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歌(3)
高中古诗唐代(一)
龙源期刊网 .cn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歌
作者:任红斌 张衡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三理综版》2013年第01期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 “谁家玉笛暗飞声”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2. 简析两首诗歌是怎样描写笛声的。
3. 分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4. 赏析这两首诗在表达艺术上的不同之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8题。
溪居即事
初高中唐宋古诗词
高中古诗唐代(二)
初、高中唐宋诗词鉴赏材料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中古诗唐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
1.这首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悲伤之情,写的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2.你认为首联里那些字用的比较好?
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二、《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3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三、《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
2、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四、《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2.《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古代大诗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五、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有一词语直抒作者胸臆,请你指出来并说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胸臆。我最爱的还是湖东,在那白沙堤上,杨柳吐翠,绿树成荫。徜徉其间,总让人留连忘返,怎么游也游不够。尾联即景抒情,直接吐露诗人对西湖的由衷喜爱。“最爱”,潜台词是所有的景物都很可爱.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的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用词具有表现力角度加以品析。“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六、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
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1分)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1分)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1分)
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1分)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1分)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1分)
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1分)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1分)渲染了紧张气氛。(1分
2.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
七、《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高中古诗唐代】
3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八、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有何深刻含义?
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见面本来就已困难,所以分别时更令人难受。
2.赏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比拟的修辞,情景交融的手法“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景物的特点,渲染离别时凄楚的氛围。
3.请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双关、对偶、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爱情。
4.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想象(虚写)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见出离别之久、相思之苦。【高中古诗唐代】
九、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1.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2.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
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
“异”统领的景物有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4.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
十、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 燕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十一、 《江城子》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是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诗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勾勒了苏轼英姿勃发、爱国、壮志凌云的伟岸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从军立功、卫国杀敌的爱国情感。
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排场?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次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排场。虽鬓已微霜却大志勃勃、威武豪迈、欲保家卫国、交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笔者怎样的思惟感情?
援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笔者要报效国家,体贴国家命运的爱国感情。
十二、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诗的唐朝
高中古诗唐代(三)
《诗歌唐朝》:唐诗气象
中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千百年来,人们把一个朝代和一种文学体裁联系在一起称呼,说明历朝历代对唐诗的认可。
