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乡思诗词鉴赏要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在唐宋诗词中,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愫。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问答题所考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绝句,也是属于这一类。要回答好这类诗词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后两句转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含其中。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很有讲究,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句式。这种既非自问,也非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尤其是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地有声,不同凡响。又如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用“月”抒发乡思的名句。我们可以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来出这样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应做这样的考虑: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秋去春来的候鸟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我们先以杜牧的《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来做个典型分析: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我们可用陈均的《九江闻雁》(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出道题:“‘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其三要抓住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要诀》里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 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先以武元衡的《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为例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中的第三句写春风吹梦,第四句写梦逐春风,那和煦的春风仿佛正在为天涯漂泊者带来故乡春天的信息,圆了牵肠挂肚的乡思梦,飘飘荡荡,越大山,跨大河,回到了故乡。梦中的春风是那么的多情,又那么善解人意,似乎成了诗人回乡的引路者。这样,无形的梦境就变成了有形的现实,抽象的乡思就被形象化了,这里用的是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还有司空图的《华下》(故园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戎昱的《旅次寄湖南张郎中》(寒江近户慢流声,竹影当窗月乱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等,都是用记梦来抒发乡思之情的佳作,可以做个比较鉴赏,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下面再以解题分析来结束本段:“阅读顾况《听角思归》(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记梦来表达乡思之情做简要的分析。”解答前应先考虑诗中哪些地方是记梦,哪些地方是写梦醒之后的景象,再和诗题中“思归”情结联系起来分析,就不难做出这样的回答:“诗人描写梦中的故园已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切,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时分更觉断肠,继续入梦已不可能,起看残月,顾影徘徊,复听晓角,更是悲从中来。”
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杜甫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火连年不断之时,人民是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信息,因此,诗人认为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金”,
【原文】: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注释】 ⑴落日:太阳落山之地。 ⑵望极: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⑶碧山:这里指青山。 【翻译】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采取层层递进的写法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感和迫切感。 诗意:人们说:日落处就是天尽头,可是望到天涯也看不到我的家。本来绿山阻隔已令人十分遗憾,可这碧绿的山偏偏又被傍晚的云气笼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而且因青山阻隔又被暮云笼罩的情景下十分沉重的心情. 【阅读训练】 一、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上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2、这首绝句在构思上采用什么方法?并说说此法的妙处。 3.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 4.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上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二、
(1)诗中一、二句运用了衬托手法,下列诗句中与此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B.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 C.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D.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结合全诗,概括诗人“不见家”的原因。(2分) (3)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两个字前后呼应?在表达上有何作用?(5分) 【参考答案】: 一、
1、答案: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以及归乡无望的无奈和痛苦。诗人先极写空间距离之远,后写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 2、答案: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运用此法可以使所要表达的乡思之情变得最为强烈,达到超越极限的地步。 思乡怀人诗词鉴赏还有注意用写声音来表达思乡怀人,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3、答案:属于第一种.(2分) 从前两句可以作出正确判断。“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落日在天涯,人本就焦急无奈的心,又如绵绵不绝的丝线将诗人的心紧紧缠绕,越缩越紧,直至让人窒息。其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 4、答案: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以及归乡无望的无奈和痛苦。诗人先极写空间距离之远,后写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 二、 (1)A (3分) (2)路途远,阻隔多。(2分,每点1分) (3)“已”和“还”。(1分)更进一层写出乡路上障碍重重,(2分)突出诗人思归而不得的怨恨之深。(2分)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奉贤区古华小学 朱琴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教学重点:熟读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任务
1、开火车——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有兴趣有能力的可以简述一下自己喜欢的理由)
2、师:的确,唐诗宋词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言简意赅却
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出示诗题《乡思》《中秋月(之二)》并齐读)
说明:学习古诗,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习以为常了,因此“求新求变”地开始古诗的
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对之前自己识记的古诗来一番好好地复习。
这里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一般学生只需背诵,而学有余力的还可以说说理由。
二、学习古诗《乡思》
(一)初读古诗《乡思》,正确流利
1、欣赏古诗画面,感受浓情
师:悠扬的琴声,唯美的画面,这就是唐朝诗人李觏的诗作《乡思》寥寥几字背后表达的无
尽意蕴。
2、简介作者:李觏
1)读准字音:觏(gou)
2)补充文字资料:李觏,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北宋思想家、诗人,世称盱江先
生。
3、初读古诗
1)谁愿意读一读,注意听清每一个字音。(正音:暮mu)
2)指名再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3)自由朗读【乡思的意思】
说明:虽说是五年级,但对一些字的读音和书写依然应该加以重视,必须正音正形,毕竟“先
入为主”。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情景渲染再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落日:太阳下山的地方;
极:尽;
暮云遮:傍晚的云彩挡住。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
读完整首诗,联系诗的题目,你是否能说说古诗的大意呢?
说明:在大致理解古诗大意的过程中,其实也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一首古诗的大意,既有学生
的“自主性”,又有教师的“引导性”,两者皆有体现。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同桌互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集体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自由读并思考:作者李觏通过这首五言诗,想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感情?
