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大意失荆州读后感600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谈关羽大意失荆州》
关羽大意失荆州读后感600 第一篇

谈关羽大意失荆州

如果有人问你:“你觉得谁是最具仁义的人”,脑海中第一个涌现出来的一定是关羽。

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崇为【关羽大意失荆州读后感600】

孔子齐名;还被称做;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

关羽不得不说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的深远。近段时间我读了《三国演义》,对他有着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大意失荆州”的事。我一直认为世上没有偶然,有的是必然。关羽并非大意失荆州,荆州之失,乃势所必然。

荆州是出入川陕的咽喉之地,三国时,刘备跨有荆益二州而图天下,而曹操孙权也想吃这块肥肉,因此,荆州成了三家必争之地。正是因为荆州如此重要,所以刘备才会用重将关羽守荆州。219年,关于率军攻曹,节节取胜,至樊城,与曹将僵持,关于野中了箭。但关羽不愿退兵荆州,就给孙权以可乘之机。于是吴大都督吕蒙率并三万,快船90只,选熟悉水性的士卒伪成商人在船上,而精兵全在船舱里,直抵浔阳江北岸,荆守军盘问时就说自己是商人,因江中刮风,到此一壁,并将财务分送给守军。半夜,埋伏在船里的精兵空然杀出,将烽火台守兵抓到船舱,使之不能放信,于是吴军长驱直入,奔向荆州,让俘虏的关于士兵去叫开城门,等城门一开,吴军一拥而入,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江陵。曹操便急忙派出大奖徐晃急战关公。徐晃到处散布荆州失守的消息,关军军心大乱,但关羽并不相信。此时,曹操援军到了,曹仁从樊城中杀出,关羽进退无路,遭到吴魏两军追击夹击,只得求救。 这就是大意失荆州的大概经过。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分为内在与外在两个因素。

在内在方面,首先是关羽没有对客观实际的情况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因而对自己的力量估计得太高而又轻敌。在包围樊城之后,认为曹军不过是瓮中之鳖,战胜其是指日可待。当他中箭以后,部将劝他回荆州暂时调理修养,但他一意孤行,认为很快就可以攻下樊城,长驱直入,攻下许都剿灭曹操。正是这种轻敌思想使他完全丧失对吴军的警惕,吕蒙正是因为了解关羽的心理,才敢于向孙权建议,趁关羽北上攻樊城时一举占领荆州。其次,关羽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当关羽攻下襄阳后,军心大振,关羽野志得意满,但随军司马王甫敏锐地观察到荆州的防守是个空虚,便建议关羽派得力之人去守卫,但关羽却让王甫在沿江上下去修烽火台,倘有吴兵来犯,晚上点火白天放烟为号,“我当亲往击之”王甫有建议派派赵累替代糜芳,傅士仁总督荆州,但关羽仍不虚心听取意见,果然二人投降吴军,导致荆州失守。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在外在方面,关羽失荆州,刘备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因为在当时刘备要取西川,所以才会让魏吴有机可乘。刘备与孔明商议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 。" 孔明应允 。于是 孔明总守荆州;关公拒襄阳要路,当青泥隘口;张飞领四郡巡江,赵云屯江陵。后来因为庞统在落凤坡前被箭射身故, 孔明曰:"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 。" 孔明遂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人等辅佐云长,同守荆州,一面亲自统兵入川 。先拨精兵一万,让张飞统领,取大路杀奔巴州、雒城之西,先到者为头功 。然后又拨一支兵,让赵云为先锋,溯江而上,会于雒城 。 孔明随后引简雍、蒋琬等人起行 。当日 孔明引兵一万五千与张飞同日起行 。所以在荆州这里至少又分兵一万五千,如此一来荆州还能有多少兵来守?另外就是 孙权的背叛,而在关羽拒婚之前东吴就已有两次对荆州虎视眈眈。

关羽在荆州兵败,固然与其大意有关,但绝非仅仅是大意二字可以概括其荆州失利原因。我们在谈论此事时,不应一味地指责关羽之过,只看结果、不分析过程就妄加评论。如果把失荆州的过错全推到他的身上,显然是不公平的。

《关羽为何失荆州? 七大主要原因曝光》
关羽大意失荆州读后感600 第二篇

关羽为何失荆州? 七大主要原因曝光 2013年07月02日

1

俗话说,关羽大意失荆州。其实荆州之失,责任不全在关羽,也不是大意而失,有多种原因,概言之有七。

一是刘备错用关羽。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规划成就霸业、复兴汉室的战略时,曾提出以益州为根据地,荆州为前哨,外结孙权,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则由荆州出兵,夺取中原。荆州归属关乎刘备集团霸业的成败,所以自刘备“借”到荆州后,便由诸葛亮亲自镇守,庞统战死,才不得不奉命进川。接下来由谁来主持荆州大政呢?按《三国演义》的叙述,刘备给诸葛亮信中已暗示,让关羽接印。诸葛亮对关羽感情用事、孤傲自负、没有全局观念的性格弱点,是很不放心的。可主公内定他哥们儿,不得不交权。后来事实证明,刘备错用了人。

