比我们要辽远,所以一身渺渺,有的时候会觉得孤单和
无助。登临,其实会改换另外一种视点,当人在山边,在水涯,有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自由自在。
在中国的山水诗里,我们老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望见了时光。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你对历史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体会也越深刻。
最早在曹操写《观沧海》的时候,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天高地阔,人的那种雄心壮志的震撼呢?曹操,建安十二年,追击袁尚袁熙,大胜归途上,东临碣石。他看到那样一个秋天,在天下走过那么久乱世之后,他的手中,天下归于稳定。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一段描述气定神闲。我们今天写大海,往往会写出大海的波涛汹涌,写出它澎湃的浪花,但是,在曹操的眼里,这个沧海是宁静,宏伟,辽阔的。
所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切隽永而恒定。看到那样丰茂的树木,看到秋风萧瑟的时候,远远的波浪渐渐地涌起。这一番从容气度,其实是他一种襟胸,在客观的,自然的山水之间的折射。他在这个地方看见了岁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实在这首诗里,我们能够看见日月星辰的轮转,我们能够找到,在这样一个轮转之间,时空的交错。
辛弃疾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时候,也是一眼望断长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滾滾流。千古事跟长江水,是怎么样融合在一起的呢?时间与空间,在这里,找到了一个转换。杜牧登上乐游原,望着天空,看见的是,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长空上消失的岂止是归鸟,还有万古的心事,也销向了澹澹的长空。包括大家更熟悉的李太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空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时间。为什么会找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因为人要找到眼前的一个依托,一份安顿。
今天我们看见的诗仙李太白,他是一位高处的飞仙。李白一生是喜欢登临的,我们看看,他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视点?李白的视点,是望向现实之外,望向宇宙苍穹。他望见的不是人间的规则,而望见的是生命永恒的超越。李白写《庐山谣》的时候,起笔亮出了自己的立场,起笔标明了自己是何等人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他说,我本来就不是那种按照儒家功名进取,循序渐进的一个凡人,我对于孔子那样一套济世之道,本身不是太认同。
李白说,我觉得,我会有另外一种追求,我追求什么呢?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因为他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名山大川,有他生命另外一份寄托。因为山川是永远活在世界上的,它
们从远古带着那些远古的心事,带着远古的风流人物,一步一步经历春夏秋冬,走到了我们的生命里。
所以,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寻的是神仙。在寻找之中,他自己变成了了不起的诗仙。这样的诗写在什么时候呢?其实并不在李白多么从容得志的时候,恰恰这是在他的暮年,流放夜郞途中遇赦,返回的时候游庐山。想想那个时候,他也是六十岁左右的老人了。他经历了那么多的困苦,他看遍了世间的变乱,他的心为什么还如此飞扬呢?
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登山观景的经历,但是,我们可曾看过,李白看见的这一切呢?他说,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人在一座高山之上,看见的是整个的大江茫茫,人世的变换。他看见的黄云动风色,而白波九道绕着整个的这个山水。大家看一看,这样的一个视点,相当于今天,我们航拍才能看得见的景色。李白为什么能够看见,航拍才能看见的风景呢?我想,李白的生命是有翅膀的,一边是酒,一边是诗,他凭借着诗情和酒力,成为一个凡间的飞仙。所以,他的视点永远与众不同。
李白登上太白山,他说,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在这里,其实有三个太白,第一,西上太白峰,上的这座山本身叫太白山,所以,尽管到了落日西斜时候,他还是不肯停下,夕阳穷登攀。因为他要去打个招呼,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跟天
上的太白星说一声,我要上去了,给我开开门。让太白山跟太白星说,谁要上去了呢?那就是人间飞仙李太白。
三位太白的相遇,山,星辰与人,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庄子》里面说,列御寇,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他说,我自己也可以像列子那样,乘着泠泠长风,直出浮云之间。这是何等新奇的想象!李白甚至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他真的飞起来了,在他举手的时候,似乎能够摘到月亮。为什么今天总是有一个说法,说李白暮年是在沉醉之中,去捞水中之月,所以坠水而亡。为什么大家宁可相信,这样一个听来荒诞的传说呢?因为他的生命里,对月亮的那种爱,那种追求和他的天真,大家都愿意相信。所以,他说,我在这种追逐中,我前行恍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但是这一走,离开武功这个地方了,忽然之间,心里起了一点点惆怅,我真是上了天的话,那么,人间我还回得来吗?其实这就是李太白出仕与入仕之间的徘徊。他有的时候希望,自己真的能够羽化登仙,但另一方面,他又对这个时代,心有眷恋,希望自己还能够在尘间有所作为。李白为什么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这个人完全是从天上贬下来的,就是因为他有无数的奇思异想。贺知章当年是看到了《蜀道难》,突然惊呼,他是一个仙人!
