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随笔我的母亲读后感800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缘缘堂随笔
缘缘堂随笔我的母亲读后感800(一)

丰子恺先生认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过于 朋友 关系。

丰子恺把世间比作一个极大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 在这网中,以至于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他想找一把剪刀,把这个网剪 破,然后看到世界的真相。这把剪刀是艺术和宗教

丰子恺在散文《忆儿时》中,回忆了儿时三件不能忘却的事:养蚕、 吃蟹 和钓鱼。

丰子恺一生中有两位老师对他影响极大,一位是夏丏尊,另一位是李叔同。

在《立达五周年纪念感想》一文中,丰子恺回忆了与友人创办立达中学的艰 辛过程,特别表达了对创办人之一的志邦君的敬佩之情和惭愧之心。

在照相和绘画中,作者认为 真正就是美。

在《渐》一文中,作者认为‚渐‛的本质是‚时间 ‛。

‚苦患的时候——例如前年的兵灾——他站在前面;享乐的时候——例如 开同乐会——他退在后面。‛这里的‚他‛是指郭志邦。

‚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这首诗中的瞻 瞻、宝姐姐、软软和阿韦是作者的4个儿女,他们的年龄从大到小排序依次 是宝姐姐、软软、瞻瞻、阿韦。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华瞻的日记》、《儿女》等作品都表

达了作者对儿童的歌颂。

在作者对儿时养蚕的回忆中,开心的是能无功受禄地吃到点心:枇杷和软糕。

七娘娘每年来我家做丝,她的左手小指有个明显的特征是短少半段

每年中秋赏月之乐的中心是吃蟹,爸爸吃蟹很风雅。他不喜欢吃羊、 牛、猪肉,喜欢吃鱼虾,尤其是蟹。

我的钓鱼技术是王囝囝教我的,钓鱼的饵料除了蚯蚓,还有米蛀虫、苍蝇

爸爸身上披一块大白布,垂头丧气地朝外坐在椅子上,一个穿黑长衫的麻 脸的陌生人,拿一把闪亮的小刀,竟在爸爸后头颈里用劲地割。‛这一幕居 然把华瞻吓哭了,孩子不知道爸爸是在剃头。

‚这块肉忽然动起来,胸部一跳,四肢同时一撑,宛如垂死的青蛙的挣扎。‛这不是一块肉,这是一个生灵,一个人,因为他母亲为他而受难,所以叫他阿难。

艺术的三昧境: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他是过午不食的,晚上睡得很早,差不多同太阳的光一同睡着,一向不用 点灯。‛这个人说的是李叔同

‚仔细想来,无论何事都是大大小小,千千万万的‘缘’所凑合而成,缺了一点就不行。何等奇妙,不可思议!‛

我确信宇宙间一定有这样的一册大账簿,簿中详细记载着宇宙间

世界上一 切物类事变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因果果。

26、30岁以前,我只喜欢春天这个季节,最喜欢的是杨柳和燕子,现在却非常厌恶。而觉得这两年来的心情与秋天这个季节最容易调和而融合。

‚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 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这句话是日本作家 夏目漱石说的。

我们四五个中国人在东京某晚散步时遇到了一个伛偻的日本老太婆。

丰子恺认为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缘缘堂随笔名著阅读题
缘缘堂随笔我的母亲读后感800(二)

丰子恺经典语录

1、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缘缘堂随笔我的母亲读后感800】

2、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3、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4、有为有不为,知足知不足;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

5、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结有道之朋,断无义之友,饮清净之茶,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

6、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7、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8、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

9、有些动物主要是皮值钱,譬如狐狸;有些动物主要是肉值钱,譬如牛;有些动物主要是骨头值钱,譬如人。

10、虚心的人用文凭来鞭策自己,心虚的人用文凭来炫耀自己。

11、哭的时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时候用全力去笑,一切游戏都甩全力去干。

12、你住几层楼?——“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13、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深谋若谷,深交若水.深明大义,深悉小节.已然,静舒! 善宽以怀,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业.这般,最佳! 勿感于时,勿伤于怀.勿耽美色,勿沉虚妄.从今,进取! 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 ——丰子恺 《不宠无惊过一生》