二是失和东吴。诸葛亮交印前,一再告诫关羽“北拒曹操,东和孙吴”,是保全发展荆州的关键。然而关羽却忘记了军师之言,压根儿就瞧不起孙权,平时疏于交往。孙权为了测试孙刘联盟能否维持下去,派特使为儿子向关羽之女求婚,欲结儿女亲家,却遭到关羽辱骂。于是孙权采纳吕蒙、陆逊意见,不顾联盟破裂,下决心取荆州。

三是东吴少壮派将帅吕蒙、陆逊多讲现实功利。为夺回荆州,不像老一辈如鲁肃看重联盟关系,屡次劝说孙权出兵。他们“诡计多端”,针对关羽性格弱点,先是去其疑,换下吕蒙,以名气不高的年轻人陆逊充任陆口前线指挥官,让关羽放松对东吴的警惕。接着,增其骄,让陆逊给关羽写封谦卑恭维的信,给关羽戴高帽子,并求两家之好,麻痹关羽,暗中却派水军特战队,趁关羽率主力部队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际,打掉沿江岗哨,奇袭了荆州。

四是糜芳、傅士仁叛变。糜芳、傅士仁因没有做好出征部队后勤保障,受到关羽责罚,并声言取樊城后再处治二人。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既然对糜、傅已不信任,却又命二人守公安、南郡。糜、傅惧怕关羽秋后算账,一经孙权策反,立即投降,交出城池,关羽失去了支援保障基地。

五是陆逊善待关羽队伍中荆州籍官兵的留守家属,按月发放粮米,有病遣医治疗,人道主义的关怀动摇了军心,使其纷纷逃亡。关羽只知硬碰硬,不会打心理战。

六是刘封、孟达拒绝支援。关羽残部退至麦城时,曾派廖化向附近上庸守将刘封、孟达请求支援。但二人强调“山郡初附”,人心不稳,拒绝出兵解救。实际是刘封对关羽反对他这个“义子”做刘备接班人的报复。

【关羽大意失荆州读后感600】

七是诸葛亮指挥思路不明。《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探子报告说曹操欲联合东吴取荆州,诸葛亮便命关羽“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曹吴联合是实,但取荆州的是孙权而非曹操,曹操只做了策应,这已使关羽腹背受敌。再说诸葛亮命关羽攻樊城,是虚张声势打了就走,还是动真格的?攻下后谁来守,攻不下又如何?尤主力部队已随关羽出征,荆州如被偷袭怎么办?自从离开荆州后,诸葛亮就未再过问荆州事,好像有了万人敌的守卫,他便无须干预,乃至魏吴联手袭荆州,益州竟没有高度重视。关羽失荆州,走麦城,陷入孤立无援境地,却迟迟不派军支援,这不合诸葛亮的指挥风格。倘若不是小说家有意突出描写关羽的悲剧性格,那将从另一侧面说明关羽眼中只忠义于他大哥刘备,关爷掌管的

荆州防务,不必外人置喙。可是关羽失荆州的种种原因,却留给后人许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作者:鲁德才

《《三国演义》读后感之关羽》
关羽大意失荆州读后感600 第三篇

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

关羽,河东解良人。在与刘备结拜之前一直亡命江湖,属于亡命之徒,亡命奔涿郡。勇冠三军、万人敌……这些都说明亡命之徒的特点,比如许楮、臧霸等人都属于此类。但是关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区别于张飞等人的是他还治《春秋》。所以不管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认为他是比张飞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的。所以刘备可以把荆州交给他打理。建安十七年,诸葛亮带张飞、赵云进川,很不放心的把荆州交给关羽。在刘备看来,关羽是隆中战略计划中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最佳人选。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在赤壁之战前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关羽精甲水军万人,刘崎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支原本刘表手下精锐的荆州水军正是关羽镇守荆州的主力军。关于荆州的战事先不表。