除了《蜀道难》充满浪漫传奇,李太白写下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一样。这究竟是一个幻境呢,还是真实?天姥山真的存在,但天姥山上的那一切,我们去能够遇得着吗?他起笔就给你说得那么悠
古典诗词中的登高情怀
有关登高的古诗词(二)
古典诗词中的登高情怀
作者:吴哲峰
中国古代文人有登高作赋的习惯,登上高楼或高台,人的视野开阔,心境也自然开阔。所谓“思接千载”“精鹜八极”。想法多了,情感也就丰富了。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文心雕龙·诠赋》)于是将所见所感摄入笔端,援笔成诗、成词。登高诗词众多,所写内容多样,然而所抒发的感情却基本上脱不开哀怨愁苦、沉郁伤感之类。正如辛弃疾所说的:“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不管是由衷而发,还是勉强而为,愁情确是登高诗词中最突出的情感,然细细品味其“兴感之由”又各不相同。这里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所选诗词为例,体会登高诗词中的丰富情思。
一、 羁旅行役,思亲怀远
古代文人或是因为求学做官,或是因为贬谪远放,或是因为游历山川,或是因为探亲访友,常远离故土,加之路途遥遥、交通不便,一去就是许多年。诗人们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而倍感羁旅行役之苦、思乡思亲之痛。因此,游子登上高台,极目远眺故土之所在,便成了寄托思念之情的最好方法。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的下阕就描绘了一个游子登上高楼寄托相思的情景。“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思乡而黯然销魂,因羁旅而愁思缠绕,此时的游子怎能入睡?独倚在明月映照下的高楼,眺望故土,然思乡之愁更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欲以酒解忧,结果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结尾两句,使这相思之苦又更进了一层。
身处异地的游子会思乡思亲,而家中的亲人也会思念在外的游子,也常登上高楼追寻游子的足迹,望断天涯,聊寄相思,如李璟的《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无限恨,倚阑干。”思妇怀念远人,在睡梦中梦见了丈夫远戍的边关,然而美梦不常,梦醒之际只能登楼凭栏,吹彻玉笙。笙寒,人心亦寒。这使词笼上了一层孤寂凄清之情。结尾“多少泪无限恨,倚阑干”情思幽深,含蓄不尽,饱含了思妇的无限期待、无穷惆怅和无尽怨恨之情。【有关登高的古诗词】
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登高远眺中,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想到佳人或许也在高楼上盼望着我归来吧?她有多少回把别人的归舟当作是我的归舟呢?她可知道,我此刻也正凭依着栏干忧愁不解呢?词人实写游子思乡,虚写亲人思念游子,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笔意曲折委婉,情意却深挚绵长。
二、 人生苦短,感慨身世
登上高台,人的视野自然开阔,所见景象也就浩渺无限。处于壮阔的自然山川之中,人愈觉自身的渺小;与无穷的宇宙相比,人倍感生命的短暂。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种个体渺小、生命短暂之感,激发了文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探讨,而探讨的结果往往是慨叹人生苦短,身世不幸。所以很多登高诗词都抒发了诗人身世不幸、壮志未酬的悲痛。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正抒发了这种情感。作此诗时,他任池州刺史,正处于一生中困蹶不振的时期。杜牧有着建功立业、经邦济世的抱负,却不被重用,长期远离政治中心。仕途不得志,使作者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诗的中间两联“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表达出作者欲以菊插满头的放浪之俗和酩酊大醉的忘忧之举,来掩盖和消解长期积压心头的郁结,流露出作者的自勉与自励之情。
然而,诗中“须插”“但将”“不用”等词,却又让人清楚地感受到了诗人情感的挣扎。这看似旷达的文字却隐含着作者政治失意的愤激之情。诗的最后两句“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同样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抒发了心中的不平之气。
仕途失意、怀才不遇之悲在另外一个人的诗歌中也能充分体现。这个人就是诗的第二句“与客携壶上翠微”中的“客”,即张祜。张祜比杜牧年长,早有诗名,但受元稹排挤,未能见用。一个仕途坎坷,一个怀才不遇,两个政治失意、同病相怜之人在这重阳登高之日,借酒消愁,抒发着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情。
当然,还有的登高诗词,在抒发个人不幸遭际的同时,还融入家国之恨、忧国之情。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这样的作品。词作不仅抒发了自己寥无知音、壮志未酬的感慨,还流露出了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国事难为的激愤之情。这在抒情上更加深沉悲壮。
三、 时事艰难,忧国忧民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素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他们心系天下,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渴望建功立业以实现个人价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他们这种崇高精神的真实写照。
