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传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读《林则徐传》有感
林则徐传(一)

民族英雄林则徐

——读《林则徐传》有感

一、 论文摘要

中国人曾经创造出璀璨的文明,直至清代中期,中华文明依然以其深度与广度享誉世界。然而,荣光似乎在鸦片战争之时戛然而止,作为当时的能臣与大吏,林则徐以一身之力,将士大夫的操守与事功表露于内忧外困的应对之中。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在广东,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此外,他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更重要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来自我国历史上的民族主义传统,还有他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 。

二、 关键词

爱国、民族精神、思想转变、为民

三、 论文正文

1.禁烟体验爱国和民族精神【林则徐传】

《林则徐传》的第九章和第十章写的是林则徐从禁烟之前的预兆和打击鸦片的决心和在禁烟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体现林则徐把国家利

益放在首位的爱国精神。当时,由于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为扭转在中英贸易中的逆差地位,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已成为严重弊害,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九月应召进京,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十九年正月抵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并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林则徐传】

虎门销烟的正义行动,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传】

在禁烟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彼。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转变天朝上国的思想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

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

行馆,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谥文忠。

3.做清宫办实事

林则徐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为名着想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在任江苏廉防使时,他在大堂上书写一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事事为民着想,对于漕运、盐法、水利、农业、制币、吏治、救灾等关系民生的大事,无不予以关注。

小结:

通过阅读《林则徐传》让我感到林则徐人格的完整,林则徐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着他们对社会的价值。同时,他也敏感的发现鸦片对国人的危害,在治理鸦片危害上他也不遗余力,把两湖地区的鸦片危害降到了最低限度。这为他在以后的禁烟运动的开展起到了一个经验积累的作用。我认为,林则徐虽然不是一个伟人,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事求是、躬身务实的作风和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四、 参考文献

《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

林则徐__百度百科

林则徐传 读后感
林则徐传(二)

《林则徐传》读后感

徜徉于历史的长河,听历史的低吟与呐喊,看人生的悲欢与离合,品先哲对个人与祖国的诠释,思叶对根的情。

道光十九年的天空似乎依旧在回荡着阵阵欢呼声。你屹立于虎门之前,凝视着两万多箱祸国殃民的毒药倒入到石灰池中。透过池中冒出的阵阵白烟中,我似乎看到你嘴角泛起的涟漪。这一仗你胜了,虽然是那么的艰辛。

然而在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黑暗社会中独睁慧眼得人似乎总要被命运摔打。就在销烟后不久,英军便兵临城下,腐朽的王朝为了向英国谢罪竟将你发配新疆。接到圣旨是,你并不为之动容——你已经料到会有这样的后果;然而当你面对十里长街那夹道送别的父老乡亲时,你在微笑中流下了热泪。你笑,也许是能为国家除掉一些祸国殃民的毒害而感到欣慰吧;你哭,也许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被人采纳吧,也许是为《海国图志》不被世人所重视吧,也许是为自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无奈吧。

经过几个月的艰辛跋涉,你终于到达了新疆,可是由于水土不服,你病倒了。然而倒下的只是你的躯体,你那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并为倒下。拖着病弱之躯,你开始在新疆的工作,为祖国的富强而工作。就这样的走着,你几乎将新疆的土地踏遍。你使新疆黄色的土地下井渠纵横,雪上之水被你征服;你使新疆的广袤大地上棉花万顷,戈壁黄沙被你折服。接着的十几年里,祖国的

人民那里需要你,你就会被调到那里任职,最后你怀揣着“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走了,带着对祖国与人民无尽的爱走了。这就是叶对根的情——无怨无悔。离去的只是你的躯体,而你的赤子之心将永垂不朽,你对祖国那深深的情将永垂不朽,你对人民的爱将永垂不朽。

看着林少穆的情,我不由得想起那行走于汨罗江畔的屈原,他是以死来明志,以死来诠释叶对根的情;我似乎叶看到那怀抱琵琶的明妃,面对着漫天黄沙,她用自己的幸福换来了汉匈两族长达五十年的和平共处;似乎听到那喊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在向远方走去„„

翻开新世纪的篇章,我们能看到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冷静、无畏,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的钟南山;我们能看到扫恶打黑,除暴安良,铁面无私,嘘寒问暖的任长霞;我们能看到在生死攸关的16秒里他将生的希望给了人民的李剑英······

叶对根的情,已薪火相传几千年;这是个人对祖国的情,是存在于你我的心中的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是对人民的深深的爱。那是一种超越生死的情。

