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 初中作文 |

【www.guakaob.com--初中作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祖国统一

曹明亮

摘自:《中国教师研修网》

本课的主题: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关键信息:

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朗诵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以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三篇《香港》《澳门》《台湾》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课堂行将结束时,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以历史情节比较为培养学生比较和提炼、归纳能力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如:①通过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学生比较能力;②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学生提炼归纳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探究历史的心理。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香港、澳门、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当台朗诵优秀文学作品的技巧,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了解“合作学习”小组形式的开展应注意的方面,增强讨论辩论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

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力争使学生知道: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和历史挂图等学习资源,组织丰富多彩地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情趣盎然地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教学评价方式:

(1)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2)通过学生朗诵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可以加深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

(3)通过视频播放香港政权交接的一些课外资料,如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离开香港情景等,可以衬托出香港回归滚滚大潮是不可逆转的。

(4)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①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本节课的学到的历史情节,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亮出自己一个客观评价。②在本节课上,老师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点评,学生也对老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二)
历史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一、背景

综观近年初中历史教学,让人忧思:学生视历史课为“副”课,认为可有可无,在语数外理化学科的重压下,更是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在历史上。更有的认为历史只代表过去,与现实生活实际似乎帮助不大, 因而对历史兴趣索然。为应付考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很多时候仍然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死记硬背历史知识成了主要学习任务。历史课无法达到它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它的德育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随着参与式教学的开展,历史课程教学任务与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这对满足于或被动处于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的历史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教材已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改变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功能,照本宣科已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参与式教学为突破口来彰显历史课魅力,激活历史课堂,不失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认真审视历史课的特点:它看似脱离现实生活实际,但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它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样应该能激发学生学史兴趣。九年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意识,自主探究能力较强,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引导他们来实施参与式教学应会有成效。为使学生们从内心真正接受参与式教学,我在备课时不但备教材还针对学生的认知特征备学生,以教材知识结构和学情作为重要依据。

二、案例

教学内容:九年级《世界历史》中《日本与西欧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课重点讲述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学生对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很有兴趣。我针对教材编排的内容及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美国、日本、“欧共体”“三足鼎立”的形势,让历史与现实来一次碰撞,使学生能从中学有所悟,从而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激发学生振兴祖国的热情。

案例描述:

片段一:(课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学习任务,将学生分为四组,各组有不同的学习任务。给一周时间要求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与本课相关图片、资料,四天后组员之间就搜集资料等进行交流,并予以有效指导。目的是准备在课堂中有效交流,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同时该资料也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片段二:(课中)课堂上,我按组组织学生就如下主要问题展开参与式学习:(一)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日本民族的认识;(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异同;(三)战后西欧、日本在短期内从废墟中迅速崛起,你有什么想法?联系中国近现代史谈谈这对我们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

义?首先,各组组员间“碰头”,按讨论主题再整理资料。其次,各组选出若干代表发言,陈述见解,

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整合信息总结阐述。同学们开始讨论,气氛异常活跃。就第一个问题发言的同学不但结合教材中内容说明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提到日本为发展经济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这些是教材中没有提及的,无疑他查阅到了一些有效资料。很腼腆的狄威同学也大胆说“日本是一个善于扬长避短、乐于学习他人之长的民族,他们积极实行‘科技兴国’政策”为此还举例“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看着他小心翼翼且激动的表情,我颇觉欣慰。看来他用心准备了,我很真诚地表扬了他,他的发言也赢得了同学的掌声。该讨论第二个问题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因为教材中有涉及到,所以部分同学重复,看到这种情况,我怕耽误时间,中止了后面同学的发言,可看得出他们很失望。讨论第三个问题,同学们兴致勃勃,有谈西欧、日本善于利用美国的援助,有说是“积极引进科技,发展教育,大胆创新的成果”。大家正在积极踊跃发言,平时上课爱出怪洋相、回答问题很“另类”的党超同学大声感叹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错!”引得同学哄堂大笑,部分同学表现出对他的不满,我也有点生气他“破坏”了热烈的参与气氛,但有感于他的“一语中的”、“言简意赅”,同时也怕打击他的积极性,我微笑着肯定了,看他的表情很“得意”。思路开阔、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张静同学体会到: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只要努力付出,就有收获,“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她的发言又引来一阵热烈掌声。说到日本、西欧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似乎大家更有想法,结合中国实情,何颖超说“发展是硬道理”;李才朋说“落后就要挨打”,还举“鸦片战争”为例;刘媛感悟:我们国家必须坚持和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本节课最高潮最精彩的一幕来自平日沉默寡言的庞立同学,他在本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从容镇静的站起来要求发言,见他如此诚恳,我放弃了原本我的“精彩”结束语。只听他从中国、日本两国交流、发展中讲来,认真分析了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还完善了张静的“大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小到一个人的成长”的论断。时间长达3分多钟,他的发言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言之有理、有据,几乎一气呵成,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也激动得几乎忘了此时下课铃声已响起。我真的从内心深处感谢庞立同学为这节课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片段三:(课后),学生意犹未尽,围着我情绪激动、议论纷纷。感慨:历史课原来也这样有趣,收获很大,很受教育。没有时间参与教学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有不同的看法,但我没给发言机会,我诚恳地要求他们把看法写下来编辑成墙报,(他们第二天就有模有样的完成了)。几天后个别有心的同学形成自己的观点来找我理论。在课堂上积极大胆参与教学并得到我和其他同学肯定的学生明显自信了,课上、课下提问题让我应接不暇。

