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中作文】
第二章
第一节 习题参考答案
1. (略)
2. 氧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还差两个电子达到8e稳定结构,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差一
-个电子达到2e稳定结构,所以一个氧原子只能与两个氢原子成键,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的
分子为H2O。
3. 二氧化碳的结构为O=C=O,所以其分子中有两个碳氧σ键和两个碳氧π键。
4. 键能和键长都是对共价键稳定程度的描述,Cl2、Br2、I2的键能依次下降,键长依次增大,表明Cl2、Br22、I2分子中的共价键的牢固程度依次减弱。
5. 键能数据表明,N≡N键能大于N—N键能的三倍,N≡N键能大于N—N键能的两倍;而C=C键能却小于C—C键能的三倍,C=C键能小于C—C键能的两倍,说明乙烯和乙炔中的π键不牢固,容易被试剂进攻,故易发生加成反应。而氮分子中N≡N非常牢固,所以氮分子不易发生加成反应。
6. -
(注:此题的键长数据和热分解温度,需要通过查阅课外资料获得)
第二节 习题参考答案
1.
2. 在乙炔分子中,2个碳原子各以1个sp杂化轨道与氢原子形成1个碳氢σ键,同时又各以其另1个sp杂化轨道形成1个碳碳σ键,除此之外,每个碳原子通过2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相互垂直)形成了2个π键,因此,乙炔的三键中有1个σ键和2个π键。
3. 甲醛分子的立体结构:
2 碳原子采取sp杂化,甲醛分子中有2个C—H σ键,而C—O之间有1个σ键和1个π键。
4. 氢离子接受水分子中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以配位键形成H3O,电子对给予体是H2O,接受
+体是H。
5. 银离子与氯离子形成难溶的氯化银沉淀。加入氨水后,银离子接受氨分子中氮原子给出
++的孤对电子以配位键形成[Ag(NH3)2],由于生成了可溶性的[Ag(NH3)2],继续加入
氨水时氯化银就溶解了。
第三节习题参考答案
1. 水是角形分子,氢氧键为极性键,所以水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为极性分子。而二氧化碳为直线形分子,虽然碳氧键为极性键,但分子的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重合,所以为非极性分子。
2. 低碳醇如甲醇或乙醇,其中的—OH与水分子的—OH相近,因而能与水互溶,而高碳醇的烃基较大,使其中的—OH与水分子的—OH的相似因素少多了,因而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高中化学选修三电子课本微盘】
3. 水是极性分子,而汽油是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规则,汽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应很小。
4. (1)氢键不是化学键,而是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2)由于甲烷中的碳不是电负性很强的元素,故甲烷与水分子间一般不形成氢键;
(3)乙醇与水分子间不但存在范德华力,也存在氢键;
+
(4)碘化氢的沸点比氯化氢高是由于碘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沸点越高。
5. 两张图表明气态氢化物的沸点一般是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增大的,这是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沸点越高。但氟化氢、水和氨的沸点反常地高,表明在它们的分子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即氢键。
6. 对羟基苯甲酸的沸点高。因为对羟基苯甲酸在分子间形成氢键,而邻羟基苯甲酸在分子内形成了氢键,分子之间不存在氢键。
第二章 复习题参考答案
1. B 2. CDAB 3. D 4. D 5. A
6. CCl4的中心原子为碳,它的最外层电子都用于形成σ键,属AB4型分子,其立体结构为正四面体形;NH3和H2O的中心原子上分别有1对和2对孤对电子,跟中心原子周围的σ键加起来都是4,它们相互排斥,形成四面体,因而略去孤对电子对后,NH3呈三角锥形,H2O呈角形。
7. 白磷分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四个磷原子间共有6个σ键,当氧气不足时,每个单键中插入一个氧原子成为P4O6,当氧气充足时,每个磷原子还可再结合一个氧原子成为P4O10(参看教科书中的图2-12)。
