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初中作文】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思我学】
议一议:研究化学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
化学在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哪些较突出的贡献?
想一想:为什么说材料是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举例说明。
查一查:仔细观察课本第8-9页上的8张图,结合相关资料,谈谈他们的主要用途。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 知道:中国古代化学工艺著名成就:青铜器、钢铁冶炼、火药、瓷器。
2. 知道:碳酸氢铵具有受热易分解的性质。
3. 知道:钢铁年产量的1/10因锈蚀而损失掉。
4. 理解:探究铁生锈消耗氧气实验的原理。
5. 了解:验证含硫火柴燃烧产生二氧化硫的实验方法。
6. 知道:佛莱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
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二、方法指引
1.我国在化学工艺方面的显著成就有哪些?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人类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像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青铜器、春秋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1900年,战国时期,掌握了炼钢工艺,大大提高了铁器的实用的性能,为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大量应用于军事和农业生产创造了技术条件。
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和制火药这两大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项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另外瓷器制造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
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2.简述研究化学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从使用火到水、木材、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人类能源的来源全部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其中的大多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仅仅注重资源开发是远远不够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合理开发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还要保护好环境。而化学不仅在资源开发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在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同样大有用武之地。
3.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和造福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当今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随堂检学】
1.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人类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像制作青铜器、冶铁、炼钢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化工工艺,它们最早出现的朝代依次是( )
A.商代,宋代,春秋 B.商代,春秋,战国
C.春秋,战国,商代 D.宋代,商代,战国
2.下列说法没有科学尤其是化学依据的是( )
A.点石成金 B.变废为宝 C.塑料回收 D.资源再生
3.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 )
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
C.研究物体运动规律 D.防治环境污染
4.化学肥料碳酸氢铵在加热时尤其容易分解(见课本第三页——“观察与思考”),为保存该化肥,通常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储存仓库要注意通风 B.仓库要尽量密封,保持低温
C.要经常翻动包装袋,防止结块 D.如果受潮要放在太阳下晒干
5.从课本图1-9实验中可知,和铁生锈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
A.空气和水 B.太阳光 C.盐酸 D.红墨水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 B.学习化学会使你生活得更健康、更文明
C.用化学方法可以合成“长生不老”药 D.使用无硫火柴可减少大气污染
7.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最主要原因是( )
A.价格便宜 B.烹饪的食物中留有人体必需的铁元素
C.保温性能好 D.生铁导热性能最好
8.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构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化
学与 相结合,促进了基因工程的发展,产生了 技术;科学家佛莱明发现了 ,进而进行合成和应用,挽救了许多垂危的病人;材料是 、 的物质基础。21世纪的“材料之星”是 材料。
【活用所学】
9.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长期或大量摄入铝元素会对人体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将造成损害,建议限制导致人体摄入铝元素的各种应用。如在生活中尽量少用铝锅,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些受限制的应用还可能包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列举三项当代社会面临的三大问题。
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我思我学】
想一想:在初二物理中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物质的熔点、密度、沸点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请举例加以说明。
查一查: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 例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事例加以说明。
初二生物中我们在研究呼吸作用时用到了澄清石灰水,你知道用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什么?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 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制法。
2. 知道:金刚石的有关组成和性质(硬度、可燃性、元素组成)。
3.了解: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制法等要素之间的决定关系。
4.学会:对蜡烛燃烧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分析。
5.学会:探究面粉等有机物是否含碳元素的实验方法(烧焦)
6.学会:判断常见变化的属性。
7.学会:对物质常见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描述。
8.知道:“烟”和“雾”的区别。
9.学会:能举例说明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二、方法指引
1.如何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镰刀、斧头、铁锤、铁锅等是形状和用途各不相同的物体,但是构成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铁这种物质;冰、雪、露、水蒸气是不同的物体,但是它们都是水的不同形态。构成物体的铁、水等即为物质。同一种物质可以构成不同的物体,一个物体也可以由几种物质构成,可见“物质”与“物体”不是同一概念。物质是宏观概念,而物体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世界上所有的物体,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以及人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所以说世界是物质的。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出现发光、吸热或发热(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通过这种方法获取能量)、变色、气体的放出或吸收、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是,发生上述某些现象的变化,并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白炽灯泡中的钨丝通电发光、发热就是物理变化;同样,没有明显伴随上述现象的变化,不一定不是化学变化。判断某一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归根结底在于是否生成了其它物质;而发生物理变化时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外形状态等发生了改变。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例如,在发生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一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发生了石蜡的熔化、气化等物理变化。但是,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将石蜡放在试管中慢慢加热,石蜡熔化,然后再冷却,石蜡又凝固,在这个变化的全过程中,就只有物理变化而没有化学变化。
4.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是什么?