14、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丰子恺 《豁然开朗》

《缘缘堂随笔》名著阅读题

(第一题共8分,其余各空格2分,共100分)

1、阅读丰子恺漫画《某种教育》和《某父子》,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回答一下2个问题。

(1)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4分)

(2)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 (4分)

2、我们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曾经学过丰子恺的哪篇课文____。

3、 丰子恺先生认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过于( )关系。

A.夫妻 B.朋友 C.师生 D. 父子

4、 丰子恺把世间比作一个极大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以至于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他想找一把剪刀,把这个网剪破,然后看到世界的真相。这把剪刀是___和____。

5、丰子恺在散文《忆儿时》中,回忆了儿时三件不能忘却的事:___、 ___ 和钓鱼。

6、丰子恺一生中有两位老师对他影响极大,一位是夏丏尊,另一位是___。

7、在《立达五周年纪念感想》一文中,丰子恺回忆了与友人创办立达中学的艰

辛过程,特别表达了对创办人之一的___的敬佩之情和惭愧之心。

8、在照相和绘画中,作者认为___就是美。【缘缘堂随笔我的母亲读后感800】

9、在《楼板》一文中,“_________”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

繁华都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淡漠。

10、在《渐》一文中,作者认为“渐”的本质是“___ ”。

11、“苦患的时候——例如前年的兵灾——他站在前面;享乐的时候——例如

开同乐会——他退在后面。”这里的“他”是指___。

12、“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这首诗中的瞻

瞻、宝姐姐、软软和阿韦是作者的4个儿女,他们的年龄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___、___、___、___。

13、《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华瞻的日记》、《儿女》等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_

__的歌颂。

14、在作者对儿时养蚕的回忆中,开心的是能无功受禄地吃到点心:___

和软糕。

15、七娘娘每年来我家做丝,她的左手小指有个明显的特征是___。

16、每年中秋赏月之乐的中心是吃蟹,___吃蟹很风雅。他不喜欢吃羊、

牛、猪肉,喜欢吃鱼虾,尤其是蟹。

17、我的钓鱼技术是___教我的,钓鱼的饵料除了蚯蚓,还有___

和___。

18、和华瞻青梅竹马很要好的小女孩是___。

19、“爸爸身上披一块大白布,垂头丧气地朝外坐在椅子上,一个穿黑长衫的麻

脸的陌生人,拿一把闪亮的小刀,竟在爸爸后头颈里用劲地割。”这一幕居然把华瞻吓哭了,孩子不知道爸爸是在___。

20、“这块肉忽然动起来,胸部一跳,四肢同时一撑,宛如垂死的青蛙的挣扎。”

这不是一块肉,这是一个生灵,一个人,因为他母亲为他而受难,所以叫他___。

21、人生如梦,梦中的我是“___”,不要沉湎于虚幻的梦中,要常常寻

找“___”的存在。

22、艺术的三昧境:要统一,又要___;要规则,又要___;要不

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___。

23、“他是过午不食的,晚上睡得很早,差不多同太阳的光一同睡着,一向不用

点灯。”这个人说的是___。

24、“仔细想来,无论何事都是大大小小,千千万万的‘___’所凑合而

成,缺了一点就不行。何等奇妙,不可思议!”

25、我确信宇宙间一定有这样的一册大账簿,簿中详细记载着宇宙间世界上一

切物类事变的___、___、___三世的因因果果。 26、30岁以前,我只喜欢___这个季节,最喜欢的是___和燕子,

现在却非常厌恶。而觉得这两年来的心情与___这个季节最容易调和而融合。

27、“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

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这句话是日本作家___说的。

28、我们四五个中国人在东京某晚散步时遇到了一个伛偻的日本___。

29、丰子恺的姓——“丰”很少见,请你写出带“丰”字的成语两个:__

_、___。

30、丰子恺认为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___生活,第二层是__

_,第三层是___生活。

缘缘堂随笔的风情美
缘缘堂随笔我的母亲读后感800(三)

缘缘堂随笔的风情美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学上独具风格与神韵的散文大家。从1931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到文革时“地下”写作和编定《缘缘堂续笔》,他一生的散文大都以“随笔”相称,且与“缘缘堂”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我们不妨把丰子恺的所有散文都称为“缘缘堂随笔”。“缘缘堂随笔”应理成为丰子恺散文的统一标识。【缘缘堂随笔我的母亲读后感800】