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座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他说:中国古代的诗歌历史非常悠久,从《诗经》,《楚辞》开始,一直到元,明,清。在这么长的一部诗歌史中,哪一个阶段的诗最好呢?唐诗!可以说,唐诗是诗中之诗。
历代诗歌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宋代诗人对唐诗有相当高的评价,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他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老杜是指杜甫,世界上的好句子,被杜甫都写完了。他又说:世间俗语言,通俗的好句子,已被乐天道尽。乐天是白乐天,就是白居易。
王安石认为,典雅优美的好诗句,被杜甫都写光了,而通俗一点的好诗句都被白居易写光了。王安石作为一代大诗人,他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唐朝的诗人,真的很了不起,几乎把所有的好句子都写光了。
北宋初年有一个诗人,叫王禹偁(cheng),比较有名,但还比不上王安石。那一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陕西商州,这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做了一个闲官,一个副使。他家有一个小院子,种了一棵桃树和一棵杏树。春天到了,桃李花开。那天早晨起来,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桃树,杏树的树枝都刮断了,树枝上依然是繁花怒放,上面还有小鸟在歌唱。王禹偁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诗: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树枝花。
有两棵桃树和杏树在篱笆旁边斜斜地长着,我是商州的一个副使,一个小官,家里本来就很寒碜,有了这桃树杏树妆点一番,就多了一点春光。为什么春风不容我,故意把桃花,杏花吹断,树枝都吹折了。
应该说,这是一首好诗,第一,他写的景比较少见,树枝被风刮断了,花依然在树枝上怒放。第二,这首诗歌的构思比较奇特,风本来是无意的,而他说春风是有意欺负我,容不得我,故意把它们刮断。
过了几天,王禹偁的儿子王嘉祐说:父亲大人,你前几天写的这首诗,好像是从杜甫诗里偷来的。这怎么可能呢?王禹偁说,我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的。
儿子拿出一本杜甫诗集,给父亲大人看。果然,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时候,写过一首《绝句漫兴》: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树枝花。
我家里的桃树,李树是我亲手种的,这不是没有主人。野老是指老百姓,我家的围墙很低,很矮,这毕竟是我的家,别人不能随意来侵犯。春风欺负我,晚上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我树上的树枝都吹折了,上面还开着花。 我们来看这两首诗,它们的题材,内容,句子,都非常接近,问题是王禹偁并没有抄杜甫的,是他看到自己家院子里的景色,自己创作的。儿子说他的诗是抄杜甫的,王禹偁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高兴,大喜。他说,想不到我的诗写得这么好,跟杜甫写的差不多。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王安石刚才说的,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唐朝诗人不仅仅是一个杜甫,不仅仅是一个白居易,还有李白,王维,李商隐,等等,等等。那么多好的诗人,他们写了那么多的好诗,可以说,把古人生活中间所能看到的景象,所能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差不多都写了,而且写得都非常好。所以,王安石才会有这样的叹息。
鲁迅先生说过类似的话,在给朋友杨霁云写的一封信中,说到唐诗: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假如你没有齐天大圣那样的本领,你就大可不必再写诗了。闻一多说过,人家都说是唐诗,我要倒过来说,是诗唐,就是诗的唐朝。唐朝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诗歌,它是一个诗歌的时代。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唐朝以前的汉,魏时期,诗歌没有这么繁荣。唐朝以后的宋,元,明,清,诗歌也没有这么繁荣。到了唐朝,诗歌就空前的繁荣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概括起来说,就是唐朝全社会都重视诗歌,喜欢诗歌,崇尚诗歌。在唐代,社会地位最高的人,就是诗人。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先看上层统治阶级。唐朝有科举制度,应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高明的政治设计。当英国人知道中国有科举制度,一千年以前中国就有文官考试制度,选拔人才通过考试方式,他们非常惊讶。
唐代的科举有几种,最多的一类叫明经科,还有一类叫进士科。当时人们最重视的,朝廷最重视的,首先是进士科,而不是明经科。那个时候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假如一个人参加明经科的考试,不停地考,考到三十岁终于考上了,人家会说,这个人没出息,三十岁才考上明经,所以叫三十老明经。
考进士很难,不停地考,考到五十岁终于考上进士了,人家就说他了不起,才五十岁,这么年轻就考上进士了,所以叫五十少进士。
唐朝考进士,主要考诗赋,写一首诗,写一篇赋,其中诗尤为重要。在唐朝,一个人能不能考上进士,关键在于你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可想而知,当时,全社会的读书人,只要你想参加考试,就一定要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写诗,练习写诗。这样,对全社会重视诗歌,形成这么一个风气,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唐朝有一个名词,叫行卷。古人写的作品,古人写的书,不是像我们现在是一张一张纸订起来的,古人是把纸卷起来,中间用一个带子一系,这就叫卷。现在我们所说的几卷几卷,实际上是延用古人的说法。
什么叫行卷呢?行就是送,行卷就是去送这个卷。唐朝进士考试,跟宋以后的不一样。从宋朝开始,进士考试是一张试卷定终身,考卷送上去以后,有专人负责重抄一遍,然后再进行批阅。所以批阅卷子的人,不知道是谁写的。唐朝不是,试卷上就写着,这是谁的考卷。唐朝还有一个习惯,考生能不能考上,跟考生在考前有没有名声有关。或有没有人推荐他,假如有宰相,公主等有地位的人向考官推荐,录取的可能性就大。
这样一来,考生除了在考场上要好好写诗外,平时还要做一系列工作,这就是行卷。把自己写的作品卷好后,到处去送给有关人员,让他们先看看,帮我推荐推荐。实际上,唐朝的行卷之风,对诗歌的写作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传说王维在考进士以前,先到一个公主家去弹琵琶,王维擅长音乐,公主一听琵琶弹得好,其他人就说,他的诗写得也好。公主再看他写的诗,觉得不错,于是就马上推荐。公主发话了,这个小伙子今年一定要录取,果然当年就录取了。
唐朝考进士要考诗文才华,一个人不会写诗,就很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唐朝的科举制度,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在唐朝,上至最高统治者,帝王将相都很喜欢诗歌。朝廷里,经常举行诗歌大奖赛。
有一年,唐中宗在长安昆明池前,举行诗歌大奖赛,搭了一个彩楼,皇帝,皇后,评委坐在彩楼上,百官在楼下,每个人写一首诗来参加比赛。诗写完后交上去,过了一会,凡是没有被评上的,就把你写的诗,从彩楼上扔下去。只见那个纸片,像雪片一样,从彩楼上飘下来。下面的人都去捡,一看这张是李四的,收起来,说明你落榜了。那张是张三的,也收起来。不一会时间,大部人都拿到自己写的诗。
最后,只有两个人没有拿到,一个叫沈佺期,一个叫宋之问,这两个人的作品还在彩楼上,进入最后一轮的PK。这二位就是当时齐名的诗人:沈宋。又过了一会,一张纸片飞下来,大家跑过去一看,是沈佺期的,说明宋之问获奖了,第一名。
总评委是上官婉儿,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士,武则天非常欣赏她。选完以后,上官婉儿就出来进行点评,为什么这两个人的诗,最后选上宋之问的?