体会:享受着这喜庆的场面,我由衷感到:找准历史与现实的切入点,不失实机的开展参与式教学,使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到应了解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及时从其中汲取养分,以备现实生活之需,这样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能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又有效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参与式教学实践,我有所感悟:

(一)参与式教学是激活历史课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彰显历史学科的魅力,使历史课堂生动起来,无形中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的不正确的看法,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但要张弛有度,进行有效课堂控制,否则课堂实效难保证。

(二)开展参与式教学,教师要勇于时刻挑战自己,提高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突破固有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让历史与现实碰撞出火花,这样历史才更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历史课堂。

(三)在参与式教学中,不能低估学生的创新实践的意识与能力,在今天这个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学生获到各种知识的途径不仅限于书本、老师。因此,教师应从教学的“神坛”上走下来,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年龄特点、有利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方法。与此同时,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教师仍固守“老夫子”式的教学方式去传授知识,已满足不了学生成长的需求。当代中学生均有独特的思想意识及实践潜能,不能忽视他们的见识与能力,多发现、多鼓励,及时引导、发掘,他们会有惊人的表现。

(四)教师在开展参与式教学,要创造条件和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去表现。有的学生表现的欲望很强,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要以他们发言偏离“标准答案”,影响进度等为理由拒绝他们。“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教学应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获取成功喜悦,这无疑对他们是一种激励,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本文主要从营造轻松的参与环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创设激趣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恰当设置疑问,激发积极思考;分层教学,缩短学生差距;运用情感教学,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五个方面来叙述“参与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历史 参与式教学 创设 激发 策略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每个教育者都追求的目标,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课程改革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基础教育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现代化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中学历史课如何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

社会生活的变化,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我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反思学和大量的听课、评课、议课和深入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是非常关键的。

一、明确“参与式教学”的理念

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的飞跃以课堂教学的变革为前提。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中心,注重教师的讲,学生的听,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即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传递是单向的。新课程改革力图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体现“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知识等具有重要意义。所有这些,只有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才能使历史课教学充满活力,使“参与式教学”真正落实在历史课堂中,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在教学中,我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采取有效教学策略,突出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突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参与式教学”运用策略

大家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树叶,学生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的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选择和运用好的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使他们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有发展。我的主要做法是:

1、营造轻松的参与环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1)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和条件,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真正让其“动”起来,在“动”中学习。同时我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正视学生差异,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鼓励和支持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武断地给予否定,而是耐心地听取,积极地引导。

例如:在设计《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明朝文化》这一课的讲授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授课前,先与学生进行交流,问学生谁去过北京?学生会纷纷举手,然后,逐一让他们起来谈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收获,学生积极勇跃发言,当学生谈到故宫和长城时,我问学生对故宫和长城的看法时,学生有点茫然,我及时调学生的味口,想不想知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和学生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当中。故宫、长城„„学生就会在一种欢乐、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入探究学习,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计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谁勤于思考谁收获最大,谁积极参与谁收获就丰。我在教学中经常注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多向互动的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如模仿电视栏目《幸运52》、《快乐大本营》、《开心辞典》等,组织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讲授“亚非会议”这一内容时,我用了这样设计方法:假如你是当年的周总理,你能不能预想一下你去参加“亚非会议”的目的和想法?学生纷纷发言。你们能模仿周恩来总理在会上讲话的声音和手势吗?有的同学跃跃欲试,这样“亚非会议”学生就会记的非常牢固,真正做到了学中乐、乐中学。