“万方多难此登临”,身处乱世,登高远望,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家仇国恨自然涌上心头。感慨世事艰难,忧国忧民也成了登高诗词中常见的情思。
例如教材所选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开头两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直书其事。“清江水”,即指赣江。“行人”,即当年金兵入侵江西而逃难路经造口的人们。在词人眼中,这激流澎湃的清江水仿佛是逃难行人的伤心之泪,作者“借山怨水”,流露出了国运艰难、忧国忧民的感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词人登上郁孤台,向北遥望故都,然而青山阻隔,不能望见。这里词人以青山阻隔喻指当时主和派的阻挠抗金,写出了自己
登高类诗词赏析
有关登高的古诗词(三)
丰台教师发展网
教学实录:
师:请大家反复诵读印发资料中的几首诗歌,总结出它们在题材上和写法上的共同特点。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从题材上看它们都是登高诗,从写法上看都是寓情于景。
师:好的。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在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文人的一个传统,每有登临必有诗作。
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韩诗外传》卷七)。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登高而咏已是知识分子所向往、所推崇的习惯。 登高之后眼界开阔,使人心境开阔,有指点江山、品评山河的豪情。 中国后世知识分子推崇儒教,儒家先贤的言行自然要竞相模仿。
今天我们就进行登高诗鉴赏的专题学习——自然与人格的契合物境与心境的交融。 首先让我们走进作品,我想请大家一起诵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
生齐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师:请思考:诗人的悲愁具体指什么? 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 从诗句当中去找。
生:诗人因为参加永贞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后来又明升暗降,被派往远州当刺史。 那时候诗人思念友人,自伤身世,写下此诗。
师:这位同学把柳宗元两次贬谪的遭遇回顾了一下,很好。 其他同学能不能再补充一下?
生:从“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来讲,诗人看到的景象是凄凉开阔的,后面会联想到身世,这样会觉得更加悲苦。
师:很好。我们讲登高见景,见景抒怀。诗人见到的是夏日里暴雨的景象,能详细描述一下吗?
生:他见到了“惊风”、“芙蓉”、“密雨”、“薜荔”,“惊风”击打着“芙蓉”,“密雨”侵袭着“薜荔”。
师:“芙蓉”就是荷花,“薜荔”是一种植物,它们还有别的含义吗?
生:也象征着恶势力对改革派的打击报复。
《唐诗宋词选读》登高诗鉴赏专题教学实录及思路解说 进入首页
师:嗯。 其实这里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比兴。 表面上是写见的景,实际上具有象征性,“芙蓉”“薜荔”象征着美好的芳洁的品德。
我们继续从诗句中来找他的悲愁。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刚才同学讲到,他和友人都被贬谪到这么遥远的地方,音信难通,家园难归,所以最后两句抒发的也是这样的悲愁。
通过这首诗我们来把鉴赏登高诗的方法明确一下(投影):登高诗歌一般是登高见景,见景抒情。 登高,提供了一个观景抒情的审美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诗人可与自然、天地、万物对话,可以审视自我,发抒幽情。在本诗中,柳宗元便是通过景物描写, 将一腔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之间。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诗歌,用声音来传递这种情感。 (生再次齐读此诗)接下来请看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诗人登上安定城楼,纵目远眺,所见之景通过第一联展示出来:城堞、杨柳、汀州,景象高远。接下去的诗句呢,请同学来赏析一下。
生:在第二联中,诗人写了贾生和王粲的典故,借典故表达自己和他们一样的身世和遭遇。
师:什么样的身世和遭遇?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和诗人的经历又有哪些契合之处才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呢?
生:他们都是怀才不遇的。
师:这个词点得非常好,有概括性! “怀才不遇”,满腔的抱负、才能都没有办法施展出来。 下面一联用了什么典故?
生:用了范蠡的典故,诗人表达了功成身退、退隐江湖的愿望。
师:是的。 范蠡实施了复国的计划,携美人归隐江湖,很惬意。 诗人用这个典故想表明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这位同学说到“退隐”,并不贪慕于什么样的名利。他的想法啊,非常高远,就是归隐于江湖要在什么完成之后呢?
生:扭转乾坤,功成身退。
师:好,继续往下呢?
生:写了“腐鼠”和“鹓雏”,讽刺那些党羽势力。
师:对,他用了什么典故? 出处?
