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飘》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读后感《飘》

  花了一个月才看完,始终对斯嘉丽自私自利的性格有所反感,但仔细想想也许自己在经历了那种饥饿贫困所带来的无助感后也变不了像玫兰那种无私永远替他人着想的性格。那是扎根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

  对比来看,其实巴特勒和阿希礼所代表的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各一部分。巴特勒对现实局势了如指掌,缺又对世人对他的各种评价满不在乎,内心有坚定的信念;而阿希礼,对诗歌音乐等文学的热爱活脱脱一个文青,却又被不确定性的现实压迫得看不清未来,永远活在旧社会不愁吃穿只需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美好中。有时候觉得自己真像阿希礼,觉得阿希礼知书达礼温文尔雅才是我的追求,但也许阿希礼只适合生活在乌托邦中吧,现实世界只有巴特勒这样的人才会真正的去懂得什么是生活,就算是在战争这种动乱时刻,他依然活的那么自由,永远不被外在的一切所约束却又能深深的融入其中。

  最后,感谢狗哥(刘念)推荐这本书,追求女生的最高境界:我爱你,而且我也让你知道我爱你,但是,我能不需要你!

  我爱你!与你何干?

  段落摘录

  战争就没有不是神圣的,”他说。“对有义务去作战的人来说自然是神圣的。如果发动战争的人不把战争说得十分神圣,哪个傻子还肯去打这个仗?但是,不管演说家们把战斗口号向出战的傻子喊得有多动听,也不管他们把战争的宗旨标榜得有多崇高,其实战争的动机无非只有一个。那就是钱。一切战争实际上无不是为了争钱。可是自古以来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他们满耳都是战鼓号角,以及稳坐后方的演说家们的漂亮话。战斗口号时而是‘把基督的坟墓从异教徒手里救出来!’时而又是‘打倒教皇制度!’时而成了‘要自由!’时而又成了‘棉花,奴隶制度,加州权!

  他们的容貌变化不大,他们的神态也一点没有变,可是她似乎觉得她这些老朋友身上遗留下来的也只有这两件东西了。岁月的流逝丝毫没有带走他们身上的高贵的气派和豪放的风度,这些他们到死也不会丧失;但是他们遭受的无休无止的苦难,那种难以言喻的深重的苦难,却会一直伴着他们进坟墓。他们是一些谈吐温和、性格强悍但却感到疲乏的人,被打垮了却不愿承认失败,被摧毁了却依旧挺直腰杆。他们是被征服的土地上受到镇压而处于无援的境地的公民。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热爱的国土遭敌人的蹂躏,眼看着流氓在愚弄法律,眼看着他们过去的奴隶在威胁他们,眼看着男人们被剥夺公民权,女人们受尽侮辱。他们想到了地狱。

  旧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化,但旧的礼仪没有变。旧的习俗继续存在,而且应该继续存在,因为礼仪是留给他们的唯一东西。他们紧紧抱住过去最熟悉、最喜爱的东西不放——从容不迫的仪态,待人随和而不拘礼节,而最突出的是男人视保护女子为天职。男人们恪守着培育他们成长起来的传统,他们彬彬有礼,温柔体贴,他们几乎已创造了一种保护女性的气氛,不使她们接触一切严酷的、不适宜让女性见到的东西。这真是荒谬透顶,斯佳丽想道,因为在过去五年里,连最最与世隔绝的女子也什么都见识了。她们看护伤员,亲手合拢死者的眼睑,经历了战争、烈火和劫掠,饱尝恐惧、逃难和忍饥挨饿的痛苦。

  然而,不管他们亲眼目睹了些什么景象,也不管他们已经干了或者以后还得干些什么卑贱的活儿,他们仍然是女士们和先生们,是被充军流放的高贵阶层——他们痛苦、超然,对什么都失去兴趣,但彼此之间仍然友爱相待;他们犹如金刚石般的刚强,但同时又像他们头顶上那盏破损的大吊灯上的水晶那样明亮而脆弱。以往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但这些人还是依然故我,好像仍旧在过从前的日子似的;他们依然有媚人的魅力,依然悠闲自得,他们抱定决心不去学北佬那样横冲直撞,掠夺钱财,抱定宗旨不与旧的生活方式脱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5474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