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例如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等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即能表现出来。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传热性等。
【随堂检学】
1.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
A.有颜色变化
B.生成其它物质 D.有气、液、固三态变化 C.有发光发热现象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汽油易燃烧 B.钢铁生锈 C.木材燃烧 D.水结成冰
3.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磨杵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沪教版初中化学导学案】
4.有关物质性质的下列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1
B.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绿色粉末会变成黑色
D.液氧降温加压能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态氧
5.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镁带能在氧气中燃烧,也能在空气中燃烧
B.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C.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
D.面粉在燃烧匙中点燃时也会燃烧
6.蜡烛燃烧之所以是化学变化,是由于蜡烛在燃烧时( )
A.先熔化
B.再发出黄光 D.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C.放出大量的热
7.葡萄糖和面粉在燃烧匙中烧焦后都得到一种黑色的残渣——碳,由此说明( )
A.两者的组成有相似之处 B.两者的物理性质完全相同
C.两者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D.两者的用途相同
8.下列是对物质的一些性质和变化的描述:
①铜在空气中加热能跟氧气反应;②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的固体;③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的固体;④铁矿石被粉碎;⑤胆矾是蓝色的固体。其中,描述物理性质的是 ,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用序号填写)。
【活用所学】
9.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0.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来防蛀的卫生球消失 B.生米煮成熟饭
D.自行车胎炸裂 C.敞口久置的白酒没有酒味
11.下列社会问题,与化学有关的是( )
①泡沫快餐盒与白色污染 ②无氟冰箱与臭氧空洞 ③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危害 ④汽车新能源⒜燃料电池的开发
A.①② B.①②④ C.① D.①②③④
12.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食盐由什么成分组成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思我学】
议一议:研究化学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
化学在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哪些较突出的贡献?
想一想:为什么说材料是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举例说明。
查一查:仔细观察课本第8-9页上的8张图,结合相关资料,谈谈他们的主要用途。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 知道:中国古代化学工艺著名成就:青铜器、钢铁冶炼、火药、
瓷器。
2. 知道:碳酸氢铵具有受热易分解的性质。
3. 知道:钢铁年产量的1/10因锈蚀而损失掉。
4. 理解:探究铁生锈消耗氧气实验的原理。
5. 了解:验证含硫火柴燃烧产生二氧化硫的实验方法。
6. 知道:佛莱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
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二、方法指引
1.我国在化学工艺方面的显著成就有哪些?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人类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像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青铜器
春秋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1900年,战国时期,掌握了炼钢工艺,大大提高了铁器的实用的性能,为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大量应用于军事和农业生产创造了技术条件。
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和制火药这两大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
两项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另外瓷器制造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
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
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
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2.简述研究化学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从使用火到水、木材、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人类能源的来源全部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其中的大多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
仅仅注重资源开发是远远不够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合理开发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还要保护好环境。
而化学不仅在资源开发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在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同样大有用武之地。
3.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和造福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
当今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随堂检学】
1.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人类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像制作青铜器、冶铁、炼钢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化工工艺,它们最早出现的朝代依次是( )
A.商代,宋代,春秋 B.商代,春秋,战国
C.春秋,战国,商代 D.宋代,商代,战国
2.下列说法没有科学尤其是化学依据的是( )
A.点石成金 B.变废为宝 C.塑料回收 D.资源再生
3.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 )
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
C.研究物体运动规律 D.防治环境污染
4.化学肥料碳酸氢铵在加热时尤其容易分解(见课本第三页——“观察与思考”),为保存该化肥,通常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储存仓库要注意通风 B.仓库要尽量密封,保持低温
C.要经常翻动包装袋,防止结块 D.如果受潮要放在太阳下晒干
5.从课本图1-9实验中可知,和铁生锈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
A.空气和水 B.太阳光 C.盐酸 D.红墨水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
B.学习化学会使你生活得更健康、更文明
C.用化学方法可以合成“长生不老”药
D.使用无硫火柴可减少大气污染
7.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最主要原因是( )
A.价格便宜 B.烹饪的食物中留有人体必需的铁元素
C.保温性能好 D.生铁导热性能最好
【活用所学】
8.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长期或大量摄入铝元素会对人体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将造成损害,建议限制导致人体摄入铝元素的各种应用。如在生活中尽量少用铝锅,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些受限制的应用还可能包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列举三项当代社会面临的三大问题。
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我思我学】
想一想:在初二物理中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物质的熔点、密度、沸点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请举例加以说明。
初二生物中我们在研究呼吸作用时用到了澄清石灰水,你知道用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什么?