生:是《庄子》。
师:对,《庄子》里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生:讽刺了朋党势力,表达了自己的心志。
师:鸱鸟以为非常美味的腐鼠,认为鹓雏(即凤凰)也会贪恋,它哪知鹓雏对此根本不屑一顾。借此来指向那些打击排挤自己的朋党势力。 那么李商隐是怎么卷入朋党之争的呢? 谁能给我们简单地说一说诗人的遭遇?【有关登高的古诗词】
生:李商隐二十六岁时,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 后娶其女为妻, 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与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师:很好。那能不能请你再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来谈一谈,他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
生:他想要建立功名,但是又遭到压抑,忧愤国是,却不被重用,所以政治上很失意。
师:非常好。请大家思考:诗人登高望远之际,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
刚才我们请同学将三联中涉及到的典故回顾了一下,要注意典故的运用的内涵和诗人情感的契合。诗人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第二联的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的感伤, 到下面一联表达自己淡泊名利、在扭转乾坤之后归隐江湖的坚定想法,一直到最后这种愤慨的全面爆发, 对朋党势力对他的排挤打压进行了抨击,讽刺之意很强烈。
(板书:感伤——坚定——愤慨)我们总结一下:通过品味这首诗的深远之情,我们看到,鉴赏诗歌,不仅要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而且要知人论世。 我觉得大家有一点工作做得非常好,就是鉴赏诗歌的时候把诗人的经历遭遇等做一个整理,结合诗人身世与时代背景,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
下面我们走进哲思,请大家朗读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生齐读: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师: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和前面的登高诗有什么不同。
生:这首登高诗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受,然后又通过登高去缅怀先人,继承了先人的文化,抒发了作者对历史传统的体悟。
师: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它与前面登高诗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思考)师:前面柳宗元、李商隐的诗都是一开头将登高所见之景写出来,然后再抒怀。 那么这首呢?
生:这首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想法、哲思。
师:很好,你能给我们讲一讲,首联是什么内容?
生:世事不断地变化,给人一种人世苍茫的感觉。
师:对,它其实是给人们揭示一个哲理,是以议论性的诗句开始的。
生:接下去抒发了对历史的体悟,用典故写了时序的更替、年华的转换和岁月的流逝,尾联写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心理,很有沧桑感。
师:我们看“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字十分有力,包含了复杂的内容,能不能给解读一下?
生:羊公当初和贤圣之士来此登临,留下来的碑记还在,现在诗人登上岘山,看到这座碑,心情十分的萧条。
(犹豫)师:为什么呢? 羊公是谁?
生:羊祜,曾经镇守襄阳。 他曾在此山与友人喝酒吟咏。
师:对,他和羊祜相距四百余年,现在登临此处,看到当时的百姓为纪念羊公竖立的石碑还在, 为什么会悲从中来呢? 为什么“泪沾襟”呢?
生:我想是一种抚今思昔的感慨吧。
师:是的,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吊古伤今。 那他感伤的是什么呢?
生:他自己不能实现抱负,心中的悲哀。
师:很好。 鉴赏这样的诗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个方法:
卷帘而上。 从这个尾联的典故入手,再品读,咬文嚼字时看这个“尚”包含的思想内容、情感。诗人想到自己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再想到羊公,毕竟是做了一些事情,不管是为国家,还是为百姓,所以才会在他逝去之后,百姓为他立碑。 四百余年的历史过去了,碑还在,诗人自然会吊古伤今。 这首诗与前面诗的不同之处是它传达了诗人的一种哲思,情之悠远是慢慢深化的。【有关登高的古诗词】
我们借鉴一下程千帆先生的评论(投影):这篇诗凭吊家乡古迹, 通过对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这个主题的描写,暗示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悲哀。(《新选新评新注唐诗三百首》)走进诗人之悠远心灵, 请大家找出其他登高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师:那哲理体现在哪里?
生:我觉得王勃的《滕王阁》后面四句都是带有哲理性的。 人生的浮华是短暂的,只有江水是永恒的,表现了一种世事无常,但时间永恒的真理。
师:好的,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讲述了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很好。登高抒怀,别有怀抱。请大家结合印发的几首诗歌总结:一般登高诗抒发的感慨有哪些?我们来整理一下,互相补充。
生: 写了仕途上的不得意, 还有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还有对社会历史的一些想法。
生:还有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生:作者在登临以后,看到自然景物的开阔,往往会感觉到自身的渺小,从而产生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慨。
师:好的,有的同学从诗人个人的角度来谈,因为前面接触到的诗人有政治上非常失意的,遭遇贬谪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这样一种悲愁。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有关登高的古诗词(四)
1、<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6、<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9、<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
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
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
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
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
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21、<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2、<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3、<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24、<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有关登高的古诗词(五)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4、<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5、<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6、<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7、<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8、<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9、<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0、<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1、<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12、<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3、<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7、<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18、<竹枝>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19、<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20、<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1、<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2、<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3、<送吴十九往沅陵>
唐·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24、<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5、<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6、<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7、<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8、<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