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

| 节日作文 |

【www.guakaob.com--节日作文】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一)
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第一讲

均田制 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后来的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在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制破坏严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宗主都护制 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

三长制 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年)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加强中央政府对人口的控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六镇起义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发起的动乱。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後发起的反汉化的大起事。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

玄学 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在魏晋南北朝时发展出来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屯田制 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称盐屯,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而民屯和军屯就是狭义的屯田。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

月旦评 月旦评,东汉末年由汝南郡人许劭兄弟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品评、褒贬的一项活动,常在每月初一发表,故称“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因而闻名遐迩,盛极一时。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内乱。这场权利角逐中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河阴之变 是公元528年(北魏武泰元年)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一起针对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杀事件,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今河南省孟津县)而得名。尔朱荣借助此次军事政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中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 九品官人法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同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

淝水之战 又称肥水之战,发生於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晋,於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馀万前秦军。

元嘉北伐 元嘉北伐是指南朝宋帝国元嘉年间与北魏一系列的征战,史称元嘉北伐,但三次北伐全遭失败。

坞壁 中国古代为防御而修建的小城堡﹐又称坞堡﹐按照分布的地区和设置的由来可分为两类。一类分布在内地﹐是地主豪强聚集宗族乡党﹐依山筑垒﹐平地建坞﹐据以自守﹐割据一方。另一类是西汉时为了屯戍在西北无险可守的地带筑城据守而修建的。 行台制 行台即行尚书台(偶尔也有行御史台等),相对于留台(留在原地的尚书台)而言,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迅速应变而临时设置的驻外中央行政机构。

宇文泰 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统帅。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西魏王朝的实际建立者和权臣,也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掌权22年。西魏禅周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公元559年),追尊为文皇帝。

1.南朝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

(1)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身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

(3)侯景之乱的冲击。晋朝南渡士族“寝略殆尽”;

(4)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5)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彻底扫荡结束士族制度)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

(1)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租调制 (3)迁都洛阳(4)推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

影响:

(1)积极:北魏吏治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改善。一部分农民获得了土地,土地兼并收到了一定影响,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政府财政收入也有了增加。鲜卑贵族和汉族士族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协调,民族矛盾趋于缓和,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2)消极:孝文帝引入并强化门阀制度,加速了鲜卑贵族的腐朽。

3.九品官人法推行的背景、内容及效果。

背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内容:(1)设置中正(2)确定资品(3)划分官品(4)按品授官

效果:九品官人法是曹操选举政策的制度化。设立中正品评人物,使东汉以来在野的名士月旦变成了在朝的中正品第,从而将选举权收归中央,体现了皇族对大族势力的控制。

4.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

(1)战乱相继,政权更替频繁。(2)门阀士族把持政权。(3)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4)民族融合大大加强。(5)文化成就辉煌

5.玄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及代表人物。

(1)正始玄学 (何晏、王弼为代表,认为名教是自然的体现)

(2)竹林玄学 (嵇康、阮籍为代表,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3)西晋玄学 (裴 、郭象为代表,认为名教即自然)

6.魏晋南北朝商业的特点。

见另一资料P6

第二讲

两税法 是唐德宗时代的建中元年(780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新税法。即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顺宗时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二王”指王伾﹑王叔文,“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

甘露之变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府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隋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动用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羁縻制 是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随着各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统治势力的逐步深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政策措施也愈来愈趋于完备,这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制度”建立的由来。在这个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最基本的实质并未发生变化,只是在不同时期,某些现象或具体措施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关陇贵族集团 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集团的总称。

《氏族志》 记载宗族谱系的著作。贞观六年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氏族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氏族志》的刊正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地主,压制旧士族势力,加强皇权。

《姓氏录》 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的官修谱牒。《姓氏录》贯彻“各以品位为等第”的原则比《氏族志》更加彻底,所收的姓和家亦大为减少,已将当朝无官职的旧士族全部排除在外,说明它对旧族的贬抑超过了《氏族志》。但与《氏族志》相同,《姓氏录》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亦很有限,婚姻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后依然盛行。