上官婉儿说,这二位的诗,前面部分写得都差不多,水平不分上下,但是两首诗的结尾,沈佺期的是:微臣衰朽质,羞睹豫章材。这两句,句子完了,意思也完了。宋之问的结尾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诗歌虽然完了,它的意思没有完,尚有余味,让你自己去联想回味,所以高人一畴。沈佺期听了心服口服。
还有一次,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到洛阳去。在洛阳龙门,举行了一场诗歌大奖赛。大家写诗,由武则天亲自评选。武则天性子急,卷子还没有收齐,她把第一名就评出来了。有一个叫东方虬的诗人,诗写得非常好,武则天一看大喜,马上命令左右赏给他一领锦袍。一领锦袍未必值多少钱,但这是武则天给的,是皇帝赏的。东方虬当众把锦袍披在身上,无尚荣耀。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宋之问的作品交了上去,武则天一看,写得更好。武则天下令东方虬,请把你的锦袍脱下来,让宋之问披上。这说明什么?说明重视诗歌,你能在这种场合得到最高奖赏,是非常光荣的。最高领导重视诗歌,对于社会风气,乃至整个社会诗人的写作,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和促进。
离开帝王将相,再去看看民间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也是一样。有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所谓旗亭,就是酒店,酒亭。古代酒店外面不是挂一个木头招牌,就是挂一面旗,上面写几个字,某某酒家。画壁就是在墙壁上面画一个记号,就叫画壁。
盛唐时期,有三个有名的诗人,一个叫王昌龄,一个叫高适,一个叫王之涣。这一天,他们在长安相遇,一起来到一家酒店喝酒。一边喝,一边就谈谈诗。过了一会,来了一群歌女,她们坐在酒店的那一头。三个诗人就说,平时我们都觉得自己的诗写得不错,我不服你,你不服我。今天正好来了一群歌女,唐代的歌女,她们唱的流行歌曲,都是有名的唐诗。
三个诗人说,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这些歌女唱谁的作品多,就说明他的诗歌写得更好,更有名。果然,歌女们开始唱歌了。第一个歌女站起来唱: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一听非常高兴,就伸手在他背后的墙上划一个记号,一边画,一边说,唱我的绝句一首。
过了一会,第二个歌女站起来唱了一首五言:
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似子云居。
这是高适一首五言古诗中的开头四句,可独立成篇。高适一听也很高兴,也在他后面的墙上划一道,绝句一首。 第三个歌女,站起来唱了一首七言绝句: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又是王昌龄的一首,叫《长信秋词》,王昌龄更加高兴,回过头去,又画了一道,绝句两首。
这时,王昌齿和高适就朝着王涣之笑。王涣之脸上挂不住了,就说: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刚才唱歌的三位歌女,长得都不怎么样,她们唱的诗也一般。你们看,那个长得最漂亮的还没唱,等一会她唱,如果还是你们的作品,我甘拜下风。
过了一会,第四个歌女站起来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这下王之涣非常高兴,真的给他说中了,于是,三个人哈哈大笑。
那边的歌女听到这笑声,有一个就跑过来问:三位先生,你们为什么这么高兴?你们刚才唱的诗,都是我们三个人写的。那个歌女说: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原来神仙就在身边。于是,歌女们就都过来,向三位诗人行礼,并邀请他们一起过去喝酒。
这个故事说明,在盛唐时期,社会上最流行的歌曲,普遍受老百姓欢迎的就是诗。
白居易是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个通俗的诗人。他的诗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懂,所以,白居易的诗,在社会上被接受的程度非常高,雅俗共赏。
有一年,白居易从长安被贬官到江西九江,当时叫江州。到了江州以后,他才写出了《琵琶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被贬官对他来讲成了一件好事。
到江州后,白居易写过一封信,给他的一个好朋友元稹,他说:我这一次从长安贬至江州,一路上走了三四千里路,路过许多乡间的小学校,和一些寺庙,在墙壁上,柱子上,到处都可以看到题着我写过的诗。一路上,碰到一些男男女女,有的是种地人,有的是出家人,他们也往往能背诵我写的诗。大家都喜我写的诗,我很高兴。
