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

  从来都没有放弃对蒋勋这个好人的期待。

  他写的文字总是温和的,中国式美丽的,甚至是阴柔的,或者是缓慢的。力量内敛却极有力极深沉,让阅读世界里面生活的人们无法绕开他,就如同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在细致观察生活这个方面做到了所向披靡,蒋勋的艺术评论也是一种登峰造极了。我早早地在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买到青花般色彩的《孤独六讲》,书本的外貌就是一团浓浓的孤独,盘踞手中化不开去。当时我对它的预期是劝导心灵干涸的人们寻找生活的意义云云,万万想不到其实这难以启齿的孤独二字竟可以坦然成为生活的方法。享受孤独也好,思索孤独也好,或曰畏惧孤独还是好,人其实不能总是太苛求,生命中该来的自然会来,如果孤独了,反而可以是新生活的一扇窗。

  蒋勋还是那个蒋勋,一头小卷卷发,说话顿挫有致。我很羡慕这个人的知识结构,直接说就是很想把这个样子的头脑装进我自己的身体,他的头脑在我看来是自然生长的,不像有人书读多了愈发僵化和脱离现实,而他,灵气了得。看《六讲》的之前和之中,也看他其他的文字,像那本精巧的可爱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真是让人爱不释手!知识量饱饱的,字字珠玑,纵然有也还算好看的古老的《历代名画记》,但蒋勋的这本居然可以反反复复地快快乐乐地读很久。回归到蓝白色相间的《孤独六讲》,我有的时候相信它是一本哲学书,因为“这是一个愈来愈孤独的社会,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这里似乎是对人类情感关怀的提出问题环节,我们每个人都急着说话,每个人也都没把话讲完。是不是社会的发展真的应验了人常说的“表面愈华丽,内核愈空虚”呢!蒋勋对孤独的处理是有条理的,他创造了孤独美学,这里面包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暴力孤独。一个人到头来还是一个人,孤独是生命存在的常态,可是主流的声音永远是在避免这个常态,相反地总是更多的讨论集体、外在的形制来造成生活的繁荣。孤独长期不被重视,逐渐边缘化,成为了生存的变态,曾经张楚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孤独在每个人心里是不能告诉别人的,因为孤独是软弱的,愚蠢的,不识时务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是个拿不到台面上的情绪。就像前些年国人还不敢谈性一样,现在,于孤独,就是这样卑微和需要回避。

  我在想,我们都在读都在思考,但这是不是都有些流于形式,因为我们心目中的这本书是从书店的文学书架拿过来的,我们都喜欢蒋勋好心肠的文字,可是不喜欢自己被改变成好心肠的大脑。除非,是谁在心里面把它摆到了哲学书架,往大了说,从孤独入手,探索现代社会的出路。美学是哲学。我想到了李泽厚,我觉得他影响了蒋勋。或者呢,这个社会总是会有一批人,总是可以从美学的角度看待人类历史发展,没有的是忠臣义士,有的是内心忠诚的活生生的人。孤独也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可以选择的美妙的生活方式。逃避不是办法,因为逃避不了。蒋勋说: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对啊,如果不能对自己坦诚相见,何以面对芸芸众生,何以潇洒地活一辈子呢。

  读蒋勋的《六讲》有时居然很动情。第三章革命孤独就很精彩,开宗明义,他就说,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洁癖,而且深信不疑。革命是一种青春仪式,我特别喜欢蒋勋这样子理解革命。蒋勋继续讲:某位西方作家说过,如果二十五岁时不是共产党员,一辈子不会有希望;如果二十五岁以后还是,这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共产党就是革命,是一个梦想,革命是理想的东西,是完美产物。这个时候我不太在意他要讲的孤独主题,就只是特别在意他对革命和青春的理解,读到这些地方,脑子里忍不住就要想像一九年的中国六八年的法国,其实我根本不可能很客观地想像当时的场景,但就是愿意相信当年就是我脑中的浪漫的激动的光影,革命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我想。蒋勋写革命的孤独,革命是为理想奋斗的行动,如果革命真的成功,那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理想的光环消失了,美感会消退,容易和周围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会,孤独。革命的终点就是孤独的开端,赢了权力输了诗意吧!我认为蒋勋很适合来谈论“孤独”这个东西,孤独不是寂寞,是有些神秘有些高雅得不食人间烟火的感情,自古忧郁孤独的人都是普鲁斯特,永无可能是一个不流连似水年华的庸人。蒋勋自然是优雅的,研究艺术史,研究美学,他总是比平常人敏感,对审美和思想总是格外在乎。需要他这样一个温和的尖锐评论者来帮我们找到感情与理智的突破口。李银河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两性,蒋勋在哲学意味上让普罗大众理解孤独,享受孤独。

  孤独是人活在世的大事。谁可以离得了孤独,就好像不让你睡觉,肯定会精神崩溃一样,不知道孤独为何物,何其哀哉!读《孤独六讲》只消一个短暂的下午,纸张柔和,一页白一页蓝,既是手掌的享受,又是眼睛的舒张,更是心的成熟了。现在的我手边还有他的新近一些的《生活十讲》,幸甚至哉。读它让我渐渐觉得人生最大的哲学命题是美学命题,人类天生对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充满好感,当然这里说的美不是肤浅的外表漂亮了,只要是真的美的东西,一定在伦理道德上也是讲得通的,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终究是众望所归的。最近买到的《人物周刊》讲李泽厚晚年的生活,其中有一部分说李泽厚的人生原则,就觉得他,人活得大气潇洒,因为他注意生活中的美好,看似没有做什么,实则收获了安宁祥和的日子。如果一个人美好了,那么他或她必然是幸福的完美的。

  蒋勋娓娓道来的对孤独的注解让人心中愈发清净明亮,关键是被放慢了生活进展的速度,有了停下来看世界的机会了,方才发觉曾经没有触摸过的感情,曾经没有体验的片段。既很难讲《孤独六讲》是一部美学论著,亦很难讲是一本随笔散文集,它是一本美丽的书,教人不忍把他当作严肃的哲学,可又不好轻亵它去,把它拿将来只当饭后消遣。好了,不这样空无一物地评说它了,还是回到书本,和蒋勋对话吧。

  诸多观点我频频赞同。譬如,在情欲孤独这一章节,认为少时的情欲只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会转化,会以其他方式释放出来,男生通过阅读武侠小说,女生则读琼瑶。想到了许多回忆和建构青春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好,《蓝色大门》也好,《我亲爱的爱达荷》也好,他们的桥段均可以在情欲孤独里找到理论基础,孤独的情欲是青春的主题,如果在青春的时候,情欲是热闹的游戏,或者是拈手既得的玩具,那么这个世界上也许不会总有勾得起浓烈怀念青春的事情了。再者,在伦理孤独的部分,重新审读了“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被孤立的总是与大家不同的东西,所以有了“法不责众”所以有了“跟紧潮流”所以有了“皇帝的新衣”。

  快不知道要讲什么了。语言的力量有时无穷无尽,有时却又苍白得不得了。有谁规定漂亮的花盆就一定要种漂亮的植物,难道孤独的人就不能佩带成功的徽章了么!也许…这是我微小的大脑读完这本书作出的总结,我明白任何一种选择都是需要被理解的,世界的文明程度取决于一个一个生命对另外一个一个生命的宽容与大度。应该是没有错的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62004.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