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论人生读后感300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300 第一篇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

大家早上好,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我读《培根人生论》后的一些感受。

不是说你每看了一本书,你就会比以前更高了一个层次,也不是说你看了很多的言情小说,你就对爱情有更深的了解,更不是说你看了数不清的名人传记,成功就近在咫尺。由于我的阅历有限,自然是没那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天后,看完了《培根人生论》,就将人生理解得与众不同,将人生看得透彻明白。但读了书后,我当然还是有些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一些见解。

真理如珍珠般璀璨

培根他这样说到:使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受欺骗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的困难,也不仅由于真理使人的幻想破灭,而且是由于假象更适合人性中喜欢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恶习。是的,当今社会中大多数人似乎已经没有那种再想追根究底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想法了,人们似乎更加愿意相信谎言和假象的东西。就算明明知道是被欺骗了,但是仍然愿意接受谎言带来的暂时性的利益。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不再思考,不再频繁地去质疑,不再对什么事都抱有怀疑,坚信专家所说的,相信政府所说的,相信国家所说的。“那些欺诈的行为,像蛇一样无法立足,只能下贱地靠肚皮爬行”,“没有比虚伪和背信弃义更为可耻的罪恶了!”培根把这样的描述给了骗子和虚伪的人。这个社会是需要真理的,因为真理是衡量我们堕落的判断与情感的尺度,更是衡量我们自身的尺度。就我而言,我这个专业而言,将来大多数都将成为培育祖国的花朵的人,所以我们要更加坚信真理,诚信守时,对小学生做好良好的榜样。

珍惜上帝赐予的逆境

从书中培根的话语之间,我看到他对逆境最深刻的思考。这些让我想到现在大多数的80后、90后,被人们称作为垮掉的一代,不切实的非主流。因为很多这一代的人,都是从温室里出来的花朵,是在父母手心里捧着、呵护着、宝贝着长大的。我们没有像上一辈那样,小时候温饱都成问题,我们是要什么就有什么,父母也是尽一切可能满足我们。我们也没有像他们那样有着坎坷人生,经历过大风大浪,我们则是从小到大都过着幸福的生活,享受着父母用血汗带来的快乐。所以我们没有他们那样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不知道拼搏努力,成功似乎也来得比他们容易。但我们应该知道这样太过安逸的生活,最终是会导致我们走向深渊。正如培根所说“所有的幸福中都包含着隐患和苦恼,而所有的逆境中也包含着安慰与希望”。我们这代人就是应该需要不断地尝试,面对更多的挑战,不能胆怯畏缩。要明白,当逆境来临的时候,那可是上天对我们的恩宠,我们是必须迎刃而上,发挥坚韧不拔的美德。“最美丽的刺绣需要用黯淡的背景把明丽的图案给映衬出来,而绝非是用黯淡的图案刺绣与明丽的背景上。”培根让我们从这样的句子中去认识人生,让我们在苦难的逆境中挖掘出美好的品质。我们要明白,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长,才能变得更加强大,就像大树要经过狂风暴雨才能扎根于大地中一样。这就是培根关于逆境给我带来的最大感悟。

仁慈善良在哪里

读这本书的期间,生活中发生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那就是小悦悦事件。司机的残忍,路人的冷漠,让我不寒而栗。究竟这个社会是怎么了,道德在哪里去了。当时我正在阅读培根的关于仁慈,他说:“仁慈善良,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是神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有这种品格,人类只不过是一个忙碌而有害、可怜而可憎的家伙,比一只寄生虫好不了多少。”这个社会的少数人们,已经是比培根口中的寄生虫还要可怕。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停下匆忙的脚步,冷静认真地思考我们的生活,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人。

友谊地久天长

这本书中的论友谊,是我感触最深的,也被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我一直都认为朋友是

