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标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 高中作文 |

【www.guakaob.com--高中作文】

《文言文阅读》
法家标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一篇

二.文言文阅读。

(一)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

,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

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

,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点的词。

(1)人恒过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甲】【乙】两文表达的观点相似,请说说两篇文章表达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4.虽然【甲】【乙】两文表达的观点相似,但两篇文章的写法不同,请比较两篇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二)

(二)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蔓 不蔓.不枝

青树翠蔓《小石潭记》) .(

B.众 宜乎众.矣

众《出师表》) .议举宠为督(

C.鲜 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桃花源记》) .美(

D.益 香远益.清

益《桃花源记》) .慕圣贤之道(

2.把语段(甲)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语段(甲)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表现手法谈谈你的认识。

4.语段(甲)周敦颐认为莲花是花中“君子”,语段(乙)陶渊明却喜欢菊花,请结合语段(甲)(乙)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三)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晋大夫祁奚老,晋君问曰:“庸可使嗣

?”祁奚对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庸可以为国尉?”祁奚对曰:“午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策之不以其道 2.用现代话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语段(甲)第一段中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两句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请用原文回答)

4.在对待人才方面,食马者与祁奚各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四)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烨然若神人 ..

(2)主人日在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甲)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语段(甲)(乙)的读书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五)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千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也。言赏则不使,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 .(2)彼竭我盈,故克之 .

2.把语段(甲)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4.请分析两个语段,(甲)中曹刿对战争的看法和(乙)中张仪对亡国的看法是否相同之处?请说明理由。

(一)

1.(1)犯错误

(2)在里面,指国内

(3)确实,实在,果真

(4)听,听取

2.译文: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3.答:【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居安思危。

4.答:【甲】文是议论文,主要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说理;【乙】文是记叙文,主要采用比喻、对话的方式点明道理。

(二)

1.D

2.译文: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的竖立在水中。(意思对即可)

3.答:运用象征手法,用“莲”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具有高洁品质、情操的君子。

4.答:①周敦颐和陶渊明都是品质高洁的人,他们分别喜欢莲花和菊花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态度不一样,陶渊明追求隐逸,而周敦颐不慕名利。②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语段(乙)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与语段(甲)中“出淤泥而

不染”是相似的。

(三)

1.(1)鞭打

(2)你

2.(1)译文: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2)译文:咦!难得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答:食马者不辨人才,不能发现千里马的不凡之处,反而使千里马被埋没;而祁奚则能够知人善任,而且举贤不避亲、不避仇,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四)

1.(1)光彩照人的样子 (2)每天

2.(1)到了学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

(2)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

3.答:对比手法的运用,运用对比方式阐明道理,将同舍生的奢华穿戴和自己的粗袍破衣作对比,突出“我”求学之艰之勤,从而勉励太学生要珍惜优越学习环境,更加勤奋,专心致志学习。

4.答:读书必须勤奋刻苦;只要肯学习,就为时未晚。

(五)

1.(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

2.(1)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的。

(2)(他)下车察看齐军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军队)。

3.答:①政治上取信于民。②运用正确的战术和掌握时机。

4.答:有相同之处,他们都强调了要取信于民。(意思对即可)

《国学竞赛选择题目》
法家标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二篇

国学竞赛题目

选择题【法家标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1.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编成于春秋时期,大抵是西周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作品,共305篇,代表了2500多年以前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那么请问《诗经》在艺术创作上大量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A赋比兴 B用典 C 衬托 D对比

2、A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3、B 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闻讯赶回家。他首先关心的是仆人有没有烧伤而不是询问马的损失情况。这一事例体现的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观念吻合的是

A、依法治国 B、以人为本 C、竞争创新 D、效益原则

4.、C 有位史家评论中国战国时期学说:“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有顺势而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逆势而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最可能是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5、C 《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法家标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6、B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流传最为广泛,下列选项中,学派及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对应错误的是:

A 墨家——墨子

B道家——老子

C 儒家——孟子

D法家——韩非子

7、C 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8、A “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各行其职而亡由作也”, 此句为古代封建礼教,阐述了各地位角色应做的事。其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9、B 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

10、B 法家首次出自韩翃的《赠别崔司直赴江东兼简常州独弧使君诗》一句:“官重法家流,名高墨曹吏。”我们都知道法家在现在人们的理解中就是一个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派。而古代法家是什么意思

A.重刑法的大家 B.明法度的大臣 C.重视法律效应的大臣 D.明法知法的人

11、C 刘歆认为百家分为十家,分别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减少的一家是:

A.纵横家 B.农家 C.小说家 D.道家

12、B 在百家争鸣的时期里,各学派都有其著作和特点。其中有一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这家是

A.杂家 B.名家 C.墨家 D.儒家

13、A《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

载了上期皇帝,夏至汉武初间3000年的历史,分为本纪,世家,列,表等,“楚霸王”项羽属于哪一部分

A.本纪 B.世家 C.列 D.表

14、D唐诗,宋词,元曲,清明小说,在我国的文化长廊中闪烁着光辉色彩,汉代也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其中赋是它们中间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代表汉大赋最高水平的是