三省六部制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十恶” 是指直接危及君主专制统治秩序以及严重破坏封建伦常关系的重大犯罪行为。

在《北齐律》“重罪十条”基础上,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十恶制度,唐朝沿袭之。犯十恶者,“为常赦所不原”。

“八议” 中国封建刑律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由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最早源于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入律。

昭武九姓 《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 “三夷教” 是指隋唐时期的三大外来宗教,即祆教、景教和摩尼教。

三武一宗 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禅宗 其始祖是天竺僧人达摩,但真正的创始人是禅宗六祖、南派开宗慧能,提倡“顿悟”,始盛于唐中期,颇受中国文人学士的欢迎。同时由于朝廷的扶持和慧能弟子们在各地的宣扬,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流传极其广泛。禅宗是中国佛教本土化最成功的一个范例,后来成为中国佛教中的主流宗派。

起居注 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从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但流传下来的很少。主要因其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实录 就是按照真实情况,把实际情况记录或录制下来。也是编年体的一种,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有以王朝命名。在南北朝时期已有。

刘知几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年~707年)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大云经 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净光天女曾在同性灯佛那里听过《大般涅槃经》,后来在释迦佛在世的时候她以凡胎降生到了人间,并且再次听闻了佛法深义。虽然她身为女人,但后来成为国王,得到了转轮王所统领的四分之一的疆土,并且教化所属的城乡男女老少排除各种邪见、异见,广做菩萨事业。《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新唐书》等指出,《大云经》系薛怀义等和尚为了迎合武则天而杜撰的伪经,后世书载多有附和。

突厥 “突厥”不特指一个民族,而是突厥语族的各个民族的统称,和古代的突厥不同,他们是突厥人和受突厥人统治过的民族以及突厥化的其他民族的后裔。

吐蕃 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

回纥/回鹘 古代对维吾尔族的称呼,源于中国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北方民族铁勒的分支,回鹘一度作为突厥汗国的臣属。回鹘是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回鹘汗国瓦解以后部分部众西迁至西域更多数量部众迁徙到中原地区。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回纥部落联盟以药罗葛为首,驻牧在金山(阿尔泰山),北庭,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回纥人使用突厥卢尼文字,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

律令格式 中国隋唐时期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律是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条文;令是制度、规章的规定,格是用来防止奸邪的禁令,对律的补充和变通条例;式是官府机构的各种章程细则(“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

政事堂 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 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1.隋唐两代均田制的差别。见另一资料P10

2.两税法的主要精神、历史作用及弊病。

主要精神:(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但保留地税和户税。(2)“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3)“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4)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5)“量入为出”。(6)每年分夏秋两次征税。

历史作用:(1)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注重人的实际纳税能力。国家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对民众负担不均的现象也有所改变。(2)将租庸调和各种杂役杂税合并为两税,简化税收手续。对趁机从税收过程中渔利的官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规定官僚、贵族、客户、不定居商人都要纳税,扩大了税源。(4)“定税计钱,折钱纳物”的征收方法,有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5)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弊病:(1)以“量入为出”作为征收赋税的标准,实际使税额不断增加。(2)由于政府不能按照地亩和家资一定收购所有的税额,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3)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布帛缴纳,结果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

3.唐代宦官专权的发展过程及宦官专权的基础。

发展过程:唐朝初期,宦官人数不多,且受限只管理宫内事务,不得参与国家政治。武则天集权于内廷,以牵制外朝功臣宰相,内宫用事开始增多,但宦官尚未形成气候,品级也很低。中宗复位后韦后当政,发展阉人势力,开唐代宦官监军之先河。唐玄宗时,利用宦官消灭韦后势力,经常派宦官出使或监军,不过这时宦官还听命于皇帝,权利也比较小。安史之乱爆发后,宦官逐步掌握朝廷军政机要,宦官专权开始形成。

