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四书五经名句篇一
《四书五经经典名句》
四书五经名句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论语》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君子务本。(学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孟子》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尽心上)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尚书》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尚书.周官》
《礼记》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信,又从而庸(归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民,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有其声;不善待问者反之,此皆进学之道。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左传》
多行不义必自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春秋战国名句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民不畏死,奈何之死俱之? (《老子·七十四章》)
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论语》)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9.知之者不如好之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10.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12.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 (《论语·宪问》)
1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14.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颜渊》)
1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7.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胠箧》)
1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19.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公孙丑下》)
20.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2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2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3.天行不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24.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2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26.以骨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韩非子》)
27.以子之予,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28.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说难》)
29.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吕氏春秋·尽数》)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足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礼记·学记》)
31.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32.君子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
3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大学》)
34.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35.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睢》)
36.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伐木》)
37.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诗经·郑风·风雨》)
3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39.人之多,亦可畏也。 (《诗经·郑风·将仲子》)
4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邶风·相鼠》)
4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经·魏风·伐檀》)
4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4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4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东毂》)
46.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诗经·小雅·巧言》)
四书五经名句篇二
《四书五经的经典名句(精编)》
四书五经的经典名句(精编)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议了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又提议了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款。八个条款是实现三条纲目的途径。十章分别解说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谦。(第三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第三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无诸已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第十四章)
善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第十六章)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第十七章)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原来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诲表面的重要论著。
中庸便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个性。从人性来讲,便是人性的来源根基,人的基础智慧个性。实质上用当代笔墨表述便是"临界点",这便是难以控制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个性,从临界点向上便是道;向下便是非道。向上便是善;向下便是恶。 名言名句:
定命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第六章)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第六章)
博学之,讯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高足及其再传高足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实了孔子及其高足言行,召集显露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维、德行见解及教诲原则等。风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便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高足,有孔子的再传高足,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高足为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年龄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阴历仲春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本日孔林地址地)。
名言名句: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贫而无谄,高贵无骄。(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君子务本。(学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串通),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不患无位,患因而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怙恃之年,不行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不迁怒,不二过。《雍也》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僻巷,人不胜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温柔敦厚,然后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开阔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尔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子罕》
少年老成,焉知来者之不今朝也?(子罕)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行人之恶。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行言而与之言,走嘴。知者不失人,亦不走嘴。(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道差别,不相为谋。(卫灵公)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爱,友便佞,损矣。(季氏)
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盛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进出可也。(子张)
君子不伤脾胃,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
四书五经名句篇三
《四书五经的经典名句》
四书五经的经典名句
四书五经
四书名句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论语》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五经名句
《诗经》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尚书》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礼记》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春秋》
多行不义必自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老子》名句
治大国,若烹小鲜。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庄子》名句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傍日月,挟宇宙,游乎尘垢之外。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年龄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阴历仲春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本日孔林地址地)。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境陵夷,从鲁国搬家邹国。孟子三岁失怙,孟母艰巨地将他扶养成人,孟母管制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佳话,是后代母教之模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宏大的思维家,教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高足协同编写而成,记实了孟子的语言、政治主张和政治动作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普通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弟子),承继并发扬了孔子的思维,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携带徒弟游说列国。但不被其时列国所接纳,退隐与高足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用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议"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此后直到清末,"四书"一贯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流通,气概气派充裕并善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题目上提议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四书五经名句篇四
《四书五经名句欣赏》
四书五经名句欣赏(一)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五经”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圣经”,光照千秋的文化瑰宝。数千年来,它启迪了炎黄子孙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阐释,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经验。其中的格言警句、妙语佳言、成语典故至今仍大量地体现在各类文化书籍和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中。下面按照原句、译文的形式进行举例,以便朋友们欣赏和学习。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4、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5、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中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论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3、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
行仁的根本吧!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亲密团结而不想到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亲密团结。
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
1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不可用以雕刻,腐土一样的墙壁是不可以被粉刷的。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不感到耻辱。
13、三思而后行。
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1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0、过犹不及。
译文:事情做得过了头和做得不够都是一样不好的。
2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22、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只要自己能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忧愁和惧怕的了。
2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居上位的人本身行为正派,不用命令,人民就会自觉遵照去做;本身行为不正派,就是强制性命令,人民也不肯听众。
2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于小利则难成大事。
2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26、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花言巧语就会败坏道德。小事上不知忍耐,就会使大事受到破坏。
27、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不知道天命,不不能做君子;不懂得礼节,就没有办法立足于社会;不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论,就没办法了解人。
2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有改动)
译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信的人交朋友,同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
2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
3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译文:工匠想把活计做好,必须先把工具备好。
四书五经名句篇五
《四书五经名句欣赏》
四书五经名句欣赏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四书五经”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圣经”,光照千秋的文化瑰宝。数千年来,它启迪了炎黄子孙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阐释,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经验。其中的格言警句、妙语佳言、成语典故至今仍大量地体现在各类文化书籍和日常生活、
社交活动中。下面按照原句、译文的形式进行举例,以便朋友们欣赏和学习。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4、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5、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中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论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3、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
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亲密团结而不想到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亲密团结。
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
1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不可用以雕刻,腐土一样的墙壁是不可以被粉刷的。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不感到耻辱。
13、三思而后行。
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1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孟子》名句欣赏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译文:他们产生在这个人群中,但远远超出了他们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们那一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4、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译文:天降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罪孽是无法逃脱的。
5、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译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
6、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译文: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对,接受人家对的,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做好事。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译文:在上位的有什么爱好,在下面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加利害。
1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1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译文: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挚爱但还要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要有诚信之德。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我的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节操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13、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译文:我爱人家,人家却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仁爱还不够吗?我管理人家,人家却不受我的管理,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还不够吗?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敬意还不够吗?