人生中最重要的,没有朋友的人,就如培根所说“没有友谊的人将终身孤独„„寻找一个真正的朋友,如果找不到,这个世界就如同一片旷野,那种孤独是悲惨而可怜的。无论是谁如果天性爱好孤独,其性格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所以,我一直真心地对待我的朋友,重视我的朋友。在书中作者用很大的篇幅论述友谊,并且在字里行间里,我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地看重友谊,明白友谊的价值,并且真诚地对待朋友。在看了培根的论友谊后,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我原本以为至高无上的君王是从来不需要友谊,但我现在懂得,任何人都是离不开朋友的。朋友的良言忠告,使我们不会掉进万丈悬崖,虽然有时告诫我们的话尖锐得无法入耳。有时候,当我们分辨不清真伪,看不清楚事实,也许和朋友做一个小时的促膝交谈,就能比自己一整天的沉思默想更能使人想出头绪,理清思路。当我们把自己的快乐告诉朋友,那么欢乐就将会双倍增加,而如果我们把忧愁想朋友倾吐,那么我们的忧愁就会减半。友谊就是这样神奇,“所以人生中的友谊,就好像炼金术士所要寻找的那种点金石——它既能是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划真金”。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某种好处而去交友,并且指望从朋友那里只索取,不回报。我们要懂得真心实意地对待我们的挚友,为他们分担痛苦与忧愁。但请记住,一定不能为了某些利益而背信弃义,这是最可耻的行为,是永远得不到原谅的行为。培根是这样总结的友谊:一个人如果平生没有任何的朋友,那么他做不好任何事情,只有退出人生舞台。

强大的习惯

很多人都说态度决定一切,我却想说习惯决定成败。养成一个习惯很难,但要是想改掉一个习惯,那可是难上加难。习惯的力量有多强大,《培根论人生》中,培根引用了马基雅弗利曾经说过的一句很妙的话:不要相信性格的力量,也不要相信言词的大胆,除非它们有习惯作为支撑。无论做什么事,天性、诺言的力量都没有习惯的力量强大,到最后的时候,一定会是开始做些什么,后来依然是做什么的。所以不要忽视细小的习惯,它也许就是决定你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养成各种各样的好习惯,可以肯定的是,习惯如果从幼年就开始养成,是最为完美的。这里让我联想到我的专业,学小学教育的我,更应该重视这方面。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学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让他们在关键的时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他们以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培根在论述习惯的时候没有说多少,但是书中那些经典的话语,却始终让我坚信习惯决定着我们的一切。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籍好比食物,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的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一些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一些你虽然不喜欢的书但也得拿来读一读,而一些少数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培根在书中是这样为我们阐述学问知识的重要性。而要想丰富自己头脑里装的东西,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阅读,做到像培根所说的那样,以此来充实我们的人生。

这样的三言两语是不可能将我对整本书的体会表达出来,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在读这本书期间的一些领悟和片面的认识,其中掺杂了我个人主观的情感,但这却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培根论人生》读书笔记以及感想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300 第二篇

书名:《培根论人生》

作者:培根(王义国/译)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版次:2006年12月第一版

然而谎言之所以博得人们的欢心,并不仅仅是在于,人们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困

难和需要做出努力,也不仅仅是在于,真理一旦找到,也就对人们的思想施加了影响,而是

在于人们对谎言自身有一种天生的,尽管是堕落的爱。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 P 001

站在岸上看船只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城堡的窗口看下面的战斗以及以及其中的

冒险也是一件乐事,但无与伦比的乐事,则是站在真理的有利地位上。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03

人们害怕死亡,就像儿童害怕在黑暗中行走一样;而且儿童听到的故事越多,其天生的

恐惧也就越大,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亦复如是。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 P005

复仇心令人战胜死亡,爱令人蔑视死亡,荣誉感令人追求死亡,悲伤令人飞向死亡,恐

惧令人全神贯注于死亡。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 P006

那些给道德心带来压力并且说服别人给道德心带来压力的人,一般说来是为了他们自己

的目的而在这一点上感兴趣。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 P016

美德就像名贵的香料,在燃烧或者碾碎的时候才最为芬芳;顺境最能显示邪恶,但逆境

却最能显示美德。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20

一种保密的习惯既是明智的,又是有道德的。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23

最好的气质和性情,就是拥有一个坦率的名声,有保密的习惯,适合时机地使用掩饰,

并且在没有补救办法的情况下,拥有作伪的能力。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25

妻子是青年人的情人,中年人的伴侣,老年人的保姆。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29

因为嫉妒是一种游荡的激情,它在街上游荡,而不呆在家里:“爱打听别人隐私的人,

也必然是心怀恶意的人。”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31

关于嫉妒这种情感,我们将笼统地再补充几句,即在所有的别的感情之中,嫉妒是最纠

缠不休和从容不断的。因为别的感情,其起因只不过是偶尔有之;因而古人说得好,“嫉妒

没有假期”,因为它总是对某些人有影响。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36

在人性之中,有一种爱他人的秘而不宣的倾向和意愿,这种倾向和意愿如果没有用在某

个人或者几个人的身上,也就自然普及于众人,使得人们变得仁爱而慈悲,有时可以见到托

钵修会修士就是如此。夫妇之爱创造了人类,朋友之爱改善了人类,但淫荡的爱则腐蚀和贬

低了人类。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40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300】