历史已落上了尘埃,我们需要用心去体味。你我之心应铭记先哲们对祖国的情。在现在我们的祖国受到新思想的冲击下,更多的青年人崇洋媚外下,祖国更需要这种叶对根的情。

读林则徐传有感
林则徐传(三)
【林则徐传】

读《林则徐传》有感

【林则徐传】

一、 论文摘要

对于林则徐我们并不陌生,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介绍了这位民族英雄虎门销烟的历史事迹。出于对英雄的敬仰与好奇,在旧书摊淘了这本年稍有年份的书籍,读之甚悦,感受切切。

【林则徐传】

作为当时的能臣与大吏,林则徐以一身之力,将士大夫的操守与事功表露于内忧外困的应对之中。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在广东,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此外,他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虎门销烟成功了,但鸦片战争失败了,林则徐的命运,也同清王朝的命运一样,日薄西山。随后流放新疆伊犁,到再次任用,病逝去云贵途中,一生颠簸流离,无论内心多么委屈,他都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清王朝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或者说,他用自己的兢兢业业报答了道光帝的知遇之恩。

二、 关键词

爱国、民族精神、思想转变、为民

三、 论文正文

林则徐出身于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青少年时期受到父亲的潜移默化,读书用功,文字基础甚好。林则徐在后来回忆小时候读书学习的情景说:“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嚮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已之道,罕譬曲喻,务使人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每寄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皴,恒之漏尽”。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林则徐的青少年是幸福的,是愉悦的。而今天我们的教育,其知识范围广了,但又有多少寓乐于学,寓乐于教呢?多少青少年疲于应付每日的作业,疲于各种辅导班。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

林则徐后来相继考中了举人,进士,为其人生仕途奠定了基础。 考中进士后,林则徐在京呆了七年,在翰林院庶常馆任职。估计也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院性质的机构。俗话说,到了京城才知道自己官小。小公务员的微薄俸禄是难以应付日常生活的,林则徐经常舞文弄墨赚点外块,花费了不少时间,以致他自己都深感“京中之引人入邪,较之外间尤甚”,“故交游以少为妙”,从中我们看出,林则徐厌倦于社交,“京官中实在好学者,百不得一”,林则徐很难寻到志同道合之人。既然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就得找出能干的事情来。后来,林则徐注意到京城一带农田水利问题,提出了兴修水利,种植水稻的实施方案,初次展示了自己在经济改革方面的才能。在此期间,他还两次出京,主持乡试,后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表现出来实干的才能,在京察中名列一等,后授予杭嘉湖兵备道,开始到地方任职。

从对林则徐的任用方面看,清政府在用人方面还是比较公正,恰当。时年,林则徐36岁。

雄心勃勃的林则徐赴任不久,力反因循,剔除积弊,对同僚形成了一定冲击,遭到同僚的冷目相视,深感备受冷落,失望,压抑,沮丧。当梦想照进现实后,梦想原来并不美好。血气方刚的林则徐并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随后起了辞官隐退的想法。但现实生活已经不容他清高,他需要工作挣钱养家,归隐只是奢望。

此时,已经是道光皇帝时代,道光帝登基之后,锐意改革,重用汉族官员,启用汉族官僚,林则徐的恩师曹振鏞入直,首席军机大臣,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有这么一个后台,林则徐的仕途称之为”青云直上“就可理解了。

随后,1822年5月任“闱监试”,10月任“盐运使”,1823年2月“淮海道”,1823年3月又升任“江苏按察使”,1823年9月奉旨专办江浙七府水利,1827年任陕西按察使,1832年任东河河道总督,1832年7月接任江苏巡抚,1835年12月升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1837年2月湖广总督;1838年12月受命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禁烟运动,人生仕途达到顶峰。

1.禁烟体验爱国和民族精神

《林则徐传》的第九章和第十章写的是林则徐从禁烟之前的预兆和打击鸦片的决心和在禁烟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体现林则徐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精神。当时,由于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为扭转在中英贸易中的逆差地位,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

片。鸦片已成为严重弊害,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九月应召进京,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十九年正月抵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并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的正义行动,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开眼看世界

在禁烟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彼。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转变天朝上国的思想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

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谥文忠。

读林则徐有感
林则徐传(四)

近代的历史人物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像李鸿章的外交能力,曾国藩的为人,袁世凯的为人处事等等,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然而,最另我钦佩的还要数抗英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读林则徐有感。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由于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读林则徐有感。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由于林则徐的不断努力,以上的林则徐的这些事件以及他表现出来的性格无疑为他以后的禁烟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这也是我最赞赏他的地方,在当时的内忧外患的紧张状态下,他不怕惹祸上身,也没有明哲保身,为了国家,为了无数的受大烟毒害的中国人,他毅然挺身而出,开始了大快人心的禁烟运动。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当时的观点很多,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提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而此时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