当时白居易的诗,还有一个最热衷的读者,一个人非常崇拜他的人。此人姓葛,名字已无法查证。葛某人喜欢纹身,在他身上纹的不是青龙,不是白虎。他全身,从前胸到后背,从手臂到大腿,刺满了白居易的诗,共三十余首。你问他一句白居易的诗,他马上可以告诉你在他身上的什么部位。他这样走来走去,人人都能看到白居易的诗,活像一块流动的诗板。
同样是在中唐,还有一个故事。有位诗人叫李涉,名气当然没有白居易的大,在当时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有一次,他去旅游,路过一个叫井阑沙地方,这个地方在今天安徽省安庆市的西南方,是皖口镇周边的一个小村庄,在长江边上。他在井阑沙写了一首诗,前两句是: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黄昏时分下起了细雨,走到江边一个村庄,突然来了一帮人,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绿林豪客,绿林好汉。李涉带了一个书僮,正想投宿,船还没有靠岸,被一伙强盗挡住,让他留下买路钱。书僮就说:这是李涉先生。强盗一听他是李涉,是诗人。问了一句:你真是写诗的李涉吗?久闻大名。既然你是李涉,我就不抢你的东西了,你写一首送给我吧。于是,李涉就写了一首诗,后两句是: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他年我也不用隐姓埋名了,因为现在世界上,有一半的人跟你一样,走到哪里都会遇到像你这样的人。还有一种解释是,到了将来,你也不用隐姓藏名了,世界上的强盗多的是,但你没事。
强盗拿到李涉写的诗后非常高兴,不但没抢他的东西,不要他交出买路钱,反而送了很多东西给李涉。你是大诗人,这是我送给你的一点礼物,请收下留作纪念吧!
这个故事说明,在唐代,整个社会上上下下都崇尚诗歌,都懂得诗歌的价值,都尊敬诗人。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大家都写诗,唐诗要不好也难。
《诗歌唐朝》:诗抒胸怀
唐朝是诗歌的朝代。唐诗,或雄浑大气,一泻千里,或不拘一格,字字珠玑。唐诗不论是写景,还是抒情,不论是山水田园诗派,还是边塞诗派,虽然诗歌中描写的对象不同,表现的风格不同,但却佳作迭出,各种主题的作品交相辉映,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咏怀诗。
什么叫咏怀诗?一言以概之,就是写诗人的怀抱,写他心中的感想,情感,写他的精神活动。中国诗歌从本质上讲,都是抒情诗。西方的诗歌跟中国诗歌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我们读西欧的诗,很多是叙事诗,从《荷马史诗》开始,讲一个故事,有情节,有人物。中国的古诗主要是抒情,唐诗当然也一样。
咏怀是唐诗中最重要的主题,从现有作品来看,也确实是这样。那么,唐人的咏怀诗有哪些特点呢?唐代出现最早的一首优秀咏怀诗,是魏征写的《述怀》。写这首诗的时候,唐代天下还没有太平,正处在开国战争之时,《述怀》写他归顺唐朝以后,跟着唐太宗打天下,参加过很多次战争,生活艰苦而紧张,他有一些感想,这首诗比较长,给大家介绍最后两句: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意和气,意气是古诗中的一个词,现在不大讲意气这个词,而讲意气用事,成了贬义词。古人说意气,是讲意志和气慨,是讲精神方面的活动,讲思想情感。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这个东西,至于说功名富贵,我跟着唐太宗打天下,将来能做什么大官,能得到多少俸禄,这是次要的。我们说魏征这个人,他在诗中表达的这种胸怀,后来实现了没有呢?应该说是实现了。
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个重要大臣。魏征病重时,唐太宗去看他,把自己一个年幼的小女儿带到他病床前,许配给魏征的儿子。唐太宗说,你虽然病重,但是我今天希望你看一看未来的儿媳妇。双方的孩子都没到结婚的年龄,先答应下这门亲事,应该说这样的君臣关系,在封建社会是相当难得的。
魏征在这首《述怀》诗里,他认为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力量,要有一种胸怀,至于说你到底得到什么官职,得到什么荣华富贵,都是次要的。魏征在这首诗中定格的这个倾向,基本上也是后来唐诗咏怀主题的一个主要倾向。
盛唐时期,诗歌出现了有两大流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派是写战争的,写边疆生活的,山水田园诗派是写田园生活的。边塞诗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气概,哪怕是在西域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和紧张的军旅生活中,诗人依然是这样。