死的时候举世皆知其为人,唯独自己不认识自己,那么他的死就是沉重的死。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41

如果对荣誉的追求导致一个人改正他的过错,那就足证他是一个值得尊重而又宽宏大量

的人,因为荣誉是美德所在,也应该是美德之所在;而且就像在自然界一样,事物在向它们

的位置移动的时候,是剧烈的,而在呆在它们的位置上的时候,则是平静的,美德亦然,在

怀有雄心壮志的时候,美德是狂暴的,而在掌权的时候美德则是安定而又平静的。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44

这一点非常值得认真考虑,即大胆总是盲目的:因为他看不见危险和不便之处。因而他

劣于判断,而擅长于执行;所以对勇夫的正确使用,就是决不要他们以为首的身份来指挥,

而应让他们当副手,处于别人的指导之下。因为在判断的时候,最好是能看出危险,而在执

行的时候,最好是看不见危险,除非那些是非常大的危险。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48

“天父使太阳照好人,同样也照坏人;降雨给行善的,也给作恶的”;但他却并不降财【培根论人生读后感300】

富之雨,也不是以同样地数量把荣誉和美德照射在人们的身上。一般的好处应该由所有的人

共享,但特殊的好处却应由被选中的人享有。而且应注意,不要在进行肖像绘制的时候,把

模型给打碎了。因为神性以爱我们自己为模型,而对我们的邻居的爱则只不过是肖像绘制而

已。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300】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50

在一场暴风雨以前,会刮起沉闷的风,海水会暗暗地波涛汹涌起来国家中也会有这种情

况:他(太阳)也经常警告,凶恶的反叛即将发生,变节行为和隐秘的战争正在酿成。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54

“伤心是有限度的,但恐惧是没有限度的。”除此之外,在处于高压的时候,那刺激人

的耐性的同样的事情,却也依然压倒了勇气;但在恐惧的时候,却并非如此。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59

我以为,所谓合适的领导人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高贵而又有名气,他受到不满的团

体的信任并引起不满的团体的注意,而且据认为他本人也是不满的:这是一种人,或者应把

他争取过来并使之与政府和解,这是一个见效快而又理想的方法;或者用同一团体的另外某

个人来与他作对,通过对抗而使声誉为两个人所分享。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63

人的脾气就是这样,虽然没有几个人敢于做出这样一个邪恶的举动,但许多人却渴望这

邪恶的举动并默许这邪恶的举动。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64

但无可否认,他是受到了诽谤;因为他的话是高贵而敬神的:“真正亵渎神灵的,并不

是否认世俗的神,而是把世俗的信念运用在神的身上。”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67

导致无神论的原因,一是宗教的分裂,如果那是分裂成多派的话,因为任何一个重大的

分裂都给双方增加热忱,但派别众多就要引起无神论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僧侣的丑闻,当

丑闻达到圣伯纳所说的程度时就产生无神论,圣伯纳说,“我们现在不能够说,教士向民众

一样,因为事实上民众并不像教士那么糟糕。”第三个原因,就是在神圣的事务中进行亵渎

神灵的嘲弄的风气,这种风气逐渐地损害了宗教的尊严。最后,学术昌盛的时代,尤其是在

同时享有和平与繁荣的时候,会造成无神论,因为动乱和苦难更使人们的精神服从于宗教。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68

否认神的人,也就催毁了人的高贵,因为无可否认,人在肉体上跟野兽相类似,如果他

在精神上不与上帝接近的话,他就是一个卑劣下贱的野兽了。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培根论人生读后感300】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69

迷信的原因是:令人高兴而又给感官以快感的礼节和仪式;过分的外表上和形式上的神圣;对只能使教会承受重压的传统的过度尊重;高级教士为了个人的野心和金钱利益而使用的策略;对良好用心的过度偏爱,而那些良好用心又打开了通往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新奇事物的大门;以人间的事理来猜测神圣的事物,而这又只能造成概念上的混乱;最后,那就是野蛮的时代,尤其是在野蛮的时代与不幸和灾难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72【培根论人生读后感300】