基础:(1)唐代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败。(2)皇帝猜忌臣下。(3)宦官掌握了中央神策军的控制权。(4)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

4.唐代几个重要的使职系统。

(1)宰相制度的使职化,中唐以后分割出的翰林学士,也是使职。(2)以节度使、观察使为中心的地方军政制度的使职化。(3)以盐铁转运、度支、户部三司使为中心的财政制度的使职化。(4)以神策护军中尉为首的监军使、以枢密使为首的内诸司使等由宦官充任的特别使职系统。

5.唐中后期藩镇势力集中的几个地区。

河北安史旧部;西北西南的边缘藩镇;中原一带的新设节度使;东南地区的藩镇。

6.隋唐五代的历史特点。

(1)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海内重归统一。(2)由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稳定和激发了小农的生产积极性,使得社会经济繁荣。(3)隋唐实行开放和包容政策,使得中国文化在此时成就斐然。(4)隋唐帝国有充分的自信心,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5)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转型期。

7.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其影响分为:(1)政治方面:中央集权被削弱,为日后藩镇割据局面打下基础,宦官趁机掌握禁军,又与大臣勾结,终酿成唐后期严重的宦官之祸及朋党之争。(2)民族关系方面:唐朝日益失掉原来居中统领驾驭周边各族的威势,国势至终一蹶不振。(3)经济方面:黄河流域的社会和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江南相对战祸较轻,水平在总体上超过了北方。

8.隋唐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过程和要点。见另一资料P11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二)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_大一下专用(很详细的)

中國古代史期末複習資料

一名詞解釋

1侨州郡县:东晋政权在其辖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的州郡县。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多聚族而保持原有籍贯,东晋政权在北方流寓人口多的地方,用他们原籍区域名称设置侨州侨郡侨县,主要用于安抚管理北方南迁人口,以保持北方士族的封建特权。土断施行后,侨州郡县数量减少,隋朝统一后,完全废除。

2高平陵之变: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内部司马氏集团向曹氏集团争权夺利的斗争。公元249年,司马懿利用曹氏集团首领曹爽等人陪同魏主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之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将曹氏集团成员一网打尽。这次事件是曹魏灭亡司马氏代位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

3六条诏书:是西魏宇文泰为改革内政而颁布的汉化改革措施。其内容为“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该诏令的颁布实施,巩固了西魏北周的统治,为后来北周战胜北齐统一北部中国提供了了良好条件。

4侯景之乱:南朝梁武帝末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他原为东魏降将,投降梁朝后,于公元548年叛乱,叛军攻占建康、广陵、吴郡等地区,烧杀掠夺,对南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虽然叛乱在552年被平定,但南方政权的统治由此大大削弱,北强南弱的对峙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

5玄武门之变:是唐初李世民兄弟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政变。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但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世民战功卓越,大大威胁了李建成的地位。太子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拉拢四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双方结党营私,斗争愈演愈烈。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先发制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一同参加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并挟持了唐高祖,发动政变夺权,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李渊被迫交出实权,李世式即位,是为唐太宗。此次事变,为封建国家挑选了一个优秀的统治君主,对唐朝国家强盛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6甘露之变:唐朝统治集团内部朝官反宦官斗争的重大政治事件。唐文宗太和六年,宰相李训,舒元舆于凤翔节度使郑注等人密谋以皇宫内金吾院松树天降甘露为名,诱使宦官头目前往,以谋诛杀,

事情败露,宦官率禁军血洗南衙。唐后期宦官势力达到极点,形成垄断朝政的腐败局面。 7输庸代役:一种以缴纳绢布代替徭役的赋税制度。唐代规定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若不服役,拿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这种以绢布代役的赋税称作“庸”。“庸”产生于隋朝,普遍实行于唐朝,它的推行使农民有更多时间安排农业事务,对促进农耕生产发展有积极作用。【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

