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下载

| 高中作文 |

【www.guakaob.com--高中作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下载(一)
中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比较

龙源期刊网 .cn

中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比较

作者:王伟隆

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05期

随着全球教育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中国初现端倪,并有从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扩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浙江省以宁波市北仑中学中美班、效实中学中美班、镇海中学剑桥班为代表,也开展了普通高中合作办学的尝试。由于引入了大量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活动,我们教师得以在此过程中近距离地比较分析中外信息技术教材,从中汲取优秀的经验。 中美班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典型,它以中国普通高中学校为平台,中外合作管理,利用国外师资力量,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活动。浙江省普通高中所使用的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均是由陶增乐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江省通用并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标准教材,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美班使用的GAC信息技术教材是由美国教育委员会制定,并由ACT Education Solutions,Limited出版的教材,它作为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教材,在全球被广泛使用。它由《学术学习的计算机入门》、《数据管理》、《图形与网页设计》三部分组成,由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在本文中,笔者将对浙教版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与GAC信息技术教材《学术学习的计算机入门》、《数据管理》、《图形与网页设计》进行比较研究。

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

在宏观上,浙教版教材采用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各模块以章节形式进行编排;采用一学年两个学期制,每学期约20周次。故在教学的设计上,每学期包括36课时和2次考核。必修模块安排在第一学期,选修模块安排在第二学期。GAC信息技术教材采用的是水平等级层次形式,共设计了三个水平层次,分别对应三个学期。各水平层次采用单元形式来编排,每个水平层次设置10~12个单元,其中包括2~3次重要的考核,前后水平层次间存在前置与后置的关系。

在微观上,浙教版与GAC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安排顺序方面存在差异,教材主线设计不同。浙教版教材以信息的采集、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为主线进行设计[1],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电子表格与多媒体信息处理占主要地位。而GAC教材则是根据知识的前后关系进行设计的,先易后难,即以实践操作为基础,从简易的软件入手,进行更高层次的软件使用。如从计算机基础术语、文字图表处理、数据处理、多媒信息处理到网页设计理论。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浙教版与GAC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从知识类型上分为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类知识。其呈现方式多以文字表达为主,辅以图示与表格说明。

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下载(二)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

2.信息的价值性。

(1) 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 信息可以增值;

(3)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

3.信息的时效性

(1)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

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1) 信息资源共享。

(2)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 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下载】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1.2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 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 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 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六、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只选择两点来讲解,其余的在下节课通过因特网、学生间互助、探究来学习)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教师活动: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实际上是从操作系统这个成面上来讲的。讲解DOS和WINDOWS的区别。(简单介绍)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WINDOWS:用的是GUI——鼠标/图形用户界面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

(1) WINDOWS如何实现(学生演示)

(2) 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从DOS到WINDOWS是越来越好的人机界面。

①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可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相关概念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壁纸、个性化签名(QQ)、个性化铃声

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学生活动:认真看书上的表

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下载(三)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教科版全套)

教科版信息技术必修

任课教师:娄

海 林【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下载】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下载】

1、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下载】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

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

2.信息的价值性。

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信息可以增值;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

3.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

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知识梳理及达标练习

信息的基本概念

一、具体知识内容

1.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感觉剥夺实验”告诉我们:信息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教材P2)

2.一般我们可以从信息的含义、信息的表现形式(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信息的载体(文字、图像、图形、声音、符号、动画、视频)这三个方面来认识信息。

3.信息的作用:为决策者提供依据的作用;可被用于控制的作用;用告知作用。

二、达标训练习题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 B )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 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 D.精神、物质、知识

2.下面有关对信息的理解,哪句是错误的?( C )【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下载】

A.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们感知信息、利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B.信息无时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行动决策的重要依据

C.电视机、电话机、声波、光波是信息

D.人类借助信息资源对自然界中有限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进行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促进和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的基本特性

一、具体知识内容

1.载体依附性(案例:交通信息、文字信息。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也同时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和可转换等特点);

2.价值性(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它并不能给人们直接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如学习材料、娱乐信息等;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通过获取有效的供销信息提高产品流通效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获取准确的方位信息实现导弹的精确制导等。经过处理的信息也可以增值,即有可处理性和可增值性