除了“亡命”这一性格特点,关羽的另一特点是量小,不能容物。最早是刘备得孔明之后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如果说当时关羽瞧不起刚刚二十出头刚出茅庐的小子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后来要于马孟起单挑就太不识大体、自负、不能容物了。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完全是一个争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不识大体,诸葛亮的一封信还要遍示宾客孔明深知吾心也——虚荣!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缓解了暂时的矛盾,但是助长了云长的骄、傲之气。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果然、刘备将黄忠列为无虎上将引起了云长的愤怒大丈夫誓不与老卒为伍不肯受拜。此时关羽针对的并非是黄忠,矛头指向的已经是刘备了。此次幸亏费诗的善言,不然刘备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阶了。此时云长已经如此难控制,刘禅代位之后又如何驾御世之虎臣?按照中国历史上来看,此时刘备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量浅,胸无城府也是他的一大致命伤。比起司马懿坦然受妇人服,关羽的心理素质极差。孙权给儿子求婚,婚姻自由,不嫁也就算了,竟然还说出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这样伤人的话。后关羽围樊城,让孙权出兵相助,孙权却使敕使莫速进。关羽极其愤怒下说出洛(反犬旁——字打不出)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这样的话,“洛子”是对江东人极大的侮辱,还露骨的表示樊城拔将移师东吴。看看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心中虽痛骂韩信,但是嘴上还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此外看关羽北伐,糜芳、傅士仁供应军粮,有时不能及时到达,关羽宣称还,当治之;再看看刘邦,在外面辛苦作战,还不停的给后方的萧何封官,两下比较,治《春秋》的关羽比起市井无赖刘邦来实在太逊。陆逊的一封信竟然让关羽心花怒放,撤去后防重兵。这充分说明了他只是一个浅碟子,实在浅的很。

在用人方面,关羽竟然把江陵、南郡、公安这些后方重镇以及供应军需的重任交给素来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知安人心——失败!大军解围撤退,反击江陵之日,情势和当初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敌前撤退反击彭城一样,项羽一举击溃刘邦的部队,关羽复仇之师却边走边散,这是怎么样的统帅?当年孙权给吴下阿蒙开出的看书单子中也有《春秋》,治《春秋》著称的关羽应该感到脸红(有可能是脸红了)。【关羽大意失荆州读后感600】

关羽的自负,不仅断送了自己,还断送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计划。由于他个人的冲动无谋,使全盘战略计划成为虚话。

关羽性格的最大悲剧是自恋,而这种自恋,较之吕布又有不同。吕布的自恋来自于自负,来自于对自身鬼神般武勇天下无敌的信念。而关羽的自恋则是一种强烈得近乎变态的自恋,这种自恋的来源不是自信,却是自卑,或者说由于到达了自恋的顶峰,所以反而走向另一面,即所谓“刚极易折,物极必反”。

关羽的性格其实有很多,譬如义薄云天,譬如有情有义,譬如好大喜功,譬如刚愎自用,譬如……陈寿《三国志》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言虽一句,却大有深意,充分体现了关羽的这种自卑的自恋。“善待卒伍”,是因为从行伍兵卒到三军统领,地位差距足以道计,绝对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加以善待,于己无损,反可博“体恤士卒”美名。而“骄于士大夫”,则是因为面对真正的士大夫,极易勾起自身作为一介武夫的自卑。因为终关羽一生,都希望附庸风雅,所以他留长胡子;所以他处处要显示与众不同;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手捧一本《春秋》,虽然从未见他从《春秋》之中悟出什么;所以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会“省书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天下不知。这种需要依靠他人评价来找到信心的心态,充分反映了关羽“附庸风雅”的严重底气不足。

西方文学家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或许事实上不用三代,但是与本人从小的家庭教养和环境却是密不可分的,关羽在《演义》中卖枣,在《志》中“亡命奔涿郡”,实在不具备成为士大夫的条件,也绝对不可能具有真正士大夫的内涵,所以当真正面对士大夫的风流雅致时,关羽的这种附庸风雅就很容易看破。欲为士大夫而不得,在自卑情绪的支配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逆反,以骄相待,处处显示我比你强,我不耻你。而关羽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自卑隐藏得极好而自恋发挥到了极至,因而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威武英明,宛若天神下凡的光辉形象。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因为这种“自恋而又自卑”性格下“骄于士大夫”的表现而导致最终身亡。

首先,他拒绝了与孙权的联姻。与孙权联姻本事上上之策,关羽亦非愚人,不会不知,但是他做不到,因为关羽平生最恨,或者说最嫉妒的就是孙权。孙权本亦应是一介武夫,却仰仗父兄基业,竟成一方霸主,且俨然以风流雅士自居,这对关羽内心的刺激是非同小可的,在这种心理的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是肯定的。

其次,他率先动兵攻曹。因为自恋到自卑,关羽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威武英明。这种事业不是上阵打打杀杀的砍几个敌将,而应当是“威震华夏”,于是他意气风发的去打曹操了,前期倒也打出了威名,可是之前被“骄待”的士大夫却众心不从,于是关羽就走了麦城,然后死掉。

【关羽大意失荆州读后感600】

关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悲剧一生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恋和自卑,惟使后人叹息。

当我看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对关羽的敬佩之情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关羽义气。但是他的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这个缺点导致了他丧命,那就是傲。【关羽大意失荆州读后感600】