二简述题

1南朝门阀氏族衰落原因。

(1)门阀士族自身的僵化腐朽必然使其衰落a自我封闭,自我孤立,使门阀士族无法注入新鲜血液,无法扩大发展其阶层基础;b氏族弟子能力下降;(2)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3)阶级斗争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

2试述南朝寒人庶族势力的上升发展。

1参与政事,控制兵权;2担任中枢舍人,形成“寒人掌机要”的局面;3出任州镇典签,控制地方实权(职微权重)。

3简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

随着北魏统治区域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旧都平城因地理位置偏僻,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上:平城寒瘠,交通运输落后,粮食供给困难;军事上:平城地处边境,受到北方柔然的严重军事威胁;政治上:北魏统治需推行汉化,以加强同汉族地主的合作,迁都洛阳有利于汉化政策的推行。 4简析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

断北语,说汉话;禁胡服,服装依汉制;改籍贯,用汉姓;定族姓(分甲乙丙丁四等级,官员从四种族姓弟子中选拔);鼓励与汉人通婚;改官制。这样一来,“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门阀制度确立了,“胡”、汉贵族进一步合流,民族矛盾下降,但是,阶级矛盾却上升了。

5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的民族大融合。

途径:生产方式;阶级斗争;统治阶级的改革措施;婚姻关系

意义(1)极大地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2)使相当一部分北方少数民族成为汉族大家庭的成员,把汉族共同体的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3) 民族大融合的完成使北方长期其存在的胡

汉民族矛盾消失,为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扫清了民族关系方面的障碍;(4) 民族大融合的完成促进了后来隋唐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6试述淝水之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背景:北方:统一中国的条件不成熟。(1)北方尚未具备统一南方的成熟的政治条件,北方民族大融合未完成,南北政权带有尖锐的民族矛盾对抗性质,前秦用兵东晋,必然遭到来自民族关系方面和民族心理方面的巨大障碍;(2)军事:北方尚未具备统一南方绝对的军事优势,前秦是一个强权军事联合体;(3)北方不具备统一南方的强大经济基础。

影响: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战乱,东晋方面避免一场大破坏,但东晋没能力收复中原,形成南北长期分裂对峙的均衡状态。

7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原因及对唐代社会的重大影响。

爆发原因:a: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受破坏,土地关系出现新变化:人口增加,受永业田的人越来越多,政府控制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正常维持;土地兼并;b府兵制瓦解,“内重外轻”军事格局遭受破坏,出现府兵逃亡情况;c节度使权力膨胀,“外重内轻,尾大不掉”军事局面形成;d统治集团的腐败堕落加剧了天宝年间的危机。

影响:a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b唐王朝对外民族斗争退出守势;c形成地方藩镇割据;d造成中央宦官势力的急剧膨胀。

8唐代割据型藩镇的特点。

(1)政治上:节度使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自己拥立;(2)军事上:各自蓄养甲兵,建立私人武装;(3)财政上:截留本镇赋税收入·,拒不上缴中央;(4)法律上:不尊朝廷法度,自专司法大权。 9唐代宦官专权表现及朝官集团反对宦官集团的表现。

宦官专权表现:(1)侵夺皇权,操纵皇帝废立;(2)干预朝政,侵夺朝官权力;朝官集团反对宦官集团的表现: ①顺宗时,发生了“永贞革新”。宪宗时,发生了“八司马”事件。整个事件也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它以反宦官专权的失败而告终②文宗时,又发生了以李训、郑注为首的反宦官专权事件。