3.时效性(案例:交通路况信息、股市信息、天气预报、会议通知、求职报名、市场动态等)时效性实际上是与信息的价值性联系在一起的。

4.共享性(案例:“刘翔12’88夺冠,破尘封13年世界纪录”、“一人计短,两人计长”)

5.不完全性(案例:盲人摸象)

6.真伪性(案例:“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兵不厌诈”)

7.价值相对性(案例:“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看法”)

二、达标训练习题

1.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 D )

A.价值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共享性

2.下列叙述中,其中( D )是错误的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B.信息具有时效性特征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

3.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 A )

A.价值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可转换性

4.交通信号灯能同时被行人接收,说明信息具有( B )。

A.依附性 B.共享性 C.价值性 D.时效性

5.关于信息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信息能够独立存在 B.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C.信息不能分享 D.信息反映的是时间永久状态

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下载(四)
高中信息技术课标

普 通 高 中

技术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3年2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 言 „„„„„„„„„„„„„„„„„„„„„„„„„3

一、课程性质 „„„„„„„„„„„„„„„„„„„„„„„„„3

二、课程价值 „„„„„„„„„„„„„„„„„„„„„„„„„4

第二部分 信息技术 „„„„„„„„„„„„„„„„„„„„„„„„5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 5

二、课程设计思路 „„„„„„„„„„„„„„„„„„„„„„„ 6

三、课程目标 „„„„„„„„„„„„„„„„„„„„„„„„„ 9

四、内容标准 „„„„„„„„„„„„„„„„„„„„„„„„„„„„ 10

(一)必修课程 „„„„„„„„„„„„„„„„„„„„„„„„„„„„„ 10

信息技术基础 „„„„„„„„„„„„„„„„„„„„„„„„10

(二)选修课程 „„„„„„„„„„„„„„„„„„„„„„„„„„„„„13

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 „„„„„„„„„„„„„„„„„„„„13 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 „„„„„„„„„„„„„„„„„„16 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 „„„„„„„„„„„„„„„„„„„18 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 „„„„„„„„„„„„„„„„„„„„20 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 „„„„„„„„„„„„„„„„„„„„„„„ 22

五、实施建议 „„„„„„„„„„„„„„„„„„„„„„„„„25 教学建议 „„„„„„„„„„„„„„„„„„„„„„„„„ 25 评价建议 „„„„„„„„„„„„„„„„„„„„„„„„„ 28 教科书编写建议 „„„„„„„„„„„„„„„„„„„„„„„32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 34

六、案例 „„„„„„„„„„„„„„„„„„„„„„„„„„„35

第一部分 前 言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一方面,技术在科学知识实现其经济与社会价值过程中的转化作用,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中的推动作用,在增进人们的沟通与理解、加速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中所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日益凸现。实践证明:一个高速发展、高度繁荣的国家,不仅应有先进的科学,而且应有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因此,在普通高中设立技术学习领域,既是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

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

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4.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下载】

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课程价值

技术学习领域设有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科目。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迅捷、应用广泛、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的技术。这里,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就具体技术而言,通用技术具有相对性。技术课程具有以下独特的价值:

1.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通过技术学习,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生产、了解职业,了解它们与技术的联系;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

3.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4.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的传意技巧

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更为宽泛的通用技术,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注重意念的表达与传递。信息技术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载体,它可以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的技巧,可以提高学生对大众信息文化的理解能力。贯穿于技术活动中的设计与制作、交流与评价也充分体现了这一价值。

5.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第二部分 信息技术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二)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四)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五)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下载(五)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

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

3.信息的时效性

(1)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

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1) 信息资源共享。

(2)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 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1.2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 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 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 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六、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只选择两点来讲解,其余的在下节课通过因特网、学生间互助、探究来学习)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教师活动: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实际上是从操作系统这个成面上来讲的。讲解DOS和WINDOWS的区别。(简单介绍)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WINDOWS:用的是GUI——鼠标/图形用户界面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

(1) WINDOWS如何实现(学生演示)

(2) 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从DOS到WINDOWS是越来越好的人机界面。

①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可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相关概念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652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