8. 乙烷分子中的碳原子采取sp杂化轨道形成σ键。乙烯分子的碳原子采取sp杂化轨道
2形成σ键,在乙烯分子中,2个碳原子各以2个sp杂化轨道与氢原子形成2个碳氢σ键,
2而2个碳原子之间又各以1个sp杂化轨道形成1个碳碳σ键,除此之外,2个碳原子中未
参加杂化的p轨道形成了1个π键,因此,乙烯的双键中有1个σ键和1个π键。乙炔分子的碳原子采取sp杂化轨道形成σ键,在乙炔分子中,2个碳原子各以1个sp杂化轨道与氢原子形成1个碳氢σ键,同时又各以其另1个sp杂化轨道形成1个碳碳σ键,除此之外,每个碳原子通过2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形成了2个π键,因此,乙炔的三键中
2有1个σ键和2个π键。乙炔加氢变成乙烯时,碳原子由sp杂化转为sp杂化,当继续
3加氢生成乙烷时,碳原子杂化转为sp杂化。
9. 乙烯分子中碳原子采取sp杂化,杂化后的3个sp杂化轨道呈平面三角形,而剩下的未
22杂化的2p轨道垂直于3个sp杂化轨道构成的平面。2个碳原子各以2个sp杂化轨道与氢
2原子形成2个碳氢σ键,而2个碳原子之间又各以1个sp杂化轨道形成1个碳碳σ键,
因而四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另外,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两个p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π键,π键是不能旋转的,所以乙烯分子中的双键是不容旋转的。
10. OF2与H2O的立体结构相似,同为角形,但水分子的极性很强,而OF2的极性却很小,这是因为:(1)从电负性上看,氧与氢的电负性差大于氧与氟的电负性差;(2)OF2中氧原子上有两对孤对电子,抵消了F—O键中共用电子对偏向F而产生的极性。
*11(略) 2232
*12(略)
第三章
第一节习题参考答案
1.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构成固体的粒子在微观空间里是否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
2. 区分晶体与非晶体的最科学的方法是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3. (1)顶点:8×1/8=1面心:6×1/2=3所含原子数为1+3=4
(2)顶点:8×1/8=1面心:6×1/2=3体内:4
所含原子数为1+3+4=8
(3)顶点:8×1/8=1面心:6×1/2=3所含原子数为3×[1+3]=12
4. 2种
第二节习题参考答案
1.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2.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3.
4. 只认识到冰中含有共价键(即氢元素和氧元素之间的共价键),而没有认识冰晶体中水分子与其他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和氢键,不是化学键,所以误认为冰是原子晶体。
5. 属于分子晶体的有:干冰、冰、硫磺、C60、碘、白磷、苯甲酸、稀有气体的晶体、氧的晶体、氮的晶体;
属于原子晶体的有:金刚石、石英、金刚砂。
6. 参照教科书图3-14制作。
*7. 要数出一个CO2周围紧邻多少个CO2,可以以教科书图312中的任一顶点为体心在其周围“无隙并置”八个CO2晶胞,周围紧邻的CO2分子数为12个。
或利用晶胞进行数学计算:与任意顶点CO2紧邻的CO2是该顶点所处面的面心,共有三个分子。若以该顶点形成立方体,则需要八个与此相同的晶胞,则由3×8=24个紧邻CO2,但每一个CO2都属于两个晶胞,所以总数应为24÷2=12个。
第三节习题参考答案
1. D 2. C 3. B
4. 电子气理论认为金属键是金属原子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被所有原子所共有,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形成了金属键。
金属晶体里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因此金属具有导电性;当金属某部分受热时,该区域的电子运动加剧,通过碰撞,电子将能量传递给金属原子或离子,这样能量从温度高的区域传递到温度低的区域,因此金属具有导热性;当金属受到外力时,晶体中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并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金属键并没有被破坏,所以虽然发生了外形的变化,但不会断裂,具有延展性。
5. (1)Ne(2)Cu(3)Si
6.