(3)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时给学生创造一个人格空间、思维空间、选择的空间和展现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讨论、辩论、演讲、编报、模拟游戏、主题班会、行为训练等活动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大的活动时空。在讲授古典希腊的奴隶制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假设你是生活在古希腊的一位老兵,请你以军人的吻说一说你是愿意生活在斯巴达还是愿意生活在雅典?大多数学生说愿意生活在雅典,因为受不了斯巴达那种严格的残酷的军事训练,可是有一位女同学却说:我愿意生活在斯巴达,我为我的国家强盛感到骄傲,我要为国家的强大做出所有的贡献。我继续引导学生说,到最后,大多说生活在雅典的学生也转变了自己的观点。因为一种不怕苦、不怕死,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三)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40

课 题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上课时间9.8 主备人 刘兆前(新海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炎帝、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讲故事和短评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以及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讲述的历史传说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以及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崇敬,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初步认识到和谐统一构建中华民族;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学习,培养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立志奉献祖国的精神。

重 点 炎帝与黄帝的贡献,尧舜禹和禅让制

难 点 尧舜禹禅让的实质,区别史实与传说。本课可通过在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由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和教师讲解深化知识形式,使学生形成某些正确的历史观点。

注意讲解: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1、“炎帝与黄帝”一目,叙述了炎帝、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这部分内容属于古史传说。由于这些传说见之于古代历史记载,并且经常为人们所引用,教师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将这部分材料与大汶口文化后期的考古材料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历史感。炎帝、黄帝、蚩尤是约四千多年前分别居住在我国西方、北方和南方的三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冲突,也产生了联系。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以及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适应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日后华夏族形成的基础,因此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在这里结合书上的想一想和材料阅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2、尧舜禹的禅让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清它的关键在于: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第三,禹治水成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3、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工作精神。还要指出禹身分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

补充资料:

1、 炎帝与黄帝

炎帝,姜姓,号神农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方(今陕西南部岐山一带)的一个

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北(今陕西北部)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为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九黎原住在我国东南部(今山东、安徽一带)。三个部落联盟逐步向我国中部地区推进。结果是九黎最先进入。当炎帝也推进到我国中部地区时,与九黎遭遇,双方发生冲突,经过长期斗争,九黎得胜。炎帝被迫逃往涿鹿(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与早已移居在那里的黄帝联合,共同对抗九黎,这就是“涿鹿之战”。九黎战败,蚩尤在战斗中被杀。九黎的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南下与苗蛮部落联盟居住在一起。炎帝和黄帝在共同打败九黎后不久,他们之间又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地方发生了大冲突,这就是“阪泉之战”。最后炎帝被打败,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结成了新的联盟。炎帝、黄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尧、舜、禹的禅让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

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兜(Huāndō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

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教学过程:

活动:听歌——导入新课:

听歌:《龙的传人》(投影:“龙”并文字描述其形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蛤,鳞似鱼,爪似鹰,耳似牛。。。。。。[或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贝壳堆塑的龙虎图》让学生明白])

并设问导入本课:为什么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我们又自称为什么?

构建知识结构:(板书)

中华民族雏形形成 ——国家萌芽的出现——国家的产生

炎帝和黄帝 —— 尧舜的“禅让” ——大禹治水

和谐构建中华民族 —— 和谐的首领交接——和谐的力量体现

第一篇 探究认同 我们是龙的传人

活动1。走近祖先——黄帝和炎帝:

[方式:全班分两组,每组选一个代表分别介绍炎帝和黄帝贡献,完为止]

[投影]:神农教稼图、黄帝画像

[学生阅读教材并介绍]:炎帝黄帝的传说: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当时及后世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活动2.民族溯源——华夏族的形成:

[探究填空]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部落联盟,为扩张势力争夺地盘他们发生了战争。 和 联合打败以 为首的部落;后来为争夺中原地区,炎帝和黄帝又在 展开大战,结果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二部族 ;最终形成后来 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为 ,我们也自称为 子孙。

活动3.激情认同——我们是“龙的传人”:

[设问1回答导入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自称是“龙的传人”]

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这一形象喻示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反映了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他体现了和谐,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

[设问2]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今天和谐奋进又续写了哪些辉煌的历史,请你说一说吧?