对于年轻人,旅行是教育的一个部分;对于老年人,旅行是经验的一个部分。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73

无疑,最能毁灭权威的,莫过于对权力的不平衡和不适时的互换,那就是有时压迫过甚,有时又过分放松。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77

有关君主的一切规律,实际上包含在这两句铭语里:“记住你是人”,以及“记住你是神,或者是神的代表”:头一句话约束他们的权力,后一句约束他们的意志。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83

人与人之间的最大的信任,就是对于提出劝告的信任。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83

在要求进言和使用劝告中的不便之处有三个。首先,需要把事情透露出来,这样一来事情也就难以保密。其次,君主的权威会受到削弱,好像他们不如平素那样重要一般。第三,还存在着进言不忠的危险,所提出的主意会更有利于进言者而不是纳言者。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85

但最好的补救方法就是,顾问既要了解他们的君主,君主也要了解他们的顾问:君主的最大的美德,就是了解他的手下的人。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87

一位顾问的真正的素质,是精通于了解主人的工作而不是主人的天性;只有这样他才会给他进言,而不是迎合他的脾气。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87

“最好的进言人是死人”,诚哉斯言:当顾问们阿谀谄媚的时候,书籍却会说得明明白白。因而熟读书籍是有益的,尤其是那些本人就是政治舞台上的演员的人所写的书。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88

运气有如市场;在市场里,往往如果你能带一会儿,价格就会下降。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89

狡猾的一个要点就是,在与人谈话的时候,要用你的眼睛仔细地注视你的谈话的对象,耶稣会会士的戒律就有这么一条,因为有许多聪明的人,他们心里所怀有的秘密从表情上就可察觉出来。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92

如果一个人怀疑某个别人会漂亮而又有效地提出一项议案,同时又想阻止该议案,那么他就可以假装赞同,并亲自把他提出,但提出的方式又令人反感,从而使他得不到通过。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93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300】

然而所罗门有言,“愚蒙人是话都信,通达人步步谨慎。”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96

无可否认,极端的自爱者的本质就是,即使只不过是为了烤熟他们的鸡蛋,他们也会把一栋房子点燃,然而这些人却又往往受到他们的主人的信任,因为他们所专研的,只不过是取悦于主人和自己获利;而不论是为了取悦于主人还是为了自己获利,他们都会抛弃他们的主人的事业的利益。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098

选择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而不合适的举动则不过是乱打空气而已。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102

有些人把凡是他们所不懂的东西,都看成是并不相干或者过于微妙,因而蔑视他,或者对它毫不在乎,这样一来他们的无知就似乎是识别力了。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104

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 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一版p105

读《培根论人生》有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300 第三篇

读《培根论人生》有感

这本书应该是我所读的《西方人文思想经典》系列中最快的一本,以前只是听说过培根这个人,而且也知道他是许多哲人的老师,当我真正拜读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培根之所以成为别人的老师,是他把人生活的太明白了,看的太透彻了。

当翻开本书真正去阅读的时候,我只想到了一个词语“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以前读书的时候,总是喜欢把一些自己认为经典的句段记下来,以备平时回味,但是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本书放在自己的书案之上,以便平时随时翻阅。因为这本书里能告诉我人应该如何活着,如何活的明白。有时人们总想把自己的生活活的简单一些,快乐一些。但是人们也会发现有时生活不是你想简单就简单的,但是我们又如何把复杂的生活处理成简单的生活呢?尤其是思绪繁乱之时,我们又如何去梳理自己的生活和思绪呢?如果我们把生活看的透彻了,处理事情也就简单了。

本以为自己的感想会犹如泉涌,但发现,自己读的不透。自己也许只是那只井底之蛙,刚刚扒到了井沿,但是想出来还是要看以后的努力。但是当从井底看到外面的世界之时,也才发现自己的活的是多么的无知,也才发现自己的看法是多么短浅。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300 第四篇

文/苏明飞

读了<培根论人生>以后,我感悟很深,其中培根的一段话引发了我无限的感慨。培根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实有意义,那么这一生就没有遗憾!”