最另我敬佩的还不止以上这些,而虎门销烟的过程也无不体现了林则徐以及我们中国人的智慧,那就是利用化学反应进行销烟。当时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降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3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这样既避免了用火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也阻止了人们去拣火烧过的鸦片残余。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是啊,外国人都钦佩我们的英雄,我们又怎能不更加的钦佩和喜欢呢?当然,面对当时的国内国外环境,外国人是不会让一个比他们软弱的国家得到如此的哪怕是小小的胜利的。尽管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的光辉一页。但是我们的英雄并没有因为为人民办了好事而得到奖赏。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尽管如此他仍然是我国鸦片战争前期的民族英雄。是我们永远的英雄!

林则徐所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他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为我们除掉了害人的鸦片。这也是我钦佩他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当时面临的那种国际环境面前,林则徐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畏惧,而是毅然挺身而出为国人铲除毒害我们身体和灵魂的鸦片。这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血来潮,而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一种爱国和自身正气的体现,更是一种不畏惧强者的体现。倘若我们中国人将林则徐的这种精神拿来放到自己的身上,并将它发扬光大,那么,这种?拿来主义?便是一种可取的精神。而我们的民族怎能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怎能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呢?

发扬我们英雄的精神吧,让我们的一切都强大起来,中国人是这样的,而且也应该这样!


读林则徐有感(二)

文/李纯瑶

今天,我读了<林则徐故事>这本书,读完这篇故事后,心里燃烧起愤怒的火焰,让我感受到这些英雄是多么伟大,多么的坚强啊!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的是:在19世纪中,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像魔爪一样凶残地伸进中国,衰朽的封建社会濒临崩溃,烟毒横流,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深深地坠入了苦难的深渊。但就在一八三九年九月,震惊中外的虎门硝烟这一伟大的壮举,揭示其伟大的历史意义,林则徐成为了我们第一位近代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这篇文章有许多的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的水泄不通?,这段话中?一大早?暗示虎门硝烟这件事激动人心的。老百姓明知午后才硝烟,却一大早赶来,可见他们对这件事是多么关心。?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挤的水泄不通,表明了前来观看的人极多,这让我感觉到这次虎门硝烟的场面之大,以及反映出这是大块人心的正义之举。

当我读到?林则徐主持的虎门硝烟,震惊中外,揭示了中外史上反侵略斗争的帷幕。它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是不可侮辱的!?我感受到这种彭湃的气势已及这次虎门硝烟的伟大意

义,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然而狂妄自大的外国侵略者却丝毫不把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力量放在眼里,向我九龙发起武装挑衅?。这句话表明了外国侵略者的野心有多大,想要吞掉中国。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古代人民的奋战,哪会有我们的今天,想想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无忧无虑啊!

这篇文章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为我国做出了多少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读林则徐有感(三)

文/洪惠静

对林则徐的真正了解,是在读完<林则徐>一书才有的。

林则徐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多少是个怒目金刚式的人物。()虎门销烟这一家喻户晓的历史案件,是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林则徐不顾可能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冒着丢官甚至掉脑袋的危险,毅然下令收缴鸦片,并在虎门海滩上将其全部销毁。不出所料,帝国主义者暴跳如雷,当即举兵进犯,并最终胁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将林则徐撤职查办,发配新疆。

许多人对他的了解,也就只到这里。虎门销烟也许使林则徐永载史册,然而并不足以将他与古代其他的民族英雄区别开来。他个性的另一面,也许是鲜为人知的一面,只有到了新疆,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令人慨叹,催人泪下。

全为了国家利益,一位古稀老人从总督任上获罪丢官,沦为囚犯,在严酷的环境中垦荒,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痛苦。然而林则徐没有怨言,他既没有消极沉沦,一蹶不振;也没有愤世嫉俗,怒骂不止,而是襟怀坦荡,任劳任怨,把自己一生最后的力量贡献在了祖国的边疆!如何想象,一位身体瘦弱的老人,拼尽全力,颤巍巍地举起一把沉重的铁耙,艰难地梳理荒芜的大地!如此磊落的胸襟,一腔永不磨灭报国热情,一心为国计九死不悔的爱国情怀,古往今来,有几人欤?

诚然,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忠贞爱国者有之,为国家历不顾身抛家舍戚者有之,然而受到打击之后,能够以积极态度生活,继续尽全力服务于国家的,林则徐是为数不多人中的一个。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386225.html

    上一篇:月迹读后感200字

    下一篇: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