篇小结:最后总结升华感情:同唱《中国人》

[教材过渡]我们学习知道了我们是“龙的传人”,下面让我们更深刻的体验中华民族是怎样和谐统一构建的,怎样传承和谐中华民族美德?

第二篇 体验感悟 传承和谐中华美德

美德一:和平友好 和谐共进 团结友善

链接一:从战争到和谐——华夏族的形成:(人与人和谐)

[投影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已讲过,略)]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杀伐争夺而最终趋向联合的。结论:战争两败倨伤,和平友好团结友善才能和谐共进。我们要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共建和谐社会。

美德二:尊重他人 以人为本 任人为贤(人与人和谐)

链接二:和谐的首领交接——尧舜禅让 :

活动1.问题探究——什么是禅让?尧舜禅让是怎么回事?他的本质是什么? [方式:全班分两组,老师为裁判,各组抢答]

活动2.模拟体验——“禅让班长”

[方式:全班分两组,老师假设班长任期为一个月,现班长卸任,大家推举新班长,举行禅让,同学评判,进而思考下题]

活动3.各抒己见——思考:怎样才能做受人尊敬拥戴的成功人士?

[方式:全班分两组,老师为裁判,各组抢答发言]

[教材过渡]在中国历史上,因治水有功而通过禅让方式得到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还有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禹。

美德三:勤劳智慧 敬业奉献 团结协作 持之以恒(人与自然和谐)

链接三:和谐的力量体现——大禹治水的成功

体验感悟活动:想象体验——大禹的想法做法

想象1。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禹父鲧因为采取 法治水而失败,而禹又受命治水时,禹的实际做法是 ;水灾与治水成功而化害为利给我们的反思是 ;禹的成功给我们的精神启迪是 。

(提示1、反思: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要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应保护大自然。精神启迪: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

想象2。关于人与人的团结协作和谐奋进:当禹治水路过家门口时,他很想„„而禹的实际做法是„„?治水反反复复,禹率领民众不畏劳苦终获成功,联想我们面对地震水灾等灾难,这给我们的精神启迪是„„?

(提示2、大禹治水还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神。应团结协作和谐奋进。)

篇小结:[代过渡]最后总结升华感情联系现实:落实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齐读齐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共建和谐社会!

第三篇 巩固提升 奉献和谐未来

探究一:从传说得到的感悟

1.讲述:远古时代的传说我们已学习了炎黄始祖、尧舜禅让、大禹治水,还有哪些神话传说哪?(答: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

2.思考: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

[学生]多种回答。(老师对各种回答应给予充分肯定)

[老师]综合学生意见总结:由于炎黄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先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他们的功绩,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信为真,但其中一定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从炎帝黄帝传说中,我们应知道传说时代农业技术的发展,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长足进行的时期,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了,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农业,原始的医药业,原始的商业,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3.感悟:这些神话传说体现了远古人类的什么精神?

[老师]精神:富于开拓,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积极进取;强调集体力量,团结协作;注重自己修养;征服自然,为人民造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等。

探究二:传承中华文明 奉献和谐未来

材料一: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开首就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材料二: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祭 黄 帝 陵 》 毛泽东 )

材料三:相传,农历三月三是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业的日子,后人为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情,从春秋时期就兴起了盛大的拜祖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问1:看材料一二三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祭奠黄帝?

[提示:说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华夏族祖先,炎黄文化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我们以炎黄子孙为自豪]

问2:结合材料一至三想想:如果我们现在去祭奠黄帝,你打算怎样寄托我们的缅怀之情?

[提示:继承先祖伟业,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本课小结:

一.老师的结语:通过本课学习让我们铭记一个主题和谐缔造了中华民族,和谐是千古传承的中华美德,中华民族在和谐奋进中创造了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我们也在协作共进里谱写了新时期的篇章,相信中华巨龙一定会永远屹立世界东方!

二.最大的鼓舞:

材料:“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对青年们说)

问:材料四毛泽东的话给你最大的鼓舞是什么?

三.感动的一读:(齐读引导学习高潮)【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教 学 反 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炎帝、黄帝的传说,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使我们认识到,传说时代人类在缓慢进步,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禅让后期人类已迈入阶级社会,大禹时国家已初步产生,已透露出了中华文明的曙光。在大禹治水上讲解应进一步动脑。

七下第三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盛唐是从哪位皇帝开始的?他主要的政绩是什么?