第四节习题参考答案
1. B 2. C 3. D
4. 利用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几何因素解释,参见活动建议中的【科学探究】。
5. 分子晶体:水、苯酚;
原子晶体:石英、金刚砂;
金属晶体:铁;【高中化学选修三电子课本微盘】
离子晶体:氯化铯、氯酸钾、高锰酸钾。
高中化学选修三_教师用书(人教版)
本书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的内容和要求编写的,供使用该书的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答案。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重点和难点、具体教学建议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提供了一些教学方案供参考。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习题参考答案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和每章的复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本书编写者:吴国庆、李俊、徐伟念、王建林、郑忠斌、胡晓萍、陈学英、王乾(按编写顺序)
本书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李俊
责任绘图:李宏庆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本章说明
教学建议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学资源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本章说明
教学建议
第一节共价键【高中化学选修三电子课本微盘】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教学资源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本章说明 2005年6月
教学建议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四节离子晶体
教学资源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单元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能举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含义及应用。
2. 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3. 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能举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以及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4. 知道“相似相溶”规则的实际应用和运用分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5. 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内容分析
1. 地位与功能
本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内容比较丰富。首先,在第一章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等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接着,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最后,介绍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说明了“相似相溶”规则、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分子水平上,从分子结构的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有效保持,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2. 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根据课程标准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要求,本章依据“主题2 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内容标准中的第3、4、5、6条,以及“主题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内容标准中的第1、2、3条的要求选取内容,同时注意与第一章知识的衔接。
化学2已介绍了共价键的概念,并用电子式的方式描述了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过程。本章第一节“共价键”是在化学2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第一章学过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共价键,通过电子云图像的方式,很形象生动地引出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它们的差别,并用一个“科学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进一步认识σ键和π键。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接着介绍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并描述了这些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很简洁地用表格形式列出了某些共价键的键能和键长,通过“思考与交流”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解释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在已知N2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根据CO和N2都有10个价电子,它们是等电子体,再比较CO和N2的某些性质,引出了等电子原理的概念;教科书中提到了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但只知道N2的结构,没有介绍CO的结构,这是由于CO中的三重键与N2的不同,相对复杂而不作介绍。
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中,首先按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直接给出了三原子、四原子和五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并配有立体结构模型图。为什么这些分子具有如此的立体结构呢?教科书在本节安排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来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在介绍这两个理论时,要求比较低,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并配有图示,还设计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理论。最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也安排在本节介绍。
在第三节“分子的性质”中,共介绍了六个问题,即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溶解性、手性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除分子的手性外,对其他五个问题进行的阐述都运用了前面的已知知识,如根据共价键的概念,介绍了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根据化学键、分子的极性等概念介绍了范德华力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电负性的概念介绍了氢键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概念介绍了“相似相溶”规则;根据分子中电子的偏移解释了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强弱;等等。对于手性,教科书通过图示简单介绍了手性分子的概念,以及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和生产手性药物方面的应用。
关于章图和节背景图的说明:①本章章图由一幅主图和三幅小图组成,主图为合成ATP分子的模拟图;三幅小图分别是一个复杂分子的结构模型图;一对手性分子(反应停);雪、冰、水和北极熊。②节背景图是B12分子模型图。
3. 内容结构
三、课时建议
第一节 共价键 2课时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结构 3课时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 3课时
复习与机动 2课时
第一节 共价键
一、教学设计
在化学2中学习了化学键的初步知识,知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本节将在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等概念基础上继续学习共价键的知识,包括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键能、键长、键角等知识。教学时要注意运用图片引导学生形象思维,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充分利用数据和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键能、键长、键角等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本书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的内容和要求编写的,供使用该书的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时参考。
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个部分。
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
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习题参考答案。教学设计对各节的内容特点、重点和难点、具体教学建议等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提供了一些教学方案供参考。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栏目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习题参考答案则是对各节后的习题和每章的复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
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的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改进。
本书编写者:吴国庆、李俊、徐伟念、王建林、郑忠斌、胡晓萍、陈学英、王乾(按编写顺序)
本书审定者:李文鼎、王晶
责任编辑:李俊
责任绘图:李宏庆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5年6月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本章说明
教学建议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学资源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本章说明