缘缘堂随笔中的不少篇什写了丰子恺故乡浙西的风情。阅读缘缘堂随笔,一股浓浓的浙西风情扑面而来。笔者的老家是离石门镇5公里左右的乡下,自幼熟稔浙西风情,觉得有必要向大家介绍缘缘堂随笔中的浙西风情美。

【缘缘堂随笔我的母亲读后感800】

钱塘江,古称“浙江”,又因其流向成“之”字形,故又称之江。浙江人习惯以钱塘江为界来划分浙东和浙西两部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浙东和浙西的风情自然相差很大。不过在外地人眼里,不要说浙江,就是包括江苏,也都是属于吴越地域文化圈,有其“同俗”的一面。

丰子恺出生于浙江省崇德县(今属桐乡市)石门镇。石门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疆越界,石门正是两国的边界,故名。又因为京杭大运河从西南方向流来,拐个湾后向东南方向流去,故又称石门湾。石门镇地处浙西太湖流域,距今六、七千年以前,吴越先民就在石门附近的罗家角一带生息繁衍了。旧时崇德县属于嘉兴府。

丰家在石门镇算得上是个殷实人家。其祖上自明朝以来,世居此地。到丰子恺这一代,还有几十亩薄田,一爿百年染坊老店。平日雇几个工,田里的租谷,染坊的进项,尚能维持小康生活。

笔者试图通过对缘缘堂随笔的零星风情描写进行组合,整合出丰子恺笔下相对完整的浙西风情图。这样,我们就能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上来接受缘缘堂随笔的文化信息,从而更好地领略其魅力。

【缘缘堂随笔我的母亲读后感800】

法国文学史家、文艺批评家和美学家泰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①缘缘堂随笔中的浙西风情大都是20世纪前半叶的,与当下的风情已有很大不同。还原丰子恺笔下的浙西风情,有利于我们对缘缘堂随笔作出“最后的解释”。

一、生产和商业习俗

浙西地区具有悠久的稻作文化和丝绸文化历史。在罗家角遗址中,就发掘出了丰富的稻谷堆积。浙西湖州郊区的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前者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后者属于良渚文化时期。

严格地来分,浙西的庄稼地分可为旱地和水田。旱地是河边的圩埂和水田中间的地墩,主要种桑,桐乡、崇德一带也种晒烟、杭白菊、棉花、黄豆、蚕豆等;水田种单季水稻,也种小麦、大麦和紫云英等春花作物,还有一些池塘,用以种菱藕和养鱼,可谓“浅处种稻深处菱,不深不浅种荷花”。

随笔《杨柳》中,丰子恺简略地提到了石门一带的农作物:“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烟片、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

种植水稻,令农民们最头痛的事便是水的排灌。没有水,水稻会被旱死;而洪水泛滥,被淹没的秧苗也会腐烂死去。在没有抽水机排灌之前,抗旱和排涝都得靠龙骨水车戽水。

1934年,杭嘉湖平原遇上了空前的旱灾,农民们戽水抗旱。丰子恺的《肉腿》便详细地描述了大运河两岸农民戽水抗旱的情景。从石门湾到崇德之间,十八里运河的两岸,密接地排

列着无数的水车。无数仅穿着一条短裤的农人,正在那里踏水车。当时大多数小河已经干涸,有些人家稻田里的秧苗已经被烈日晒枯了。但当地农村所有的壮劳力都出动,甚至有些妇女和孩子也都参加到踏水车的行列中来。他们在运河两岸密密地排起水车,把运河中的水戽到小河里,再把小河里的水戽到水渠里,水最终从水渠流入青苗田里。

杭白菊是丰子恺故乡的特产。秋天时,菊花地里开满了白瓣黄蕊的杭白菊。农民们把盛开的杭白菊采摘下来,蒸熟后晒干,用以泡茶,水中仍会绽放玉色的杭白菊,十分美观。菊花茶芳香扑鼻,回味时有丝丝甘甜,且清凉明目,为上等饮品。秋收时,正是丰子恺故乡的农忙时节,除了收获杭白菊,农民们还要收割单季水稻,又得播种春花作物,是名符其实的农忙。