查一查: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 例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事例加以说明。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 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
制法。
2.学会:对蜡烛燃烧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分析。
3.学会:判断常见变化的属性。
4.学会:对物质常见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描述。
5.知道:“烟”和“雾”的区别。
6.学会:能举例说明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7. 知道:金刚石的有关组成和性质(硬度、可燃性、元素组成)。
8.了解: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制法等要素之间的决定关系。
9.学会:探究面粉等有机物是否含碳元素的实验方法(烧焦)
二、方法指引
1.如何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
镰刀、斧头、铁锤、铁锅等是形状和用途各不相同的物体,但是构成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铁这种物质;
冰、雪、露、水蒸气是不同的物体,但是它们都是水的不同形态。 构成物体的铁、水等即为物质。
同一种物质可以构成不同的物体,一个物体也可以由几种物质构成,可见“物质”与“物体”不是同一概念。物质是宏观概念,而物
体是一个具体的事物。
世界上所有的物体,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以及人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所以说世界是物质的。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出现发光、吸热或发热(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通过这种方法获取能量)、变色、气体的放出或吸收、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是,发生上述某些现象的变化,并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例如,白炽灯泡中的钨丝通电发光、发热就是物理变化;
同样,没有明显伴随上述现象的变化,不一定不是化学变化。 判断某一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归根结底在于是否生成了其它物质;而发生物理变化时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外形状态等发生了改变。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例如,在发生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一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发生了石蜡的熔化、气化等物理变化。
但是,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例如,将石蜡放在试管中慢慢加热,石蜡熔化,然后再冷却,石蜡又凝固,在这个变化的全过程中,就只有物理变化而没有化学变化。
4.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是什么?
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例如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等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即能表现出来。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传热性等。
【随堂检学】
1.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
A.有颜色变化 B.生成其它物质
C.有发光发热现象 D.有气、液、固三态变化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汽油易燃烧 B.钢铁生锈 C.木材燃烧 D.水结成冰
3.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磨杵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4.有关物质性质的下列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1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与比较,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 学习重、难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预习导航:
1、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古代我国( )的制造,( )的冶炼与应用,( )的发明,( )的烧制都是举世文明的。
2、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 )和(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 );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
3、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 )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 )的发展。
四、学习过程:
(一)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沪教版初中化学导学案】
学习任务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 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2、 讨论结束有小组共同展示讨论结果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在此过程中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实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什
么?你认为应该如何保存它?
4、 有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5、 学生一个人为单位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然
后再组内进行交流
学习任务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讨论识记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2、 由指定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2、 老师演示铁丝生锈的实验。
4、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
请你提出解决思路。
学习任务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知识。
2、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
(二) 系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五、效果评价:
一 、选择题(下列各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将它的代号填入括号中)
1、以下物品的发明与开发,属于化学对人体健康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
( )
A.不锈钢 B.青霉素 C.农药和化肥 D.电话和电视机
2、以下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的是 ( )
A.指南针 的发明 B.青铜器的制造
C.钢铁的冶炼 D.黑火药的发明
二、填空题
3、近代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
的 ;为农业生产提供
了 ;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
了 。
4、材料是 、 的物质基础。21世纪的“材料之星”是 材料。
5、 结构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化学与 相结合,促进了基因工程的发展,产生了 技术。
6、当代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节能与 的开发、人类与 的和谐共处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化学
科学的发展。
六、布置作业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
(2)记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记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
(3)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并能根据变化的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变化的类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认识一些简单的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学会实验的现象观察、记录和思考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 学习重点:
1.知道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在化学中研究物质的重要作用。
三、学习难点: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区分,判断
四、预习导航:
1、化学研究物质的( )与( ),( )与( ),( ) 与 ( ) 。
2、物质( ),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 )、( )、( )、 ( ) 、( )、 ( ) 、 等,这类性质叫做物理性质。物质( )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3、石蜡受热,从( )态转变成( )态,冷却后又从( )态转变成( )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 )变化。点燃石蜡,石蜡能( ),并且( ),能生成新的物质是( )和( ),所以这个变化是( )变化。
4、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
A.密度 B.状态 C.气味 D.可燃性
5、“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的气体”,这句话是( )
A. 物理变化 B. 化学变化 C. 物理性质 D. 化学性质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把一根粉笔掰成两半,让学生观察粉笔的变化,把一张纸撕碎,让学生观察纸的变化,然后学生进行抢答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 蜡烛燃烧试验
观察蜡烛燃烧提出问题,包括是什么、叫什么、怎么样等等,教师引导、归纳整理:完成表1-2
2、 由小组内合作讨论得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并且能进行判断完成P11交流与
讨论
3、 教师点出根据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对所举变化进行分类,小组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
论,教师指定一组进行展示,列举生活中的变化,其他小组进行质疑,补充
4、 小组看书讨论得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并且能够进行判断
5、观察12页彩图煤油的燃烧,空中生烟,碘化钾和硝酸银反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学习任务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捕捉到“它”吗?