三填空题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江统提出“徙戎”主张

司马睿得以称帝,王导及其族兄王敦功劳最大

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

(宋武帝),国号宋

南朝寒人势力兴起途径

1)参与军事,掌握兵权

2)担任中书舍人,形成寒掌机要的局面

3) 出任典签

东晋南朝纺织业中出现了鸡鸣布

太延五年(439年),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

534年,高欢迁都邺,史称东魏(534~550年);535年,宇文泰都长安,史称西魏(535~557年) 玄学最早的代表人物是何晏与王弼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建元开皇

隋时,台湾称流求。大业三年

(607年),炀帝令朱宽到达流求

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实行两税法

《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作者是刘知几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制体通史,作者是杜佑

诗圣—杜甫 画圣—吴道子 草圣—张旭 茶圣—陆羽 塑圣—杨惠之 书圣—王羲之

(魏华先、刘开军部分)

一名词解释

1陈桥兵变: 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后周显德六年(959),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只有七岁,主少国疑。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原曾结为义社兄弟,在军队中握有实权。次年元旦,赵匡胤制造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的谣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元建隆,仍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约定: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②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③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

3海上之盟: 中国宋、金联合攻打辽的盟约。因为双方使节都由海上往返谈判,故名。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遂后屡败辽兵。宋徽宗等认为辽有必亡之势,决定联金攻辽,乘机收复燕云。重和元年,徽宗派马政自山东登州渡海与金谈判攻辽。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宣和二年,北宋派马植赴垒约盟,双方商定:宋金各按商定的进军路线攻打辽朝,金军攻取辽的中京大定府,宋军攻取辽的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宋答应灭辽后,将原来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金则答应将燕云还于宋。双方均不得单独与辽讲和。结果宋攻辽失败,连要求金军攻辽南京,金军取胜。双方几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三)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1, 隋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一全国的时间?灭亡的时间,标志,主要原因?

2, 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在位皇帝,开凿时间,中心,起至点,四段,意义,如何评价隋朝大运

河?比较隋元大运河的异同? 3, 比较秦隋的相似之处?

4,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表现?(为何唐太宗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如何评价唐太宗?) 5, 为何武则天的统治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 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什么是开元盛世?如何评价唐玄宗? 7,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8,隋唐时期科举制是如何诞生与完善的?明朝如何发展?科举制在中国存在的时间?如何评价科举制?(利弊)

9,唐朝实行什么民族政策?运用唐朝史实分析新疆与西藏是中国领土?

10,唐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交往的情况?比较鉴真与玄奘的异同? 11,隋唐宋元时期文化的特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何意义?面对成绩有何感想? 12,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唐诗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13,隋唐时期在书法,绘画,石窟及乐舞艺术方面的成就?

隋唐时期作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有哪些表现?

14,两宋时期,存在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名称,时间,建立者,都城)两宋政权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其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15,两宋的建立,灭亡情况?两宋时期是不是统一的朝代?理由?

16,两宋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签定了哪些和约?(时间,双方,内容,共同点)如何评价这些和约(结合评价澶渊之盟认识)?

17,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完成时间?有何启示? 18,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表现?最早的纸币出现情况? 19,宋代衣食住行方面的情况?文化生活方面的情况? 20,为何称成吉思汗为“一代天骄”?忽必烈的历史贡献? 21,元朝是如何对全国实行统治的?

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有哪些表现?有何意义? 22,元朝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哪些贡献?

23,文天祥抗元是不是反对元的统一?两者是否矛盾?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

24,宋元时期在史学,文学,绘画,书法方面各有何成就?分析灿烂的原因? 25,四大发明指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26,明朝的建立情况?明朝前期君权加强的表现(政治,司法,思想,军事)?有何作用? 27,明代科举制是如何发展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28,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有哪些?

29,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皇帝,经过,成功的原因,意义,学习郑和的品质,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30, 戚继光抗倭的背景,经过,取胜的原因,学习品质?

31,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目的?我国收回澳门主权的时间?如何认识? 与郑和下西洋比较认识?(课后训练题2)

32,清朝建立情况,有哪个民族建立?该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哪些?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历史贡献?迁都北京的皇帝?康熙,雍正与乾隆帝的历史贡献? 33,清朝前期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对后来社会的历史影响?