人们一直都很想弄个明白,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通常人们的理解是,人生不过就是从生到死的一场场闹剧。生就给人们带来了喜悦,死就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悲痛。培根论人生读后感。而在这过程中,更充满了欢乐、忧愁、成功和失败。关于这一话题,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人生就像是一条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人生是一本未写完的书,无论我们怎样翻着它,但是仍要等到生命尽头才知它的结局。人生更是一个谜,但答案却要等到生命的终结才能揭晓。在此之前,曾经一个预言家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因为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可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最好的证明世界末日被人说到地时间、时刻,让人怎么做、如何度过,很多知识分子也随声附和,但最终第二天太依旧从东方升起。

人生是充满希望的阳光。这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的,因为有了新生命的诞生,世界才会有新的能量。就如人体中注入了新的血液,会显得健康,生气勃勃。那死又是怎样的呢?也许每个人小时候都不会联想到死亡,因为它遥遥无期,当慢慢长大,看到周围的生离死别时,就不知不觉会害怕起来。就如书中所说:“荣誉之心渴望着它,悲懒之心追求着它,就连恐惧之心也预备等着它。”死亡是自然现象,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过,对死亡的恐惧可能反而把自己推向死亡。

毛泽东曾说过:“你们就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啊!我们是冉冉升起的希望,正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时候。但是人生道路却荆棘密布,这些都是通向成功的绊脚石。在跌倒的时候,就应该爬起来,振作精神,积累经验,勇往直前。

其实,人生与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虽然会有遗憾,但不要灰心害怕,因为雨后总会有彩虹!

人生因荣誉、家庭而让人向往,又因嫉妒、狡猾而让人厌倦,可生活因它们而多姿多彩。

一切有形的物体最终会破碎,一切有生灵的生物总将死亡。其实死亡并不可怕,是人们听信了鬼怪之类的谣言,所以才觉得死亡恐怖。正如,培根所说,“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亡——将其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但毕竟有些人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的心态,是无法改变的。

我敬佩那些不惧怕自然死亡的人,却对自杀者却看不起。也许自杀者可以找出无数个活着”不好“的理由,但他们却自认为”死“是他们最佳的选择。那自杀者自己死了,自我解脱了,但他们却很少想过自己的行为将留给亲人是何种感受。退一歩想,就算自杀者独自无法面对家庭、工作、生活和事业的挫折、坎坷、失败、污辱、委屈等认为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只要找到合适的人于之交流,让人理解你的难处,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总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二)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而<培根论人生>正是这样的一本书。书中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测总是会毁掉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其中<论真理><论死亡><论善良>是我最喜欢的。

‘什么是真理’当年彼拉多提这个问题时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因为他认为世人多数心随境变。

真理分神学、哲学、实践等。每个人对真理的认识是不同的,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相信真理的存在,因为他们会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带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受到束缚,这就是有时候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会追求真理的原因。比如说‘有一天,人们如果把虚荣心,虚妄的自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测都清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许多渺小、空虚、丑陋,以至于连自己都感到厌恶。

对于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者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曾经一个预言家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因为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可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

就像是儿童畏惧黑暗一样,由于人们听信了太多鬼怪的传说,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也增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的看待死亡——将其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于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能够藐视死亡,荣誉感可以使人现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而懦弱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先死了。

死亡无法征服那种伟大的灵魂。这种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始终如一,不失其本色。

而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将为人类所敬仰。

我个人认为善良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这也是古希腊人所谓的”仁“,或者”人道精神“,但意义还要更深一些。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质中最伟大的一种。

人性中既有天然向善的倾向,也有生来向恶的倾向。那种虚荣、急躁、固执的性格还不是最坏的。最恶的乃是嫉妒他人以至对其加以祸害。有一种人转靠落井下石,给别人制造灾祸来谋生。善的天性有很多特征。我们可以由此去认识一个善良的人。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三)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于我来说,人生不过就是从生到死的一出出舞台剧,我们尽心尽力的扮好每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直到幕布拉下,我们的人生也便渐渐落幕。生无疑是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希望,而死,却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悲伤和痛苦。或许死并不是那么哀伤,或许我们在这里拉下幕布的同时,那里又展开了新的演出。在这过程中,充满了欢乐、忧愁、悲哀、成功和失败。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永远也交不出一个完美的答案来。

