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杂记》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北平杂记》读后感

  因为工作原因搜集资料,买了这本《北平杂记》,结果对工作并没有太多帮助,但内容实在太过妙趣横生,强烈推荐给大家。

  本书的作者叫齐如山,在北京生活了50年,1949年去了台湾,大家对这个名字可能不太熟悉,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但是他有一个人尽皆知的朋友:梅兰芳。梅先生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齐如山。

  齐如山经历过满清、民国和中国三个阶段,八国联军、义和团、北伐战争、抗日、内战都见过,人生阅历之丰富,简直就是一部真人历史书。

  他小时候家境也不错,曾和长辈进宫上过朝,见过皇帝和太后,走过紫禁城和北京城各个角落,因此在书中记录了很多历史书之外趣事,内容包罗万象,每件事都写的饶有趣味,别说我这样的外地人,很多事估计连北京本地人都不清楚。

  对于任何一个长期生活在北京、想了解北京的过去,或者想从某些侧面去观察历史变迁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下面就挑选一些小故事分享给你们,如果看完觉得不过瘾,再去买书细读吧。

  前门早点一条街

  清朝的紫禁城里只能住满族人,汉人全都住在城外,而多数官员很多都是汉人,大家都住在宣武门一带。每天上早朝的时候,这边的官员凌晨一点就得起床,走到前门吃早饭,随后再进入故宫。

  估计大家都想不到吧,相当于今天各大部委级别的官员,朝廷竟然不供应早餐,于是前门那条街上就出现了一个很好玩的现象:每天清晨一群穿着正经官服的大员在路边摊吃早饭,遇上没座的时候,有官员就蹲在路边扒拉几口。

  遇上庆典时期,所有人都要穿蟒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少数民族节庆时期穿的衣服,颜色都很艳丽,蟒袍也差不多。遇上雨雪天气,一群穿着艳丽服装的官员蹲在路边吃早饭,那画面太美……

  懒惰的守卫

  官员上朝,要从东华门进入紫禁城,门口有侍卫把守,每逢有人进出都要盘查,确认放行后会喊一声“喝”,大概是通报下一个关口的侍卫吧。

  有一次齐如山和先君去上朝,经过东华门突然听到一声“喝”,但四周一个人影也没有,吓了一大跳,后来才发现,因为天气太冷,侍卫都躺在门洞里的被窝里,听见脚步声就喊一声敷衍了事,堂堂紫禁城的差役都这么堕落,清朝还能长久吗?

  皇帝吃饭很孤单

  百姓对有钱人的生活的最高形容就是“过着像皇帝一样的生活”,其实皇帝的生活并不舒服。比如吃饭,皇帝和皇太后一餐有108个菜,皇后96样,贵妃64样,很羡慕对不对?但是你只能一个人吃。

  如果皇帝想要找皇后或某个贵妃一起吃饭也行,皇帝先告诉自己的敬事房刚(专门伺候皇帝的太监办公室),然后派太监去皇后或贵妃的敬事房通知,双方登记好之后,皇后和贵妃再梳妆打扮,步行好几里地(宫殿距离较远)到御膳房,进门后还要磕头跪谢,繁复的礼节让人根本没有吃饭的心思了。

  即便坐在一起吃饭,想说几句情话也说不出口,旁边一群宫女太监都看着呢,因为皇帝做的每件事都可能改变历史,所以时刻都有太监在他身边,记录他的一举一动,包括皇帝和哪个妃子睡觉,睡了多长时间,都要一一记录在案。关于这些细节,大家可以自己看书,我就不多透露了。

  皇帝不爱住故宫

  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紫禁城都是三合院与四合院,房间虽然多,但空间并不大,再加上外面一层又一层都是高高的围墙,不通风,遇到夏天,非常闷热,所以皇帝才在宫外兴建各种行宫。

  北京比较著名的几个行宫坐落在南部和西北部,现在的南海子公园以前是皇帝狩猎的场地,旁边有一个明朝遗留下来的行宫,清朝时被被拆,改名“旧宫”,又新建了一座新宫。

  西北部的有颐和园和圆明园,圆明园以前是赏雍王的花园,后来雍王当上了皇帝,改名雍正(雍王正位),扩建后就成了他长期居住的行宫。另外,雍和宫当年是雍王的王府,登基后改为喇嘛庙,赐名雍和宫,意思是雍王协和。

  小心眼的慈禧太后

  光绪时期,中海瀛秀园曾经修建了一条铁路到北海的小西天,专门给慈禧坐着玩(民国时拆掉了),慈禧第一次坐的时候觉得特别好玩,问英国人:你们那的铁路都给谁坐的?

  英国人回答:谁都可以坐。

  慈禧听后觉得这可不行,要是谁都可以坐,那我岂不是就和老百姓一样了。于是她迟迟不肯大规模修铁路,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原因,但慈禧太后在这里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另一件事。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走了,慈禧太后下令抓他,但是康有为已经乘坐商船跑到公海,海军没法抓他,但是慈禧并不知道公海不能抓人的公约,于是海军只能跟她撒谎:没追上他的船。

  慈禧大怒:为什么海军连商船都追不上?

  大臣回:因为着急追他,没有提前装够煤和水,燃料不够,船没法开。

  慈禧问:没有煤可以理解,但没有水算什么理由?海里不都是水吗?

  大臣:海水不能用。

  慈禧觉得大臣在敷衍她,心里认定不是海水不能用,是海军太没用,因此后来很多人请求扩充海军,慈禧都不重视。

  不修铁路,不扩充海军,海陆两大军事力量都得不到发展,清朝被灭也是迟早的事。

  茶馆和书馆

  北平的茶馆分早晨和夜晚两种,北平人最讲究的是喝早茶,早上遇到熟人,打招呼都是问:“您喝茶嘞吗?”要是对方没喝,就一起去茶馆,边喝茶边聊天。话剧《茶馆》,写的就是这段历史。

  茶馆还承担着介绍工作的职能,那时候各行各业的工人每天一早就守在茶馆门口,但是茶馆有分类,有专门介绍木匠的茶馆,有专门介绍泥瓦匠的茶馆,要是木匠去了泥瓦匠的茶馆,坐一天也没人搭理你。这有点像今天的咖啡厅,有介绍互联网工作的,有介绍传媒类工作的。

  早上去茶馆,晚上去书馆,但不是为了看书,而是听书:每个书馆都会请一些说书人来演出,高端的书馆就请一些大牌说书人,小书馆就请普通说书人,跟今天的小酒吧演出一样。

  天桥的兴起

  民国时期,紫禁城的南池子和南长街两个出入口没开,住在内城东西两侧的人想要去南城,必须从东、西安门出来,绕一个大圈子才能到达,步行来回一趟需要一整天,所以很多内城的人(尤其是妇女)一辈子都没来过天桥。

  后来北平修建了两条电车路线,起点是天桥,往东的那条通往北新桥,往西的那条通往西直门。电车十几分钟就能从内城到达天桥,从没见过电车的百姓纷纷坐车出来玩,于是天桥越来越热闹,各种杂耍技艺、说书相声、茶馆戏院都兴起来了。

  清朝北京城的布局,正中间为紫禁城

  看完这本书后,再去那些常去的地方,心中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觉,因为你知道这片土地过去的历史,当你置身那里的时候,能感受到时光流淌过的痕迹。

  想想那些现在不起眼的,甚至有些破败的老地方,都有着比我们所有人的生命更长久的故事,我就觉得很奇妙,这是北京最有味道、最吸引我的地方,希望它也能吸引你。

  让这本书,带你穿越回那个还叫北平的北京。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5731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