34,军机处设立的目的,时间,职责,影响? 文字狱设立的目的,时间,后果? 35,明朝后期谁侵占台湾?郑成功如何收复台湾?清政府如何对台湾进行管理?

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采取哪些措施?(对内与对外)有何历史意义? 36,土尔扈特部回归的条件,原因及意义? 37,清朝的疆域?与现在面积大小比较?

38,运用史实证明西藏,新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39,明清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发展情况?

40,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地区,领域,特征(理解)?没有很好发展的原因? 41,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过程?影响?(与唐对外比较参考基训119页28题) 42,北京城与明长城?科技巨著出现的原因,具体认识《本草纲目》与《天工开物》,学习科学家的哪些品质?四大名著的作者,时间,内容及评价?戏剧成就?艺术成就?

综 合 分 析 题: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如何强化?对后来社会的影响?如何评价这种制度? 二,元,明,清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各设置了哪些机构?

三,唐,元,清朝同西藏的关系?元朝,清朝是怎样加强对台湾?清朝对新疆管辖的? 四,科举制开创于那个朝代?唐朝是如何完善的?明朝发生什么变化?如何评价这种制度? 五,列举隋唐,宋元,明朝时期在科技方面的成就?面对成就你有何感想? 六,比较隋朝和元朝的运河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七,岳飞,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列举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及事迹? 八,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

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采取哪些措施?(对内与对外措施)

九,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时期?(基训136页30题) 十,基训130页30题,132页26题,133页27题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四)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简答题

1. 简述隋唐燕乐的内容及使用情况。【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

答;燕乐指的是皇帝宴请群臣和外国使臣场合中的音乐活动。燕乐音乐中大量的外来音乐,又体现了泱泱大国的古老传统。隋文帝时,初设七部乐,隋炀帝时设九部乐,唐高祖时期沿袭。唐太宗消去礼毕,增设《燕乐》和《高昌》为十部乐。十部乐之后又分立部伎和坐部伎,一种是坐着演奏,一种是站着演奏,两种不同的演奏方式。其中《燕乐》中的《大曲》是一种融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体的大型题材的乐曲。表演场面场面辉煌,结构长大,比较集中的体现了隋唐的燕乐艺术成就。

2. 简述《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答: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是人的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而人的感情又是受到外界事物的作用产生的。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既是情感的艺术,它对人的思想情感的作用相当大,它和礼结合起来,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礼乐对于个人来说起到节制作用,对于社会来说可以达到治理国家是效用.

3. 简述李延年的音乐活动及历史意义。

从汉武帝扩建乐府到汉哀帝罢乐学府,乐府的音乐活动持续了百年有余.其间,大量的民间乐工和民间音乐进入宫廷,不仅丰富了宫廷的音乐生活,还极大地推动了汉朝音乐的发展.并且,由于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吸引了当时许多文人,官吏依民间音乐曲调填写新辞,依民歌的题材再创作,他们留下的许多歌辞,在文学上形成了乐府诗的艺术体裁.汉乐府在历史上所产生的音乐和文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名词解释:

1. 南戏

又称戏文,产于南宋时期(浙江温州一带)。南戏的戏剧结构比较灵活。一部戏有十几出甚至几十出。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丑。南戏演唱上比较灵活,有独唱、合唱、对唱、同唱。南戏的音乐主要是南方的民间音乐,又具有宋金对峙时期的南方地域特点。南戏后又称南曲。

2. 诸宫调 诸宫调是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基本上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诸宫调的出现,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它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3. 鼓子词

作为中国宋代说唱伎艺之一,鼓子词是因为歌唱时以鼓伴奏而得名的伎艺。但鼓子词不一定限于以鼓为伴奏而交叉韵散文进行说唱的伎艺,而且也包括多样广泛的表演形态和体制在内。小令或慢词构成的月令体等乐曲形态、词的连章数、乐器使用、表演体制等皆由创作者,即演唱者选择。