关羽很傲,导致他大意失荆州,刘备在汉中和曹操决战,关羽忍不住也想建功。如果想要北伐,最好的出发点就是荆州北上,要是想从荆州出发,襄阳,樊城必须占领,所以关羽就攻打樊城。

关羽的确厉害,樊城指日可下,正当这是,曹操于孙权结盟,图区荆襄,之后平分地盘,所以孙吴出兵。

【关羽大意失荆州读后感600】

关羽打樊城的时候,马良建议他不要倾巢而出,毕竟要留守荆州。而在关羽眼中,东吴群雄皆鼠辈,所以他根本不把孙吴放在眼里。

东吴大都督吕蒙,装病,然后孙权让陆逊担任大都督一职。关羽更加不把东吴放在眼里,竟然找一个书生担任大都督,可见东吴后继无人了。

关羽攻打樊城,曹操派上将于禁带七路人马去解樊城之围。庞德也随着出征,并且他抬了一口棺材和关羽打。庞德当然打不过关羽,但是他放冷箭,射关羽左臂。这只剑是毒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关羽都不怕疼,关羽水淹七军。真的很厉害。

但是吕蒙他们率军攻下了荆州,关羽大怒,箭创迸发。最后退守麦城,死战到底,最终死于孙权之手。

一代军神就这样死了,我心中很悲伤,关羽如果不是那么傲,他当初要是听了马良的,守住荆州,就不会遭此大难。关羽忠义,我非常佩服,我会学习关羽。永远不背叛兄弟朋友。 累死了,这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了,采纳吧。

《《培根随笔》读后感》
关羽大意失荆州读后感600 第四篇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它不仅仅在文学、哲学成就显赫,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同样建树颇丰,被誉为"法律之舌"、"科学之光",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散文作品之一,共58篇,内容却涉及了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等方面,都结构严密,行文紧凑。<培根随笔>短小精悍,我最欣赏的是"谈礼貌"这一篇"凡是笃实的人,必须要有过人的才华,就好像不用装饰的宝石,必须非常珍贵一样。"从这句话中,我觉得礼貌是如此珍贵,中国早在孔子时就世世代代相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等。文明时代的今天,我们更要学会礼貌、学会用礼貌。不论是对老师、对父母、对同学、对身边人、甚至是陌生人,都要有礼貌,因为有他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二)

坐在书桌前,摒弃心中的浮尘,泡上一杯茶,静静地品读着<培根随笔>,感受着前人感悟的真理。读培根随笔你听不到作者灵魂的絮语,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谈心,倒好像是在听一位高人赐教,一位法官判案。

读培根的<谈天性>却震撼了我,对人的天性的剖析深入人心,令我浮想联翩,随着历史的推移,在历史中回忆起了人的本性。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是刘备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的天性;三国鼎立时期,曹操为了城池,为了胜利,不惜用阴谋,这是他狡诈,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天性;关羽大意失荆州,这是他艺高胆大,狂妄自大的天性;张飞死于内奸的刺杀,这是他脾气火爆、爱喝酒的天性;诸葛亮神机妙算,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这是他聪明智慧的天性。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力辅佐刘禅,却一再失败,这是刘禅好玩、胸无大志的天性。

这些人都因为自己的天性而成就了大事业,或者死于非命。

清朝末年,皇帝软弱无能,在受到帝国主义侵略时,实行了海禁政策,闭关自守,殊不知"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最终国土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沦落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这是统治阶级狂妄自大

不愿面对现实、软弱无能的天性。

近代,孙中山建立国民党,却被北洋军阀抢走了政权,这是旧中国软弱无能的天性。随后,蒋介石篡位,掌控了国民党,这是对权利的渴望。蒋介石又发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爱国军民,这是视人命为草芥的残忍的天性。而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正体现了国人正义、渴望和平的天性。

新中国成立后,时代在发展,贪官在进步。以前是公家的粮食私家吃,现在是走私、黑社会、情妇横出、巨额受贿。这都是贪婪、犯贱、没有责任感的天性。

但是,人却可以克服这种天性。书中写到"压力使天性的反抗力更强。纪律和教育能使天性规矩一点,但只有习惯能改变、抑制天性。"天性只能被习惯所克制,只能被人的意志力所控制,一个人的意念如何,决定了他的天性好坏,更决定了他的成就大小。

培根这样写道"人要想战胜天性,给自己规定的任务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因为任务过大,他就会屡遭失败而气馁;任务过小,虽常常得手,但进步甚微。"这不正好应了中国的古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么,改变自己的习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循序渐进。

人的天性不长香卉,便长野草。在这尘世中,歪风邪气颇重,与其发现恶习再改正,不如先给自己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尘世中坚守一方心灵的净土。

<培根随笔>读后感(三)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437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