老师指出:盛唐时期除了唐太宗,还有武则天和唐玄宗,他们三位皇帝创造盛世景象,不仅政治稳定,经济也得到发展,达到鼎盛。下面我们就将学习这一内容,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一幕 自主学习,完成学习手册的基础积累:

1、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预习课文,然后完成学习手册的基础积累,对本课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

(1)唐高宗去世后, 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 ,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 。

(4)唐朝时,由于 和 的发明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农业发展。

2、教师指导学生,可相互交流完成。

3、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决定作用

政治经济

促进作用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农业: 曲辕犁

筒车

手工业兴盛

武则天的统治人口增多

开元盛世 :唐玄宗措施疆域辽阔

第二幕 体验探究,进一步体会历史: 1、多媒体出示《武则天》的图像: ① 引导学生观察,大胆想象女皇的形象。 ② 学生很积极,兴致很高,畅所欲言。 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一下:头戴宝珠凤冠,体态丰满,衣着华贵,神情喜悦,表现出中国古代女政治家的英姿。 ④ 学生讨论回答:作为女政治家,武则天在哪些方面有过人之处?她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 她兼通文史、多谋善断、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重用酷吏,打击重臣、修《姓氏录》,崇尚新贵、大力发展科举制、选拔人才、重视农业生产等。 通过学生的回答,使学生对女皇武则天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指出在她统治期间虽然有滥杀无辜之实,统治后期也有不妥之处等,但武则天仍不失为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 ① 对于唐玄宗,你了解多少? 让学生自己反思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然后老师补充唐玄宗的简要生平,出示图像: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年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② 什么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解释开元的含义:唐玄宗想有所作为,励精图治,使唐朝更加兴盛。 教师指出: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多媒体出示:唐诗人杜甫的名句,最能形象说明开元时期的繁荣局面。 学生齐读: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四)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新疆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的事实来告诉俄等侵略者: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第四小组,考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过程,要求把左收复新疆的路线、措施、经过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由于我所担的班级里各小组都有电脑,且可直接上网,学生也有较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和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我要求各组将自己的成果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向全班汇报、交流,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

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误区三: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这样的理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多媒体与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手段现代化通常指开展多媒体教学。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传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兴起,更给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历史教学中,还以其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本人就以初中历史教师的身份浅谈一下多媒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一、 多媒体教学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1、对教师而言,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具体性。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是丰富多彩的,由具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它们以具体的人物活动为中心,而历史人物又被赋予了具体的时代特征。由于历史学科的具体性,要求教师或需将大量的课外资料带进课堂,或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大量材料。在传统的黑板式教学中,这两点都是不太可能。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教师往往用挂图、课本插图等材料作直观演示,但它缺乏动感,视觉听觉效果不佳,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是存储信息大,它可以将大量的必需的文字、图像资料等带进课堂教学之中,为教师教学作出决策,引导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对教师和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不足,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2、对学生而言,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历史教学设置情境,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科的另一特点就是它所研究的对象均为过去的“时”与“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它本质上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不像自然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历史则不能重演。今天的学生不可能随“时光隧道”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亲身感受或体验历史,因而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不易理解与掌握的状况。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视频图像、动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历史教学营造了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征多元化的模拟与仿真情境,其效果是任何单一方式无法比拟的。强调直观教学,视觉演示法为理想的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例如,在讲授一些“战争”课题时,教师可在电脑屏幕上一边显示进军路线,一边不断出现亮点并发出“轰隆”的炮声表示双方的交战;对于头绪多、容量大、地图多、时空跨度大的历史内容,教师可将将其制成网络CAI多媒体课件,有机地排列历史画面、地图动画和录像片段等,可以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将完整的知识体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去品味历史,把握历史。

所以我认为:在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与“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当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为初中历史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空而不断探索、进取。由此可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二、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不能把计算机仅仅作为一种“电子黑板”,一股脑将什么东西都搬进多媒体课件中。如有的教师认为资料多才能吸引学生。于是,大量图片、历史录象等,不管跟教材是否有联系,也不管对自己的课突破重点、难点有无帮助,也没经过自己的删剪、组合、加工,一股脑地搬出来,使课堂成为图片展示课。一节课下来,学生看得眉开眼笑,老师的教学任务却无法完成。还有的认为课件越长越好,于是长篇史料、长段答案都一一做进去,使课件显得冗长、僵化,学生看得疲劳。我们应该认识到,多媒体的使用和制作必须符合教学客观实际,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设立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是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选择,使多媒体教学服务于历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佳效果,不必要用的图片、录象、资料则坚持不用,不流于形式。