2)指名交流。(板书:思乡之情)
3)体会诗人的心情后,再次吟诵(男女声配合)
(四)配乐、尝试背诵
1)同桌互背 2)指名背诵
三、学习古诗《中秋月(其二)》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老师吟诵古诗《风》,简介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对,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中秋月(其二)》的
作者李峤。李峤,字巨山,唐代诗人。人们把他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2、释题。这是一组诗,古人常常以一个名字写一组诗,于是用其一、其二等加以区别。
3、自由朗读。
说明:这首诗及作者都是学生较陌生的,所以适当的补充和解释是非常重要的。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圆魄:中秋节的月亮 皆:都
言:说 安:怎么,反问词。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教师适时补充。
4、小结:的确,正像李桥所说的那样,中秋之夜未必每一个地方都是皓月当空,只是当时交
通不发达,无从考证,诗人李峤在诗中所说的在今天看来的确是非常正确和科学的。
(学生浏览一组中秋之夜各地的天气情况的画面)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自由朗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师范读
(2)体会诗人的心情,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展现了诗人敢于质疑的精神,
再次自由朗读,体会感悟。
3、尝试背诵
1)挑战背诵 2)开火车背诵
说明: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在一般的唐诗中是比较少见的,可以说体现的是作者的
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因此诗意的理解很有必要。
四、大家都来赛
1、简述游戏规则:今天我们学的古诗的作者都姓李,那么接下去我们就来个李姓诗人诗作大
比拼,以小组为单位。
2、小组比赛。
说明:这样活泼的复习形式相信能激起学生们再次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五、总结
今天我们又撷取了浩瀚古诗海洋中的两颗明珠,相信又带给大家全新的感受,希望大家利
用课余的时间多读古诗,领略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带给你的震撼和自豪感。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
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乡思》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
的浓郁乡思。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
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
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
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
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
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突出
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中秋月(之二)》这首诗则是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
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
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
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
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体现的是诗人的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教科书上的学习和课外阅读,学生的古诗已经积累了
不少,对于古诗的朗读、理解、背诵已经有了一定的习惯和方法。而且这类古诗仅限于学生
能背诵,大致知晓古诗的意思,因此学习本身不具备太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编写说明中,编者明确指出:“古诗诵读的教学,重在朗读和背诵,只要大致了解
古诗的意思,不要作过多的讲解。”,基于这一精神,将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四、教学分析
如今,我们小学语文新教材中大量地加入落日“古诗诵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乡思的意思】
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已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激发学生常读古诗、
爱读古诗的好习惯,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但“古诗诵读”的教学与之
前的古诗教学已经大不相同,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文性,即不讲究字面讲读,而侧重于读、
诵、悟。因此,教学的思路和策略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1、兴趣激发很重要【乡思的意思】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
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要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于是,在课堂一开始就来一个“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既是学生古诗积累的一种运用,也是其自信心的一种锤炼,在交流中享受成就感。
2.读诵诗文是重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而且这也是如今“古诗诵读”的一大
教学重点和手段,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不厌其烦
地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而教师只作“雪中送炭”。 如在两首古诗的教
学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
哪些地方不明白。2)教师点拨。同时“读诵”始终贯穿其间,有初读、再读、范读、边思边
读等,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同时根据两首古诗的不同风格采
用不同的“催化剂”,帮助学生背诵。如《乡思》配以幽怨的乐曲,激发学生感同身受的思乡
<乡思>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觏。其诗词全文如下: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译文]
人家说日落的地方是天涯,我能看见日落的地方也就是能看到天涯,却看不见我的家。古诗乡思的意思_乡思阅读答案_作者李觏。我已怨恨层层群山把我和我的家分隔,可层层的群山还是被无尽的云朵所遮盖。
[鉴赏]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是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这首诗属于第一种写法。诗人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即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春兴>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武元衡。其古诗全文如下: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译文]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流莺。春兴阅读答案_春兴翻译赏析_作者武元衡。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鉴赏]
这首诗题作“春兴”。依题意,当是诗人由春日景物而引起的种种情思,故诗的开头两句,就从春天的景物写起。“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春兴阅读答案_春兴翻译赏析_作者武元衡。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难发现,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奇妙的想象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了。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这首诗所写的情事本极平常:看到暮春景色,触动了乡思,在一夜春风的吹拂下,做了一个还乡之梦。而诗人却在这平常的生活中提炼出一首美好的诗来,在这里,艺术的想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夕次盱眙县>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韦应物。古诗全文如下: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夕次盱眙县阅读答案_夕次盱眙县翻译赏析_作者韦应物。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前言]
<夕次盱眙县>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这是一首写羁旅风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乡思的诗。诗的前四句为第一段,是写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后四句为第二段,是写人雁归宿、夜幕降临,自夜到晓不能入眠而生乡思客愁。全诗富有生活气息,侃侃诉说,淡淡抒情,看是写景,[注释]
⑴次:停泊。夕次盱眙县阅读答案_夕次盱眙县翻译赏析_作者韦应物。盱眙(xūyí):今属江苏,地处淮水南岸。
⑵逗:停留。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
⑶舫:船。临:靠近。驿: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⑷浩浩:盛大的样子。
⑸冥冥:昏暗,昏昧。
⑹“人归”句:意为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
⑺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泽。
⑻秦关:指长安。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
⑼客:诗人自称。此句意为孤独之夜,怀念家乡。
[译文]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鉴赏]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
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自然引出下文停船所见景物的描写。“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
颔联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眼见人们回家尽享家的温馨以解一天的疲惫,鸟儿们也有温暖的巢得一晚的安眠,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未回,无限酸楚顿上心头,颇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味。此处精选意象,运用色彩明暗对比渲染了凄冷的意境,景中寓情(借景抒情),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乡思之情。夜幕降临,人雁归宿反衬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
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写出乡思客愁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