随笔《辞缘缘堂》写1937年秋天,日本侵略者逼近石门镇,丰子恺率全家老少逃出缘缘堂,到乡下妹妹家避难,正赶上农民们“秋收冬种”:

我家自迁乡后,虽在一方面对于后事忧心忡忡;但在他方面另有一副心目来享受乡村生活的风味,饱尝田野之趣,而在儿童尤甚。他们都生长在城市中,大部分的生活在上海、杭州度过。菽麦不辨,五谷不分。现在正值农人收稻、采茶菊的时候。他们跟了茂春姑夫到田中去,获得不少宝贵的经验。(6•136)

原先的水田,几乎一年四季都有水,俗称“烂水田”,收割水稻很不容易。一般要用3根小竹竿,一头捆扎在一起,一头插入水田,形成支架,每隔两、三尺支起一个支架,其上横架大竹竿,便成了“笐子”。把稻束插在“笐子”上晒干后,再挑回晒场上脱粒出稻谷来。丰子恺在1938年写的《日本空军近视眼》一文中叙述了日本飞机师把“笐子”误当士兵之事: 去年十一月六日,日本飞机二架,轰炸我的故乡——浙江石门湾。其时我乡亦正收获。农民的习惯,把收起来的稻一束一束地架在竹竿上,远望很像一排立正的兵。这日本飞机师又是近视眼,他看见东市梢的空地上的稻束,以为是穿黄制服的兵,拼命投弹,稻草被炸毁不少。(5•688)

精耕细作的浙西人不仅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甚至连屋面也不肯放过。他们喜欢在自家屋子的墙脚边栽种南瓜秧,搭起棚架,把南瓜秧引导到屋面上去。管理得好,一枝南瓜秧会结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南瓜。丰子恺家也种过南瓜秧,随笔《物语》就写到了这种屋面上结瓜的南瓜秧。

对于蚕桑生产习俗,丰子恺在随笔中写得比较详细。随笔《忆儿时》主要写了作者儿时“三件不能忘却的事”,其中“第一件是养蚕”:

我所欢喜的,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饱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5·135)

浙西俗谚:“上半年靠养蚕,下半年靠种田。”“种田吃白米,养蚕收白银。”对于大多数农家来说,全年的经济收入主要是养蚕成收。杭嘉湖蚕乡有专门从事桑叶买卖的叶行。桑叶不够的蚕农往往要通过叶行来买桑叶。丰家自家地上的桑叶不够喂养自家的蚕,也要常常买桑叶,故有“叶贵年头常要蚀本”之说。

大眠(四眠)以后为老蚕,没有那么多匾来放养。屋里地面铺上油菜籽壳就成了“地铺”。把“大眠头”放到“地铺”上来养,俗称“落地铺”。地铺上放些小凳,上架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跳板走上去有弹性,又没有危险,故儿童“以走跳板为戏乐”。童年丰子恺把走跳板当作“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蚕宝宝非常娇贵,孩子跌进“地铺”,不会跌伤,但蚕宝宝会被压死。

在没有机械化缫丝的丝厂开办之前,蚕农们是自己缫丝的。缫丝,俗称“做丝”。丰家“每

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由于鲜茧缫出来的丝质量好,故一般蚕家都要赶在蚕蛹没有变成蚕蛾破茧而出前缫完丝。蚕农没日没夜地缫丝,非常辛苦,买些软糕之类的当地小吃来慰劳一下自在情理之中。童年丰子恺也就可以“无功受禄”,美滋滋地享用时鲜水果枇杷和软糕等小吃。

卖去土丝,剥好绵兜,蚕家还剩下没法剥绵兜的软茧、做丝剩下的茧衣和丝吐等下脚料。蚕妇先用灰水和碱来浸泡,经烧煮后,再到河里进行“击簟头”,漂洗干净的“簟头”晒干后就可以“打绵线”了。随笔《三娘娘》对石门一带打绵线的情景描述得十分详尽:

这是一架人制的纺丝机器。在一根三四尺长的手指粗细的木棒上,装一个铜叉头,名曰“绵叉梗”,再用一根约一尺长的筷子粗细的竹棒,上端雕刻极疏的螺旋纹,下端装顺治铜钿(康熙,乾隆铜钿亦可)十余枚,中间套一芦管,名曰“锤子”。纺丝的工具,就是绵叉梗和锤子这两件。应用之法,取不能缫丝的坏茧子或茧子上剥下来的东西,并作绵絮似的一团,顶上绵叉梗上的铜叉头上。左手持绵叉梗,右手扭那绵絮,使成为线。将线头卷在锤子的芦管上,嵌在螺旋纹里。然后右手指用力将竹棒一旋,使锤子一边旋转,一边靠了顺治铜钿的重力而挂下去。上面扭,下面挂,线便长起来。挂到将要碰着地了,右手停止扭线而捉取锤子,将线卷在芦管上。卷了再挂,挂了再卷,锤子上的线球渐渐大起来。大到像上海水果店里的芒果一般了,便可连芦管拔脱,另将新芦管换上,如法再制。这种芒果般的线球,名曰绵线。用绵线织成的绸,名曰绵绸„„(5·370页)

用土丝织成的绸称为“糙丝”,而用绵线织成的绸为“绵绸”。由于打绵线前蚕妇已用土法炼丝去胶,故绵绸穿上去特别舒服。像三娘娘这样的蚕家妇女,农闲时节,闲着没事干,才打打绵线。至于忙上一天,收入甚微,也不计较,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将丝绵下脚料打成绵线倒是变废为宝的活。

(插图:《三娘娘》)

丰子恺的故乡石门镇是一个繁华的江南市镇。其榨油业在杭嘉湖的市镇中独领风骚。每年春夏之交,即“头蚕罢”的小满,四乡农民收获油菜籽后,便拿到石门镇上的油坊里榨菜油。晚年写的《阿庆》一文,开头就写道:“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

石门镇最热闹的大街是大运河北岸的“寺弄”,自北向南流入运河的后河,西岸也是大街,热闹仅次于“寺弄”。“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丰家便坐落在后河的木场桥西堍。

来石门镇的人,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入市。 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支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6·742)

20世纪上半叶,石门镇上的市民主要烧柴。农民自家烧柴有剩余,才挑着柴来卖,一时不知道哪里有买主,于是,阿庆那样的“柴主人”便应运而生。

农民入市,当然还要卖鸡蛋和蔬菜等。随笔《癞六伯》就写了单身汉癞六伯到丰家来推销他的物品:

他每日早上挽了一只篮步行上街,走到木场桥边,先到我家找奶奶,即我母亲。“奶奶,这几个鸡蛋是新鲜的,两支笋今天早上才掘起来,也很新鲜。”我母亲很欢迎他的东西,因为的确都很新鲜。但他不肯讨价,总说“随便给吧”。我母亲为难,叫店里的人代为定价。店里人说多少,癞六伯无不同意。但我母亲总是多给些,不肯欺负这老实人。于是癞六伯道谢

而去。(6·670)

那时,镇上的市民和附近的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很少买鱼和肉来吃,最常买的便是豆腐和豆腐干。故石门镇上的豆腐店有好几家,生意上的竞争也就十分激烈。《四轩柱》中的定四娘娘就是豆腐店里出色的推销员。

与市镇上早市的喧哗相映成趣的是黄昏的冷清。此时,打破小市镇寂静的往往是随笔《午夜高楼》里所写的馄饨担与圆子担的叫卖声。

黄昏一深,这小市镇里的人都睡静了。我躺在高楼中的凉床上所能听到的只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柝,柝,柝”,一种是“的,的,的”。我知道前者是馄饨担,后者是圆子担的号音。(5·544)

随笔《野外理发处》写到了眼下已经绝迹的一种理发人。那种一头热的剃头挑子已经进了民俗博物馆。丰子恺写的剃头司务就挑着这种剃头挑子,穿行于乡镇。有人要剃头,他就把挑子放下来,让理发者坐凳上,围上围布,就用手工的剃头剪“咔嚓、咔嚓”剃头发。那热的一头有一只烧热水的炉子,头发剃短了,便用热水洗头。洗好后就刮胡子修脸,再修剪一下头发,用刷子刷去头发屑,解去围布,大功告成了。如果需要进一步服务,也可以让剃头司务掏耳朵。夏天在树荫下,解去围布,光着膀子让剃头司务挖耳朵,那才叫爽。丰子恺不仅写了随笔,还留下了《野外理发处》和《挖耳朵》两幅漫画。