诗人岑参来到西域,八月天下雪,他是怎么表现的呢?他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果没有一种高昂的气概,没有一种保卫国家不怕吃苦的精神,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一种充满乐观主义的诗句来的。
再来看一看山水田园诗,写的是农村生活,这些诗体现一种比较淡薄的感情,比较沉稳,好像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相距甚远,但也不尽然。在山水田园派的诗人中,真正称得上做过隐士的,基本上没有做过官的,要数大诗人孟浩然。在他的诗中,同样表现出一种志向,一种人生的理想。
有一年,孟浩然到长安,去看他的好朋友王维。王维是翰林学士,那一天晚上刚好他值班,看到孟浩然来了,就偷偷地把他带到宫中,没想到刚好遇上唐玄宗。在宫中见一外人,不是做官的,唐玄宗问:此人是谁?王维没法隐瞒,如实告知唐玄宗,这是我的朋友孟浩然,是个布衣。
唐玄宗一听,说这个人我知道,他是有名的诗人,然后就叫他朗诵自己的诗,其中有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才能,圣明的君主不让我做官,我经常生病,朋友也不来看我。这本来是一句普普通通的抒情诗,唐玄宗听后,就很不高兴。你说:不才明主弃,你没有来找我,你也没有来参加考试,说我不给你官做,我一点也不知道,怎么能怪我呢?
在当时,像孟浩然这样的人,也并不是说,他一心一意就要做一个隐士,住在农村过一辈子。其实,他也希望有机会为国家做点事,希望人生能够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积极状态,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在唐代很少有真正的隐士。
现在,不是有一个成语,叫终南捷径。终南就是终南山,地处长安南边的一座大山。捷径是什么?是指做官的一条捷径。这个成语,产生在唐代,主人公叫卢藏用。他的名字很有意思,作为一个人,又要藏起来,又要被用。他早年隐居在终南山,在古代,凡是你有学问,隐居在一个地方,久而久之,你的名声会更大。你的名声传开后,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高尚的人,不肯出来做官,等他的名声大到一定程度,朝廷就会派人来请他出山,卢藏用就这样很快就做官了,后来,官做得还不小。
有一天,朝廷里来了一位道士,叫司马承祯,这是一个真正的隐士,隐居在浙江天台山,因为他是出家人,出家人是不能当官的。但是,朝廷把他召来了,见过皇帝谈过话以后,他又要回天台山去。卢藏用去送他,一路上远远看到终南山,卢藏用就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这座山里的景色也非常好,你何苦要千里迢迢回天台山呢?你就在这里住下吧!
司马承祯说,在我看来,终南山不过是做官的一条捷径罢了。在这里隐居的人,离长安近,就是为了做官。终南捷径的成语就这样传下来了。
到了宋,元,明,清,凡是读书人说到终南捷径,就是讽刺你是假隐士,实际上你不是真的要隐居,你隐的目的是为了出去做官。但是,在唐代,在终南捷径产生的那个年代,这个词并没有多少贬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朝诗人希望人生能够奋发有为。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就是通过走终南捷径进入了仕途,这个人是谁呢?
通过走终南捷径进入仕途的大诗人,就是李白。李白在终南山隐居过,当然,李白隐居过的山比较多,除了陕西的终南山,还有河南的嵩山,山东的徂徕山,江西的庐山。这四座山,东南西北相距很远,你既然是隐居,就要安安静静地过一个跟外界比较隔绝的生活,干嘛要从这山跳到那山?而且李白在这些山里的时间都很短,隐了一会儿又换一个地方,为什么呢?
原来,他隐居山间,是为了等朝廷来请我去做官,隐了一阵,不见朝廷有动静,就再换一个地方。所以,李白隐居是为了求仕,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后来,朝廷发现了李白,就下诏书请李白到长安去,李白立马就不隐居了。李白很高兴,写了一首诗: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难道我辈只是一个住在草野里的人吗?蓬蒿就是野草,我并不是住在这里的人,我本来就是一个应该做官的人。朝廷一请,我就仰天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