3、每组由一人为代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
二:探究空气成分
1、你对空气及其成分有哪些了解?
2、怎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看演示实验,并组间交流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和实验注意事项。
3、你能自己设计类似实验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简单实验。
4、各小组交流展示并互相评价实验的可行性。
三:认识纯净物、混合物
1、你知道什么样的物质是纯净物什么样的物质是混合物吗?
2、怎样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3、小组间相互出题,判断纯净物、混合物。
四:[活动探究]:葡萄糖、砂糖、面粉的加热
1、分组观察葡萄糖、砂糖、面粉燃烧实验,讨论三种物质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动手实验探究
2、 小组讨论水能不能变成油,铁矿石能不能炼在黄金
3、 仔细观察第16页彩图,查阅资料水晶、石墨性质有什么不同的,不同的原因,教师
打比方介绍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结构,性质不同
学习任务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学生首先进行自学,然后组内进行交流,完成P16交流与讨论
(三)系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出你的所得与困惑,
六、效果评价
一、选择题
1.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灰岩溶洞的形成 B. 海水蒸发
C. 山体雪崩 D. 玻璃粉碎
2.下列变化中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A. 石蜡熔化 B. 木棍折断 C. 汽油挥发 D. 煤的燃烧
3.判断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 A、发出蓝色火焰 B、放出热量C、蜡烛逐渐变短 D、产生黑烟
4. 下列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的是
A. 锈蚀 B. 爆炸 C. 熔化 D. 燃烧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xK b 1.Co m xK b 1.Co m
通过观察思考与比较,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 学习重、难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预习导航:
1、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古代我国( )的制造,( )的冶炼与
应用,( )的发明,( )的烧制都是举世文明的。
2、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 )和(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 );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
3、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 )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 )的发展。
四、学习过程:
(一)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 你所知道的
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2、 讨论结束有小组共同展示讨论结果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在此过程中【沪教版初中化学导学案】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实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什
么?你认为应该如何保存它?
4、 有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5、 学生一个人为单位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然
后再组内进行交流
学习任务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讨论识记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2、 由指定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2、 老师演示铁丝生锈的实验。
4、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
请你提出解决思路。
学习任务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知识。
2、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
(二) 系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五、效果评价:
一 、选择题(下列各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将它的代号填入括号中)
1、以下物品的发明与开发,属于化学对人体健康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
( )
A.不锈钢 B.青霉素 C.农药和化肥 D.电话和电视机
2、以下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的是 ( )
A.指南针 的发明 B.青铜器的制造
C.钢铁的冶炼 D.黑火药的发明
二、填空题
3、近代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
的 ;为农业生产提供
了 ;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
了 。
4、材料是 、 的物质基础。21世纪的“材料之星”是 材料。
5、 结构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化学与 相结合,促进了基因工程的发展,产生了 技术。
6、当代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节能与 的开发、人类与 的和谐共处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化学
科学的发展。
六、布置作业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什么是化学
1.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 的科学。 二、化学的作用
1. 2. 3. 4.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1
四.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
2.混合物与纯净物
五、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3
一 .选择题
1.以下物品的发明与开发,属于化学对人体健康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 ( ) A.不锈钢 B.青霉素 C.农药和化肥 D.电话和电视机 2.以下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的是 ( ) A.指南针 的发明 B.青铜器的制造 C.钢铁的冶炼 D.黑火药的发明 3.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灰岩溶洞的形成 B. 海水蒸发 C. 山体雪崩 D. 玻璃粉碎
4.下列变化中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 ) A. 石蜡熔化 B. 木棍折断 C. 汽油挥发 D. 煤的燃烧 5.判断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发出蓝色火焰 C.蜡烛逐渐变短 二.填空题
1.近代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 ;为农业生产
提供了 ;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
2.材料是 . 的物质基础。21世纪的“材料之星”是 材料。
B.放出热量 D.产生黑烟
( )
3. 结构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化学与
相结合,促进了基因工程的发展,产生了 技术。
4.当代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节能与 的开发.人类与 的和谐共处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4
1.2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一.常用化学仪器
5
上一篇: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考试试卷
下一篇:初中不规则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