人生就像是一条蜿蜒泥泞的小路,困难无时不刻的在发生,却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人生就像是一本未完待续的书,我们期待着接下来的剧情,但是却要等到生命尽头才知它的结局。人生更像是一个谜,直至生命终结,才可揭开寻思已久的答案。在此之前,无论是何人,都无法遇见到。于是,痛苦的过着人生还不如快乐地过,活着就要活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但人生不过只是一个简单的对生活的概括,它是由一个个剧情组合而成。亲情、爱情、友情这三种感情占据了其中重要的位置;书中的”论友谊“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朋友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世上最令人愉快的必定是友谊。对于一个情绪低落的人来说,朋友的一句鼓励,一句肯定,比所有的良药都来得有用。一句话说的好:”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是的,朋友使我们的周围丰富起来,如果没了友谊,那我们的生活一定是平淡无奇的,有如沙漠一般。

友情是积累的,相对于亲情的温暖,爱情的甜蜜,朋友之间的温馨或许更容易让我们感受到愉快。培根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的忧愁。”这句话体现了友谊的真正价值,把你的快乐分享给朋友,你会更快乐;把你的忧愁倾诉给朋友,你或许会豁然开朗。千金难买真友谊,你曾经认为一个人是你的朋友,那么这个人就永远都是。真正的朋友,是永远存在的!

<论人生>,论得是对人生的认识;论得是建立人生所需要的根基。它让我们感悟到:人生并不只是从生到死,人生中有思想、有精神、有伙伴、有感情。它足以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种精神粮食。

培根随笔读后感300字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300 第五篇

<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佳作,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有内在美和外在美。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培根随笔读后感300字

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美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是内在美重要,抑或是外在美?

我本人十分赞同培根先生的观点---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本人认为,外在美要建立在内在美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单单只有外在美的躯体,永远都散发不了高贵的气息。

在街上往往会见到一些外貌非凡的人,衣着也十分高贵,但口中总是说出一些与他们外在身份不相符合的话语。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培根随笔读后感300字

一个外貌美的人可以瞬间迷倒他身边的人,但真正令人欣赏和尊重而耐看的人,是拥有能力,内涵和气质的!

所以与其花时间装扮自己的外貌,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培根随笔读后感300字(二)

<论求知>是一篇启迪人们增长学问,探求真理的文章。我们现在读的课内书本,最终的目的是运用。需要实践,使一门技艺。就如培根先生说的"

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人的出生并不是什么都懂,因为知识不能靠遗传得到的。需要不断地去学习,我们的精神和思想上虽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可以靠获取知识来改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知识是人一生的财富,要靠自己去求知,学到的东西都是属于自己的,要通過實踐,把閲讀的知識發揮到現實當中去。因爲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活到老學到老,知識就是力量……這些名言一直教育著我們要博學,來充實自己的人生,發揮個人價值,乃至對社會作貢獻。這一切一切都需要以知識來作扎實的根基。


培根随笔读后感300字(三)

文/李英超

今天读了读<培根随笔>写的我看也看不懂,哎!真惭愧啊。不过我试着读了几篇。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培根随笔读后感300字(四)

培根随笔,老师布置这个作业的时候我听这个名就觉得不是很好看的吧。

但,当我看完之后,我才发现,这是一本讲出好多道理的书。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如同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比如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假如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假如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凡是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结局大都是不幸的。"当一些人取得成绩时,也许会说这和幸运无关,完全是靠自己的真本事的,却没想到,今后的路却是异常坎坷,无一顺利。这就说明,幸运固然是存在的,但关键还是靠自己。一个人要想成功,不可能光靠运气,不能做守株待兔里的那个人,竟然是靠运气来吃

合上这本并不算厚的书,我得到的,确实无法计量的知识与道理,它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每当和这位老者交谈的时候,我总会得到一些启示,它永远鞭策着我前进。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300 第六篇

不久前,经朋友推荐拜读了着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培根人生论>,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培根人生论>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在<培根人生论>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读书>、<论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论时机>。培根人生论读后感。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不仅要尽可能的获取各种各样的广搏的知识,还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培根人生论读后感。我们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有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有些人非常刻苦,很爱学习,但是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创新能力不足。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许多学生念书时成绩很好,但后来,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能否发现机遇。

机遇难得,我们可以创造机遇吗?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可以,但一定要要善于与人相处和交流。交流对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两个人交流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个人同时有两个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博采众家之长,那么你就具备了得到机遇的一个非常好的素质。还要注意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创造机遇非常重要。一旦工作出现问题,要很快调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

这本书上所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对每一个人,尤其是对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人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愿每一个心中有梦想的青年,懂得抓住机遇,学会创造机遇,早日实现心中的梦!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二)