二、生活习俗

缘缘堂随笔中的浙西生活习俗主要也是从衣食住行中体现的。

浙西人的衣着,丰子恺在《辞缘缘堂》中写道:

石门湾离海边约四五十里,四周是大平原,气候当然是海洋性的。然而因为河道密布如网,水陆的调剂特别均匀,所以寒燠的变化特别缓和。由夏到冬,由冬到夏,渐渐地推移,使人不知不觉。中产以上的人,每人有六套衣服:夏衣、单衣、夹衣、絮袄(木棉的)、小绵袄(薄丝绵)、大绵袄(厚丝绵)。六套衣服逐渐递换,不知不觉之间寒来暑往,循环成岁。(6·121)

浙西的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有钱的浙西人,生活十分讲究,一年要逐渐递换六套衣服便是明证。不过穷人家就没那么讲究了,拆了绵衣,洗一下就成了夹衣,到了夏天就穿单衣。男人们夏天干活时赤膊光脚,只穿一条短裤,膀子晒得乌黑油亮。

浙西是著名的丝绸之府,寻常百姓都穿丝绵衣裤,盖丝绵被。抗战时,身在异乡的丰子恺,在《辞缘缘堂》中表达了对已沦陷故乡热烈的相思。故乡的丝绵也成了他的思乡之物: 倘然遇见桑树和丝绵,那更使我心中涌起乡思来。因为这是我乡一带特有的产物;而在石门湾尤为普遍。除了城市人不劳而获以外,乡村人家,无论贫富,春天都养蚕,称为“看宝宝”。他们的食仰给于田地,衣仰给于宝宝。所以丝绵在我乡是极普通的衣料。古人要五十岁才得衣帛;我们的乡人无论老少都穿丝绵。他方人出重价买了我乡的输出品,请“翻丝绵”的专家特制了,视为狐裘一类的贵重品;我乡则人人会翻,乞丐身上也穿丝绵。“人生衣食真难事”,而我乡人得天独厚,这不可以不感谢,惭愧而且惕励! (6·121-122)

浙西不仅是丝绸之府,而且是鱼米之乡,一年四季,时鲜不断。浙西人对于吃的讲究,缘缘堂随笔中可见一斑。

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江南人“饭稻羹鱼”的饮食习俗。大米是浙西人的主食。当年没有机器轧米,浙西人通过牵砻脱去砻糠,便成糙米,然后舂成白米。浙西还有把白米囤制成红米的习俗。红米饭胀性大,松脆不粘,香清爽口。随笔《家》就描述了作者回老家吃红米饭的情景:

当我从别寓回到了本宅的时候,觉得很安心„„老妻忙着烧素菜,故乡的臭豆腐干,故乡的冬菜,故乡的红米饭„„我仿佛从飘摇的舟中登上了陆,如今脚踏实地了。这里是我的最自

由,最永久的本宅,我的归宿之处,我的家。(5·521)

这里还提到了浙西的两样风物,即“臭豆腐干”和“冬菜”。浙西几乎家家都有一个臭囟坛,坛内有臭囟霉菌,能把豆腐干、苋菜梗、千张等发酵成臭囟菜。臭豆腐干、臭苋菜梗、霉千张等,只要撒上些辣椒,在饭锅上清蒸一下,便臭得分外香,鲜美可口。“冬菜”主要是冬天制作的。把雪里蕻、芥菜、萝卜茵等晾成七成干后切碎,再装进坛子里,装进一层,撒上些盐,用木棍摁实。就这么一层层装,装满后坛口盖上笋壳,用泥封上,到初夏时开封来吃,一直要吃到秋天。