4. 梨园

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5. 成相篇

《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6.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骚体叙事诗,原载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两本文字小有出入。对这首诗是否为蔡文姬所作,学术界争议颇大。 蔡文姬的《悲愤诗》为五言叙事体,一百零八句,对这首诗,学术界的看法较为一致,公认为是蔡文姬所作,但也有学者认为是民间作品。

7. 散乐

即中国的百戏和杂戏,它是由周代的民间乐舞发展而成的曲艺、杂耍和音乐结合成的一种节目。唐代年间与唐乐一起传入日本。

8.八音分类法

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八音分类法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异。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丝类: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类: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匏类: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土类: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木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9.《生无哀乐论》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10.乐府

最初始于秦代,到汉代沿用秦时的名称。在汉武帝时期,设立乐府。其任务收集各地的民间音乐,整理改变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11.《诗经》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

古文翻译:要求:(1)翻译(2)反映的社会制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1.《论语 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翻译:《韶》(舜时的乐曲名,是歌颂舜的乐曲)这首曲子写得好。

反映了奴隶社会制度,体现了禹时期百姓生活安定, 体现了当时时期音乐尽善,儒家标准规范的礼制艺术的行为标准和美学思想。

2.《释名》枇杷,马上所鼓也,推手前就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翻译:枇杷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杷;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枇杷”。

反映了当时汉朝时期国力强盛,扩展疆域,说明了少数民族音乐和中原音乐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3.陈旸《乐书》:“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 翻译:奚琴(即胡琴),本来是胡(古代称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地的乐器。出自弹弦乐器弦鼗而形状相似,奚部族的人所喜欢的乐器。 反映了当时胡人入侵中原并把他们的音乐一起带入中原地带,并与中原音乐加以融合。

4.《乐府杂录》:《钵头》: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 翻译:《拔头》或《钵头》。唐代西域传入中原的民间歌舞节目。从前有个人的父亲被老虎所伤,于是上山寻找他父亲的尸体。山上有八处转弯的地方,所以乐曲有八叠。演戏的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白衣,脸上露出哭泣的神色,这是遭受丧父

的样子。

反映了唐代的民族大融合,致使音乐也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填空题

1.

2

3.

4.西周时期按照制作的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八类,史称 八音 。

5.楚辞中屈原的代表作是《九歌》。

6.

7.。

8.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从

9. 段善本是唐代著名的

10.

11. 陶真 多流行于农村, 涯词 多流行于城市。

13.

14.皇帝是其反映劳动的歌曲是 弹歌 。

15.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乐舞是《大夏》。

16.中国古代五声音阶是 。

17.

19.

25.宋代杂剧可分为艳段, 正杂剧 ,散段。

26.三分损益十八律是由

27.的代表词人。

28.。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五)
中国古代史下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陈桥兵变: 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后周显德六年(959),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只有七岁,主少国疑。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原曾结为义社兄弟,在军队中握有实权。次年元旦,赵匡胤制造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的谣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元建隆,仍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约定: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②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③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3.靖康之难: 宋代钦宗靖康年间金灭北宋的事件。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南下,

撤军北归。同年八月,全军再次南侵。闰十一月初,东京城破,宋钦宗亲赴金营,献上降表。从十二月起,全军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库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次年四月,金军俘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掠去,金兵退走前,立宋朝投降派头目张邦昌做傀儡皇帝,国号楚。北宋灭亡。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4.主户和客户

宋代户籍统计中,将人户明确划分为主户和客户。都城和州府县城及市镇的居民称为坊郭户;另外还有官户,即形势户,也称官户。

5.主要背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北宋中期,内外部压力严重,与辽朝与西夏展开频繁的战争,频繁的征兵(加重了对中小地主的赋税,他们往往通过地租和高利贷将这些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导致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严重。北宋士大夫和仁宗采取措施缓和矛盾,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