A子虚赋B.吊屈原赋C.两都赋D.登楼赋

15、C 两汉王朝总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汉代统治者认真总结秦朝迅速覆灭的历史教训,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秦朝,但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加之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下列属于东汉政论散文的是

A.《论衡》B.《吴越春秋》 C.《潜夫论》D.《盐铁论》

16、B 汉赋的体式即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下列作品属于大赋的是。

A.《吊屈原赋》B.《子虚赋》C.《两都赋》D.《长门赋》

17、D 作为伦理与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表达, 儒家学说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可以视为伦理尤其是伦理实体的概念,另一个则可以视为道德尤其是道德主体的概念。它们是

A. 仁和义 B. 义和礼 C. 礼和智 D. 礼和仁

18、A 有位名家在《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请问他是

A.司马迁 B.孟子 C.董仲舒 D.张辛

19、B “仁政”一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请问这一说来自谁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20、C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 )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A.《论语》 B 《易经》 C《庄子》 D《春秋》

21、D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孔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和什么。

A为政在人. B.人治 C.礼治 D王道

22、A 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属于什么思想

A.性善论 B.性恶论 C.仁政学说 D. 因材施教

23、B 从鸦片战争到( )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A.辛亥革命 B. 戊戌变法 C. 五四运动 D. 新中国建立

24、D 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而谁为集大成者。

A周敦颐. B.程颢 C.程颐 D. 朱熹

25、A 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和什么

A君权神授 B民贵君轻 C反对苛政 D独尊儒术

26、C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请问上述评论是哪一步著作对道家的评述?

A.《汉书》 B.《先秦学术概论》 C.《史记》 D.《资治通鉴》【法家标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7、A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 “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不属于此表述的观点是

A. 无欲所求 B.为而不争、利而不害

C.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D.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28、C 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在庄周的《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恃”的,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而对他的最高境界是“无所恃”,正确的解释是

A.没有什么可依靠的,也就不怕什么 B.对什么都无所谓

C. 不依靠什么,也就没什么可畏惧,可失去了

D.没有人可以依靠

29、A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下列著作中不属于道家代表的是

A.《德道经》 B. 《列子》 C. 《庄子》 D. 《南华经》

30、A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的开篇,结合一下该书的成因,我们就能知道,老子心底还是希望给碌碌无为或者忙碌妄为的人一点指点。对此,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常道就是驱动万事万物运行的力量,它可以解说原理,也能以心体会。可以解说原理的就不是常道。

B. 什么是常名?常名就是事物的实质。“非常名”是指物之指,并非是所指之物。

C.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在说名: 在天地混沌之时,无“名”可言,而等到“名”出现了,也代表了万物的诞生。

D.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无为。单纯以欲望驱动行为,那和动物没有区别。所以,要经常忘记动物性的驱使的欲望进入理性淳朴的状态。

31、D 道家除了老子,庄子代表人物外,先秦还有其他代表人物以及以后也出现了大量的道家代表人物,这些人物对古典文学的奠基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列属于道家代表人物的是

A. 董仲舒 B. 何邵公 C. 朱文安 D. 杨朱

《高二上文言文复习》
法家标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三篇

高二上文言文复习

诸子喻山水

诸子及其作品简介

1、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是儒家经典之一。

2、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孟子》一书由其弟子编辑,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和“性善”论。《孟子》

长于辩论,善用比喻,对后市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3、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等。

4、 孙子,名武,春秋末期军事思想家。《孙子兵法》时期著名的军事著作。

5、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初期政治家,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

6、 韩非子,战国晚期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学生,是位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行文特点 善于设喻说理是这几则短文的共同特点。文章以山水的种种物象来比喻人生体验和感悟,从而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哲理浅显化,深入浅出,给人以鲜明清晰的认知和生动形象的美感。这样的议论方法,是将哲学思考融在对自然的领会之中,虽

然是由直觉而得,并不讲求本体和喻体的相关性如何成立,但却包含了切身的体会,与西方力求严密明确的议论方式很不相同。这种诗化的比喻方式显得简洁而有活力,隐藏着丰富的意蕴和形象智慧,是中国哲学固有的一种表达方式。

秋水(节选)

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道家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又名《南华经》),道家经典,也是哲理

散文,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结构内容

第一段写何伯由狂妄自大到自知渺小的变化。开篇写“百川灌河”的壮阔,引出何伯洋洋自得的心态;继而写“不见水端”的大海,与“径流之大”的黄河对照;在小、大对比中引出何伯“望洋兴叹”的自我否定,为下文北海若的正面说理做好铺垫。

第二段写北海若对何伯讲述“大理”。开头“井蛙??夏虫??曲士??”一组排比兼比喻的句子,分

《法家名言》
法家标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四篇

1、以智说愚必不听。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3、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奸行。

4、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法家名言

5、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6、自见之谓明。

7、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8、一以当十,所向无敌。

9、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10、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家名言

11、自胜谓之强。

12、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13、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4、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

15、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朝纲)之外矣!

16、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17、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18、功虽疏必赏,过虽近必诛。

19、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20、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21、君无见其所欲。

22、小利为大利之残。

23、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24、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25、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26、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28、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29、非圣贤莫能听至言。

30、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31、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3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3、小忠乃大忠之贼。

34、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35、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36、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43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