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赠别诗》
赠别shi 第一篇
高 三 语 文 复 习 课
古诗鉴赏二轮复习
——分类鉴赏赠别诗
主备人 张丽梅 二次备课及授课人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的事,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
三叠”,又名“渭城曲”。此诗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赏析】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二、初步归纳
根据一轮复习情况,结合以上诗作,从意象、感情基调、抒情方式和描写方法等角度初步归纳赠别诗的特征。
②教学目标:
1、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知识归纳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驿站、津渡、杨柳、长亭、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酒、客栈、候馆、旅社 舟船 砧声 古道 阳关 胡笳等
3.感情基调: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归纳赠别诗的鉴赏知识。2、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赠别诗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归纳鉴赏知识,掌握解题方法。
4.题材情感主旨:
①依依不舍的离愁、留念: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别》白居易)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杜牧)(间接写别情)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白描、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格调高昂】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⑤真诚的友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赠汪伦 李白)
5.描写方法: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想象、虚写、白描、细节、对比映衬、人的感觉、修辞(比喻、比拟、用典、对比、夸张)等
6.抒情方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从对方入笔等 (注意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三、真题展示:
(2007年·江苏卷)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甲集,是中年时的作品。那时他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参考答案:⑴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⑵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四、方法点拨
㈠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情感本质)。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领悟作者所抒何情。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刘长卿《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可以这样问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概括即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
㈢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纯熟的技艺。
㈣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㈤谐音修辞手法在赠别诗词中的运用。
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
我们可以用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来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谐音修辞法的认识: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题曰:诗中‘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㈥考察抒情方式,体味作者感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①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②间接抒情
A、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B、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C、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精美如画,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六、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
⑴结合诗句谈谈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3分)【赠别shi】
⑵你所熟知的哪首抒写别离的诗或词也采用了这种写法?写明作者及作品名称,并写下其中最能体现这种写法的句子。(3分)
解析:
①首二句,先写眼前饯别场面之温馨,然后写离别之景,是为实写。末二句虚构了一个境界:想像别后友人夜泊潇湘,难以成眠之情景。是为虚写。由眼前写到将来,形成实与虚的结合。
②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赠别shi】
七、布置作业
完成《核按钮》相关练习。
八、课后反思
《一 赠别诗》
赠别shi 第二篇
一 赠别诗
1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二 写景诗
4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6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2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3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5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田园风光)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6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田园风光)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7乡村四月宋?翁卷(田园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8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 叙事诗
19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0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1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 励志诗
22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3《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4《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 哲理诗
25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6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 状物诗
27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8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七 宋词
2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八元曲
30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九思念家乡的诗
31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2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4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唐代赠别诗之我见》
赠别shi 第三篇
唐代赠别诗之我见
众所周知,唐代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唐代诗歌的创作方式多样,题材丰富,给后世的诗歌创造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其中,赠别诗是唐诗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取的了很高的成就,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初唐四杰等著名诗人都有很优秀的赠别诗作,在唐诗的华丽篇章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送别诗产生的背景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
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但因
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2、赠别诗的情感类型
1)惜别之情
送别中有些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树,春草,征帆,酒。。。。。。。因为,此类诗若单就怨别着眼,伤之太露,通常必须透过景物的描绘,来烘托离别的气氛,或以景寄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莫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把送别的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而其“杨柳”自来便是依依不舍得离别象征。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送别,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王维这首作品情景俱佳,难怪传诵人口。他的另一篇《山中送别》亦是情意绵绵:
山中相送罢,日暮倚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赠别shi】
2)壮别之情 此类赠别诗的最大特点是气势雄浑,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送别之人的美好祝福和劝慰。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只活了二十六岁,但这首诗所表达的理性与智慧,实在超出了他的年纪。试想:离别是多么令人“黯然销魂”之事,他却能跳脱常人送别时的悲酸情态,安慰朋友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学那小儿女的样子,流泪满巾。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来面对离别,又充分显露对朋友的真挚情谊。
又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诗作《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
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3、唐代赠别诗的艺术特色
1)动人的情致
诗歌既要有健康开朗的格调 ,以构成感人的情调;又要有美好的情趣,以形成动人的情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之所以被《诗薮》评为唐绝句之冠,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抒写了朋友之间至真至纯、至深至厚的友情;而这种真挚深厚的友情又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能深深地动人情愫。
2)清新深婉的美感
诗歌应该具有艺术美,一篇诗作没有审美意义,也就丧失了艺术价值。唐代送别诗之所以具有珍贵艺术价值和迷人的文学魅力,其重要原因还在于它独具清新深婉的美感,给欣赏者以独特的美感享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送别佳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
际流。”诗的起句点出送别的故人、送别故人的地点以及故人前行的方向;次句明白交代出好友“西辞”前往的目的地,并且点明了时节;
三、四两句着重抒写送别故人的情景,向读者展开一幅空阔的水天相接的自然景象,并于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空阔景象中寄寓着深厚的眷恋之情,于广阔邈远的境界之中蕴含着悠悠不尽的怀想思致。诗人将送别朋友的惜别心情和对友人无限眷恋情意,巧妙地熔铸在如画一般的形象之中,我们不但可以从诗中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这些图景中,领略到自然景象的辽阔壮美,还能够体味感悟到浓深厚悠远博大宽广的情感美。
总之,唐代送别诗一洗以往送别诗悲苦哀伤的常态和缠绵悱恻的儿女之情,开创了古代送别诗的新境界。它们以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独标高格,体现出超凡脱俗的高远志趣和开朗胸襟;它们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和迷人的文学魅力独冠诗史,成为唐代诗苑中一朵鲜艳绚丽的奇葩,让观赏者流连缱绻,沉醉不知归去。
。
《赠别?其二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
赠别shi 第四篇
<赠别·其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牧。古诗全文如下: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赠别?其二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鉴赏]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赠别?其二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此诗亦可见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