背景简介: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对夏战争惨败,再加上其积贫积弱,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下,范仲淹在仁宗的支持下进行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汰冗官、选拨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目的是缓和社会的此次改革。

主要内容:整顿吏治: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覃恩信;重命令;发展经济:厚农桑,减徭役;加强军备:修武备

历史意义:这次改革触及北宋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失败,但开创

失败原因:

1要改革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牺牲了士大夫就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仁宗选择因循守旧,牺牲范仲淹,,以稳定为大局;2改革将要触动的是整个士-官僚层的利益,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3直接原因是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4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这是新政失败的根本原因。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北宋统治的腐败:(1)庞大而腐败的军队;(2)庞大而腐败的官僚机构;

(3)日益加深的财政危机;

2.豪强兼并势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尖锐:1)豪强兼并势力的发展;(2)北宋中期遍布各地的农民起义;

3.挽救宋王朝危机的各种主张:(1)王禹偁的“五事”;(2)宋祁的“三冗三费”;

(3)范仲淹的“新政”;(4)文彦博的“省兵”;(5)王安石的“万言书”;(6)司马光的“三札”;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很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1.财政经济方面,以“富国”为目的,颁布六条法令:(1)青苗法(2)农田水利法(3)募役法(4)方田均税法(5)市易法(6)均输法

21)置将法(2)保甲法(3)保马法(4)置军器监

3.教育方面,以“育才”为目的,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编纂并颁发《三经新义》,作为太学、州县学校教材和科举应试的标准。

(三)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及失败的原因

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都取得了一定成效:(1)如青苗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之家对农民耕农的高利贷剥削。2)农田水利法使水利勃兴,良田大增。

(3)募役法使众多的农村居民免除差役,增加了农业劳动人手。(4)市易法多少限制了大商人利益,调节了市场,稳定了物价;方田均税法使部分农民减轻了一些负担。5)置将法、保甲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总之,王安石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

失败的原因:(1)新法没有对官僚豪绅采取强硬措施,因而当新法触及他们利益的时候,便遭到激烈反对和攻击。(2)变法派没有形成一个巩固的政治集团,在反对派打击下,内部日益分裂。(3)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事。随着变法运动色彩的改变,逐渐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6.四等人制:元朝实行的民族等级制度。元朝建立后,蒙古人作为统治民族列为第一等级。其次根据所征服地区民族的时序,又依次分为色目人、汉人、南人三个等级。色目意为各色名目,泛指西北各族、西域及欧洲来华的各族人。汉人指原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女真、契丹、渤海等族及南宋灭亡前归附的云南、四川的汉族人。南人指原南宋治下的人民,包括江浙、江西、湖广行省与河南江北行省南部各族。四等人的政治待遇有所区别,在任职、举、刑律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待遇。

7.胡蓝之狱

大政治案件。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起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终于二十五年。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 余人。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和重典治国、对贪官污吏的杀戮和惩治是两个概念,两个问题。前者是为了集权,后者是为了澄清吏治,整治官僚队伍。

8.靖难之役: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取得了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

9.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又作“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役”。明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当权宦官王振怂恿英宗率军五十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就惊慌撤退。明军在土木堡被敌追及,将士饥渴疲劳,仓促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中。史称“土木之变”,该事件对明王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10.内阁:明成祖时期为了巩固专制皇权,设立了秘书咨询机构——内阁,仁宗时期内阁地位明显上升,内阁通过票拟制度议政,即代皇帝草拟对奏章的处理意见,并将意见上交于皇帝,从而影响皇帝批红,做出最终决定。内阁由于离皇帝位臵较近,同时与皇帝有独立的沟通渠道所以内阁对皇帝施加的影响力较大。内阁权内阁大臣专权的现象开始出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643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