2、要避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阻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上课时,有的教师只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来完成各个教学步骤,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沿着课件指示的轨迹走下去,不敢越雷池一步,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加之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黑板板书相对减少,师生忙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教师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固守在讲台上,不走到学生中间去,影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我们还要认识到,我们不是为单纯的多媒体教学而教学。在历史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是为历史教学服务的,在教学中,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回答,呈现“百家争鸣”景象而不应受多媒体课件束缚。而且我们还要利用多媒体既成为师生间互动的桥梁,也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21世纪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历史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在此,我呼吁更多的历史教学工作者们不断推陈出新,更新历史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发扬其优点,改正其缺点,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以适应时代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初中历史在不同教学阶段如何巧用故事

上传: 丁玉兰 更新时间:2013-9-28 14:16:23

【摘 要】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运用故事教学一定要恰当,否则就适得其反。本文从课堂教学有效性出发,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征,探讨了在初中历史不同教学阶段如何巧妙使用故事进行教学。

【关键词】故事;初中历史;不同教学阶段;运用

美国德育学家里可纳曾说:“故事曾经是世界上许多大教育家最喜欢用的教育手段”。历史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历史故事一定要恰当,不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滥用故事,就有避重就轻之嫌。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生尚处于少年时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阶段恰当使用故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同阶段的运用谈些体会。

一、起始:讲故事

之所以一开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是因为初一学生刚入学,对初中生活充满遐想,做事有热情,最易

被调动。根据初中历史科的具体特点,讲故事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一是结合正文,教师讲解与正文有关的历史故事,以便让学生加深对正文的理解掌握。例如讲《商鞅变法》这课时,我就讲了“悬木赏金”和“处罚太子师傅”两个故事,突出商鞅赏罚分明的个性特点,这样就引起学生对商鞅的钦佩之情,从而加深了对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和变法内容的了解。二是对那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培养学生讲演能力,同时又能扩大其知识面。如在讲《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 我让学生讲了“鸿门宴”、“四面楚歌”等几个历史小故事。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非常好。三是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专门的历史故事会,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拓宽和深化了课本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初一:编故事

经过几个月左右的实践,“讲故事”成为学生非常期望的教学形式,也成为历史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教师应该更进一步,根据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自编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事先由老师讲清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学生以此为线索,把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编成故事。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就选择“曹操”作为主题人物让学生编写故事,并积极鼓励学生在尊重客观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感情色彩,并在结尾加上个人的主观评述。这样一方面学生很感兴趣,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记忆,弄清了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三、初二:演故事

到了初二,我发现愿意讲故事编故事的学生积极性不高了,学生听讲故事的新鲜感已经消减了。此时教师要独辟溪径,在课堂上增加演故事的教学环节,也就是编演历史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历史情景之中,从而激活思维,主动去感悟历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如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演课本剧。学生把“戊戌变法”历史事件分成“翁同龢力荐康有为”、“康有为舌战顽固派”、“光绪面见康有为”、“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血洒刑场”等几幕演出。演出结束后, 我还就“谭嗣同为什么有心杀敌, 无力回天?”等问题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

四、初三:用故事

这里讲的“用故事”是指利用历史故事命题,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到了初三,学生面临着历史中考,学习压力比较大,再也没有精力编演历史故事了。其实教师此时应把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的历史故事巧妙地运用到试卷命题上,这对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解题大有裨益。例如我把“岳飞抗金却遭秦桧陷害”的历史故事改编成一副对联进行命题。“秦桧祸国殃民遗臭万年众口谴斥;岳飞精忠报国名扬天下百姓颂扬。”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与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②谈谈你对联中岳飞和秦总之,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 把故事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不同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愿我们的历史教师能把故事在课堂上的作用发挥得更加精彩!桧两个历史人物的看法。由于题目运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学生感觉很亲切,答题时也有话可说。总之,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 把故事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不同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