穷人家不是一年四季吃白米饭的,能用五谷杂粮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浙西的杂粮主要有蕃薯、南瓜、芋艿等。随笔《肉腿》中写到,浙西农民起早摸黑戽水,却只能吃蚕豆充饥。这里所写的蚕豆,浙西称为“胖蚕豆”,即把干燥的老蚕豆浸胖,煮熟后吃。

丰子恺的父亲爱吃蟹喝酒,丰子恺不爱吃鱼肉荦腥,却禀承了父亲爱喝酒的习性。翻阅缘缘堂随笔,一股浓浓的酒香袭人而来。丰子恺爱喝石门人自己酿的米酒,尤其是“时酒”。随笔《癞六伯》就介绍了这种“时酒”:

时酒,是一种白色的米酒,酒力不大,不过二十度,远非烧酒可比,价钱也很便宜,但颇能醉人。因为做酒的时候,酒缸底上用砒霜画一个“十”字,酒中含有极少量的砒霜。砒霜少量原是无害而有益的,它能养筋活血,使酒力遍达全身,因此这时酒颇能醉人,但也醒得很快,喝过之后一两个钟头,酒便完全醒了。(6·671)

旧时石门人几乎家家要酿米酒。随笔《辞缘缘堂》中写道:“冬天„„廊下晒着一堆芋头,屋角里藏着两瓮新米酒,菜橱里还有自制的臭豆腐干和霉千张。”文中提到的“新米酒”很有可能是丰家自己酿的。一般廊下晒着的并非芋头,而是一种很小的芋艿子,晒干后只要用盐水一煮,便香酥可口。喝温热的米酒,吃“毛煮芋艿”,酒足芋艿饱,是一种极好的享受。浙西谚云:“毛煮芋艿杜酿酒,客人见了勿肯走。”

米酒从初冬吃到暮春,其他季节一般喝黄酒或白酒。丰子恺最后一次喝家乡的米酒应该是1975年4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石门时。丰子恺在给小儿子新牧的信中写道:“我在乡,吃杜酒,是阿七自己做的,比黄酒有味。”黄酒自然是绍兴的最好喝。丰子恺爱喝黄酒,抗战时在重庆,喝不到绍兴黄酒,但仍爱喝当地酿的一种黄酒。

此外,浙西还有各种时鲜水果:春夏之交的“头蚕罢”,吃塘栖枇杷;夏天吃“新市水蜜桃”、“桐乡醉李”、“平湖西瓜”;初秋吃葡萄,深秋吃良乡栗子;冬天在火炉上煨白果„„这在《辞缘缘堂》等随笔中有记载。“桐乡醉李”的“醉”应该写成“欈”。“桐乡欈李”是李子中的极品,具有皮薄、汁多,鲜甜中略酸等优点。

20世纪30年代的浙西乡镇,是一个新旧杂陈的社会。一方面是传统宗法制社会的生活方式还存在,另一方面是从国外传入的现代物质文化已经输入。就拿点火这一小事来说罢,当年火柴,甚至打火机已经进入乡镇人的生活,取代了古老的燧石,但仍与传统的“火钵头”、“煤头纸”共存。随笔《都会之音》写道:

小小的一匣火柴,在乡村里,有时被显得异常精巧。因为那里还有火钵头的存在。烧饭时放些火灰在钵里,种两个柴头在里面,便可一天到晚有火,而不费一文。所以他们不得已时不擦火柴,买了一匣火柴可以用个把月„„都会人„„又造出精巧玲珑的打火灯来,也把它们输送到乡村去。有时打火灯也同火钵头会在一块,看了觉得好笑。(5·454-455)

火钵头是一只径约六、七寸的圆形陶钵,主要用于吃“朝烟”。吃水烟没法直接到火钵头里取火,那就需要“煤头纸”。随笔《吃瓜子》也顺便提到了吹煤头纸:

拿筷子,吹煤头纸,吃瓜子,的确是中国人独得的技术。其纯熟深造,想起了可以使人吃惊„„至于精通吹煤头纸法的人,首推几位一天到晚捧水烟筒的老先生和老太太。他们的“要有火”比上帝还容易,只消向煤头纸上轻轻一吹,火便来了。他们不必出数元乃至数十元的代价去买打火机,只要有一张纸,便可临时在膝上卷起煤头纸来,向铜火炉盖的小孔内一插,拔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433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