不久前,经朋友推荐拜读了着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培根人生论>,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培根人生论>兼有散文、论文和随笔的意义。它不仅文笔优美而且论述精辟。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人生问题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这确是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论>优美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两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正谓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培根人生论>这本书中也有些篇章存在着争议。如<论韬晦>、<论野心>等篇章中叙述的做人之道,实际上是典型的市侩哲学。<论帝王>、<论贵族>等篇幅中则旨在向君王介绍统治经验和权术。但毕竟小瑕难掩大瑜,<培根人生论>以一种优美与庄严的韵律,以超人智慧的论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广为读者所喜爱。因而,我认为<培根人生论>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培根人生论>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读书>、<论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论时机>。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不仅要尽可能的获取各种各样的广搏的知识,还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有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却无智慧使之革新,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论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很爱学习,但是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创新能力不足。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所说的“人生能有几回搏!”就是很好的诠释。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许多学生念书时成绩很好,但后来,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能否发现机遇。

机遇难得,然而不可以创造机遇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抓住机遇不是被动的,真正聪明的人会创造机遇。其次,()创造机遇要找那种适合自己,到机遇多的岗位和地方去。据介绍,美国人很喜欢换工作岗位,一生中大概要换四次。中国人恰好相反,惯性大,干一件事就想一辈子呆在这儿。换工作岗位有什么好处呢?你不是一锤定终身,你可以多次换,找准最适合自己的、机会最大的地方和位置。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机遇,或者让那些属于自己机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人要诚实守信。有好多年轻人,为了短期利益和行为做假,考试作弊、说假话,就是不诚信,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害了自己。中国某个地方曾经一度是商业非常发达的地区,而现有却不然。原因很简单,也是缺乏诚信。第四,要善于与人相处和交流。交流对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两个人交流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个人同时有两个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博采众家之长,那么你就具备了得到机遇的一个非常好的素质。最后,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创造机遇非常重要。一旦工作出现问题,要很快调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以上是我对<培根人生论>部分章节的一点肤浅认识,由于水平所限难免存在偏颇。深望各方予以改正。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三)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确实是一本好书!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论求知”与“论友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求知”,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贬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培根随笔集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300 第七篇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着。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培根随笔集读后感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集读后感(二)

雪莱说:“培根的文字是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叙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刚看见这句话时,我感到很诧异,因为培根是英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在我的想法里,对哲学家的认真并不是很多,更不要说是像培根这样的大哲学家,他的随笔我究竟能看懂多少呢?

打开书后,我发现自己都明白,明白书中的内容,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原来有这么多角度呀,并不单单只是自己所认为的两个角度。像论嫉妒,在我所理解的范围内,只认为嫉妒之心不可有,因为它会摧毁一切,但从没有想到过,嫉妒也是一种动力,它会使我们主动去学习自己有缺陷的地方,变得使自己更强大,用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旅行,单单说这个字眼,我的脑海只有玩耍和休息,现在旅游更多的只是累,而不是享受,但我们应该享受游玩的过程,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明白这个地区的优势及劣势,这样做才是最有意义的旅行,似乎自己在这儿生活了几年了,但事实上,我们却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活书总比死书学的快吧!

<培根随笔>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句及比喻句,使内容更加生动,更加耐人寻味。其中还包含着众多的名言,()这些名言都能穿透事件的表层,直指人的灵魂深处,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性格上的熏陶和人生道路上的指导。我认为看完这本书后,给我的启发很大,对于哲学,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思考问题应该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

我相信你们看后,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


培根随笔集读后感(三)

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真理会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我也不懂这究竟是什么?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追求虚伪吗?也许是因为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的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显得华丽。

赏析与分析:真理是什么?很简单,因为真理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所接受的,在碰见一件新事物时,人们总是会怀疑,不清楚真正的现实。追求真理并不单单是用嘴说,要认识真理而敢于面对,信赖真理而对之皈依,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界。

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可以蔑视死亡,荣誉感可以使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将为人类所敬仰!

赏析与分析:每个人面对死亡,都会恐惧,也都会思考,死亡是什么?人类内心所想的,都是人在临死前痛苦的呻吟和痉挛,那惨白的皮肤和大的双眼,无不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赖。然而死亡也代表重生,生命的新开始会更精彩,所以不用害怕死亡,如泰戈尔的诗集中那句话“使生如夏生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样就足够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688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