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内容,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除此之外我还采用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教学法,让学生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五)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一.贯彻教学目的,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的是教材内容的体现,是指对历史事件本质的揭示,其中包括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教学重点是教材内容的基本部分,反映教材最本质的东西,是使学生能够做出历史结论并接受思想教育必须领会的东西,基于这种认识,我觉得这节课的重点教材应是第一个大问题“西汉同匈奴的和战”。如果再具体一点的话,“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和“昭君出塞”则是重中之重,这两部分反映的是“西汉同匈奴的战争”和“西汉同匈奴的和亲”两大内容,联系所掌握的基本线索分析,这两部分充分体现出西汉同匈奴民族关系的典型特征——“和战”,所以这两部分是本节课的重头戏。为了表明这段教材在本节课中的地位和贯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我在备课时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充实这部分内容。例如,对于“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这部分,我不仅讲述了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的叱咤风云业绩,同时,还补充讲述了卫青、霍去病自幼刻苦学习,立志报效国家的可贵品质,特别是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语,进一步的升华卫青、霍去病两人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教学目的就通过教材内容得到贯彻,教学重点、教学目的和基本线索三者之间也一致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难点,应当是指学生费解的史实或理论概括。两汉同匈奴的民族关系可以说错综复杂,时而和睦相处,时而刀兵相接。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应当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这个难点难在哪呢?我认为教材只简单地概述了民族关系的表象,而没有涉及本质是重要原因。如果教师也只讲现象,而不想法挖掘本质的东西的话,教学目的就没有达到,教学难点也就解决不了。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点呢?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充分利用教科书,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两个问题,“一,汉武帝为什么能打败匈奴?二,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然后,我针对这两个问题做了说明:汉武帝能够打败匈奴,除了西汉的强盛和卫青、霍去病的英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是汉武帝是为阻止匈奴对西汉边境的掠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而战,他所进行的是一场正义之战,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当然,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是历史所证明了的真理。昭君出塞和亲,是在西汉比较强大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其目的是为了使广大人民免遭战争之苦,是为了加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和亲”政策并非是西汉向匈奴采取的妥协政策,因而,昭君出塞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最后小结指出,无论是西汉同匈奴的战争,还是“和亲”,无论谁胜谁负,这些都是我国由于民族矛盾而引起的民族问题。匈奴始终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为祖国历史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通过学生思考,老师画龙点睛的引导总结,西汉同匈奴民族关系——“和战”的本质内涵就被揭示得淋漓尽致了。

二.反复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是从阅读教材开始的。我一连几遍诵读教材,在掌握教材的概貌的基础上,弄清史实,再进一步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线索。什么是基本线索呢?一般说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向。开始时,我曾先后考虑到以两汉对匈奴的战争和两汉对匈奴的和亲为基本线索,但细加思考,无论是以两汉对匈奴的战争为基本线索,还是以两汉对匈奴的和亲为基本线索,都未免有点片面,很难贯穿本课错综复杂的矛盾,相反会使二者割裂开来,无论是从内容上来讲,还是从形式上来讲,都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最后,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把两者合二为一,挖掘两者之间本质的联系,这样问题就明确化了。掌握基本线索 无论是两汉对匈奴的战争,还是两汉对匈奴的和亲,说到底是讲两汉时期同匈奴族的民族关系,所以,本课的基本线索应该是两汉同匈奴的民族关系,因此,我在讲课时就把民族关系作为主线来贯穿全课。讲课开始时,首先提问“秦朝与匈奴的关系怎样?”由此导入新课。那么,“两汉时期同匈奴的关系又怎样的呢?”为了突出基本线索,使本课内容条理化,我又

把本课标题做了归纳,划分为两大部分来讲:一是西汉与匈奴的和战,二是东汉与匈奴的和战,这样既体现了基本线索,又体现出西汉和东汉同匈奴的民族关系及其特点——“和战”从这里,我得到一点体会,这就是在历史课中,所谓基本线索,在这一节课里,往往表现在各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了基本线索,就把握住了教材的系统性、逻辑性,处理教材就可以得心应手,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三.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决定到底应采用哪些教学方法。《两汉同匈奴的和战》一课,内容多,矛盾复杂,那么,怎样才能把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紧扣教学目的前提下,加以系统化,明确化呢?通过反复钻研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较为成功地采用了图解法。这样,经过精心设计和编绘,把两汉同匈奴的复杂的民族关系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和形象化。所以,恰当地选择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选择得当,教学就会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教学效果十分出色。

综上所述,我在备《两汉同匈奴的和战》一课中,贯彻教学目的,解决重点和难点,想方设法掌握基本线索,然后围绕基本线索,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65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