教学建议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教学资源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本章说明
教学建议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四节离子晶体
教学资源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单元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能举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含义及应用。
2. 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3. 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能举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以及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4. 知道“相似相溶”规则的实际应用和运用分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5. 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内容分析
1. 地位与功能
本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内容比较丰富。首先,在第一章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等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接着,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最后,介绍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说明了“相似相溶”规则、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分子水平上,从分子结构的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有效保持,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2. 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根据课程标准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要求,本章依据“主题2 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内容标准中的第3、4、5、6条,以及“主题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内容标准中的第1、2、3条的要求选取内容,同时注意与第一章知识的衔接。
化学2已介绍了共价键的概念,并用电子式的方式描述了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过程。本章第一节“共价键”是在化学2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第一章学过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共价键,通过电子云图像的方式,很形象生动地引出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它们的差别,并用一个“科学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进一步认识σ键和π键。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接着介绍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并描述了这些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很简洁地用表格形式列出了某些共价键的键能和键长,通过“思考与交流”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解释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在已知N2的结构与性质的基础上,根据CO和N2都有10个价电子,它们是等电子体,再比较CO和N2的某些性质,引出了等电子原理的概念;教科书中提到了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但只知道N2的结构,没有介绍CO的结构,这是由于CO中的三重键与N2的不同,相对复杂而不作介绍。
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中,首先按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直接给出了三原子、四原子和五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并配有立体结构模型图。为什么这些分子具有如此的立体结构呢?教科书在本节安排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来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在介绍这两个理论时,要求比较低,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并配有图示,还设计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理论。最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也安排在本节介绍。
在第三节“分子的性质”中,共介绍了六个问题,即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溶解性、手性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除分子的手性外,对其他五个问题进行的阐述都运用了前面的已知知识,如根据共价键的概念,介绍了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根据化学键、分子的极性等概念介绍了范德华力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电负性的概念介绍了氢键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根据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概念介绍了“相似相溶”规则;根据分子中电子的偏移解释了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强弱;等等。对于手性,教科书通过图示简单介绍了手性分子的概念,以及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和生产手性药物方面的应用。
关于章图和节背景图的说明:①本章章图由一幅主图和三幅小图组成,主图为合成ATP分子的模拟图;三幅小图分别是一个复杂分子的结构模型图;一对手性分子(反应停);雪、冰、水和北极熊。②节背景图是B12分子模型图。
3. 内容结构
三、课时建议
第一节 共价键 2课时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结构 3课时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 3课时
复习与机动 2课时
第一节 共价键
一、教学设计
在化学2中学习了化学键的初步知识,知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本节将在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等概念基础上继续学习共价键的知识,包括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键能、键长、键角等知识。教学时要注意运用图片引导学生形象思维,理解σ键和π键的特征;充分利用数据和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键能、键长、键角等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参考)指导意见
《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选修教材之三,我区部分学校开始启动选修,现对这本教材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从化学整套教材看,本模块的实施对其他模块(如有机化学)的学习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与辅助作用。本教材侧重从物质结构视觉学习化学基本原理,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觉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
4,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材体系的结构思路
本模块与以前教材体系不同的是,把设计有关物质结构的部分专门放到一起来研究,克服了以前结构知识的零散分布,凸显了物质结构理论在现代化学中的重要地位。体系构建了初高中内容的衔接,避免了雷同和重复。
三.教学建议
1,正确把握教学的深广度
与以前相比, 部分大学内容下放,教材增添了部分新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添加了不少内容,不过教材还是切实把握了基础性的深广度,素材精选,不面面俱到,具体表述上有很大区别,力求简单易懂,深度恰当,务求使学生和教师都感受到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一原理性很强的模块并不难对付。所以说在教学中,要紧扣课标要求,把准模块内容功能,不随意的拓展与延伸,把握好深广度。 2,注重重用“性构相依”的学科思想
所谓“性构相依”思想,指的是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反映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性质决定其存在,制法和用途。《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的内容教好地体现了“性构相依”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在结构的复杂性和细节上做文章,而应结合具体的物质,抽象出物质结构的主要特征,分析,预测物质可能的性质;或从认识物质的性质入手,分析和推断结构特征。 3,重视理论方法掌握,设计配套练习,远离题海训练
结构化学主要是理论模块,要着力于理论方法的掌握,而不是着眼于题海训练,理论若没有融会贯通,做再多的习题也是徒劳。当然脱离题海,并不是说就不要习题训练,适当的练习还是必要的,教师要善于精选配套的习题,以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5 ,合理运用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启迪学生思维
本模块理论性强,主要探讨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这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负担。要避免这一现象,就必须努力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这一效果,有助于引导学生观察,启迪学生思考,从而理解和把握微观结构的特征。 鉴于物质结构的知识体系逻辑性强,涉及的问题又比较抽象,学生学习容易感到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在基础层面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加工,内容简洁,教学思路力求清晰;重点应放在训练学生能运用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习题的选择要谨慎,既要与教材匹配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在评价学生学习的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品质。
下一篇:四川重点高中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