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柴静 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文档频道与你分享!

  看见 柴静 读后感

  【篇一】

  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

  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就像歌词里唱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风彩虹”,就像她的导师所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其实一路走来,回首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轨迹,哪个不是曲曲折折,而哪个人的经历不是一首百转千回的歌呢。所以想想自己,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能再在患得患失之间蹉跎岁月了,就像白岩松对柴静所说的:“往事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就像她在报道监狱女囚时所表达观点样:“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实这些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吗!感谢自己经历的一切,认识自我的渺小和伟大,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为,很多人你可以不认同他的价值观行为处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当成一个和你一样对等的人来看待,去理解他的逻辑。不能理解的部分,应留有疑问,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质问。因为人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看见》这本书还教会我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无论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首先我们要像柴静报道“非典”一样,为了“真相”深入其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了解问题本身;其次就像“药家鑫”报道一样,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性,但深层折射出的是现在家庭教育问题。所以,一个事件产生,它深层折射的问题,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还是要多问问、多思考。跳出问题看问题,不冲动、不盲目、不求急,有时“慢”也是一种效率。

  相信《看见》给我们的启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态度,不止是与人沟通,不止是看问题的方法,我想更多是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一种“打破重组”的快感吧!

  【篇二】

  《看见》是柴静以她所主持的节目《新闻调查》为基础而写的一本书,里面主要是讲《新闻调查》里部分事件的采访细节。这本书的感情基调可以说是比较压抑的,里面有作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无奈,也揭露着目前社会不公平,法治社会建设不够完善,公民法治意识和文明意识薄弱等社会问题。同时,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把真相层层剖开,一点一点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看见目前我们的社会存在的问题,继而关注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书中的几个事件,我的感触颇深,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

  从父系社会开始,男尊女卑的思想就一直存在。时至今日,尽管我们一直在提倡男女平等,但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依然根深蒂固。而这种思想会引起的一个社会问题就是家庭暴力。在沉默在尖叫这个栏目里,柴静采访了十几个长期受到家庭暴力的女人,这些女人的遭遇大致一样:长期受到丈夫暴打却不敢吭声,终于在最后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反抗,错手杀害了她们的丈夫。这是她们的第一次反抗,也是最后一次。这不仅是一个女人的不幸,也是一个家庭的不幸,留下的孩子更是一个悲剧家庭的牺牲品:且不说这样的悲剧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怎样的伤害。对于他们来说,爸爸死了,妈妈要坐牢,只剩下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他们,相当于无人管教,所以他们容易走上歪路,这也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的重要原因。柴静说:''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

  在山西,山西这期节目里,柴静内心应该是挺复杂的,自己的故乡由原来的青山绿水变成如今环境恶劣到肉眼都可以看见空气中的颗粒物的程度。现在,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人们不顾生态环境问题,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这样的做法无疑作茧自缚,当大自然真的狠下心来惩罚我们时,人类的末日真的就要来临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的努力,社会的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关心。这要求我们用心去关注社会的事物,去看见问题,去挖掘真相,去推倒不平,去建立公义。

  【篇三】

  几年前读柴静的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满纸都是文艺女青年的顾影自怜和文艺情怀。后来连她自己也说,不让第一本再版,是因为不喜欢过去的矫情和顾影自怜。

  用了2天时间读完新书《看见》,放下书又逐页翻来,书里留满了笔迹和折痕。书里的话语平白、真实又赋予哲理。柴姑娘从来都不讲大道理,而是透过故事,看事实。柴静的博客一直都在开放,并且时常更新。在这个速食时代,很多名人出书其实都是博客文章合集,而柴静的新书完全没有照搬博客旧文,全部重新梳理、反思、整合,实打实地重新深化材料与生活打磨,一笔一划地记录一个记者的十年。

  读书感受最深的就是“独立”与“真相”。

  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即是独立。就如胡适所说:“你们不要总在争自由,自由是外界给你的,你们先要争独立,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然是奴隶。”独立来源于思考,思考来源于生活的经历,来源于挫折对你的打磨,来源于生命中所遇见不同的人给予自己的观念冲击。独立是,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质疑、不断重建事实和因果的过程。独立是不断推翻过去的自己,完善现在的自己的过程。这途中,也面临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类人”的过程,然后再次推翻。走过去,就是一个新的自己。

  很喜欢看柴静的节目,虽然没怎么看过《新闻观察》,但《看见》从去年开播几乎没怎么落过一直看到现在。崔永元说,”你看她的选题,很多都是尘埃落定的,大潮退去,她重新去调查。然后非常理智地告诉你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这才是新闻本来应有的样子吧。

  10年前初入央视的柴静单薄文弱,很多人说她做不了刚性的题材,但在这十年里她也经历过刚性尖锐、咄咄逼人的阶段。而现在的她落落大方,柔中带刚,新闻采访中既赋予人文情怀又立针尖血,揭示真相。很多事情,其实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界限边际。柴姑娘总是在故事里呈现人性百态。人性会有无数种可能,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观念的人,看到的同一现象也有不同理解。所以从来没有真正的善恶,黑白,就像心理学家飞利浦金巴多做过的著名心理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一样,善恶没有分界,正反参照不同,好人也可能呈现人性之恶,坏人也有无辜之时。所以新闻的呈现不应该是一张写满观点的纸,而是一口可以填满思想的井。新闻应该做到的是观察,即书里提到的斯宾诺莎的界定:“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喜欢看柴静的文章和节目,是因为她不同于一般央视女主持的一板一眼。她可以严肃的讲述一件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但又充满感性情分,是一种带着感性的理性。她离你很近,近得可以像邻家姐姐平易近人。她又离你很远,不开微博不凑热闹,专心新闻,真实理智。正是这种真相的高度,让人觉得高不胜寒。

  书里讲的故事,都是以前做的节目。节目所反映的问题,其实无论哪个年代去看,都一样还会存在。过去的腐败被揭露,还有新的腐败滋生;一个地方贫困的孩子得到救助,还有无数贫困的孩子留守深山无人问津;揭穿一个家庭的暴力真相,还有更多无名家庭依旧如此。社会是由各种因素构成的,生命在不断的体验和重塑,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独立与真相长存。

  最近读的书里最有感触的就是柴静的《看见》和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两个都是认真的人,儒雅,安静,刚柔并济,如太极推手平和而有力道。

  两个人不同的十年,相同的是充满故事,不断完善和独立的人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5442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