14、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家必先有自己被攻打的原因,别人才攻打它。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弃鱼去取得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弃生命去取得大义。
1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借此来使他的内心
震动,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诗经》名句欣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对象。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译文:紧紧拉着你的手,愿意白头偕老。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译文:一天不见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秋长啊!
4、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译文:我已决心离开你,去那理想新乐土。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河畔芦苇白茫茫,夜来清露凝成霜。我所思念的那个人,正在河水的那一方。
6、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心中这样爱着他,为什么不大胆向他/她诉说?爱情的种子深埋心中,何时能忘,不受折磨?
《尚书》名句
1、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译文: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2、侮慢自贤,反道败德。
译文:轻慢众人,妄自尊大;违反正道,败坏德义。
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译文: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
4、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译文: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锐利;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
5、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译文: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
6、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译文: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7、为山九刃,功亏一篑。
译文: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礼记》名句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译文: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高洁的志向不可满足,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2、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记而且能礼让,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
4、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译文:能知道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人。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6、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译文:善于唱歌的人,能让人沉浸在他的歌声中;善于教学的人,能让人继承他的志向。
7、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译文: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易经》名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
2、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译文: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译文: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译文:道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5、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译文: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6、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译文: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7、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译文: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左传》名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 译文:多作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灭亡。
2、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译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译文: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
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译文: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露出来受寒。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6、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译文:举荐人才,不要把有道德的人遗漏;赏赐爵禄,不要忘记有功劳的人。
7、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译文:树梢大于树干,树就要折断;尾巴大了就一定不能摇摆灵活。
9、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译文:树立德行,最可贵的是使它不断增长;而除掉毛病,最好是除得干净彻底。
四书五经名句篇六
《四书五经名言名句》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议了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又提议了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款。八个条款是实现三条纲目的途径。十章分别解说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
3、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7、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8、君子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无诸已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10、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11、善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12、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原来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诲表面的重要论著。
中庸便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个性。从人性来讲,便是人性的来源根基,人的基础智慧个性。实质上用当代笔墨表述便是"临界点",这便是难以控制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个性,从临界点向上便是道;向下便是非道。向上便是善;向下便是恶。 名言名句:
1、定命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
3、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
4、博学之,讯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6、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高足及其再传高足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实了孔子及其高足言行,召集显露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维、德行见解及教诲原则等。风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便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高足,有孔子的再传高足,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高足为主. 名言名句:
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贫而无谄,高贵无骄。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君子务本,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9、君子周而不比(串通),小人比而不周。
10、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不患无位,患因而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13、怙恃之年,不行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6、不迁怒,不二过。
17、君子周急不继富。
18、一箪食,一瓢饮,在僻巷,人不胜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9、温柔敦厚,然后君子。
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2、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君子开阔荡,小人常戚戚。
25、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尔后已,不亦远乎?
26、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
27、少年老成,焉知来者之不今朝也?
2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9、君子成人之美,不行人之恶。
3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1、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32、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3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4、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行言而与之言,走嘴。知者不失人,亦不走嘴。
3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6、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
37、道差别,不相为谋。
3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爱,友便佞,损矣。
39、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
40、盛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进出可也。
41、君子不伤脾胃,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是中国古代宏大的思维家,教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此后直到清末,"四书"一贯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流通,气概气派充裕并善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题目上提议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名言名句:
1、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及。是诚不及也。为父老折枝,语人曰:我不及。是不为也,非不及也。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4、以力服人者,非心折也,力不赡(充裕)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行活。
6、怜悯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推诿之心,礼之端也;好坏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7、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8、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尔后人毁之;国必自伐,尔后人伐之。
9、大人者,不失其小儿百姓之心也。
1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而动心忍性(使心里震动,牢固个性),曾(增)益其所不及。
1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伟人之门者难为言。
13、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
焉者,寡矣。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尚书》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史籍文件和局部追述古代古迹著作的汇编,它留存了商周格外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自后儒家增加进去的。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自汉以来,《尚书》一贯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王孙公子及士医生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史籍上很有影响。
名言名句:
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平民。平民昭明,协和万邦。
2、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5、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6、若网在纲,有条而紊。
7、为山九仞,半途而废。
8、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9、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
10、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1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1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14、满招损,谦受益
15、民惟国脉,本固邦宁
16、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17、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18、若火之燎于原,不行向迩,其犹可毁灭
19、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
四书五经名句篇七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许登孝
(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处:《诗经〃小雅〃鹤鸣》
注释:①他山:比喻异国、异地。②石:一种可以雕琢玉的石。③攻:即“治”,引申为雕琢。
译文:另一个山上的石头,也可以用来雕琢我的玉。
赏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个引用频率很高的名句。这是比喻学习、借鉴异地异国的经验,可以解决自己或者自己国家的问题。治国要学习、借鉴他国的有益经验、教训,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益的。而接口国情不同,拒绝学习外国经验,闭关自守,固步自封,顽固不化,抱残守缺,而不能与时俱进,是注定要落后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铁定的历史规律。 ①②③
(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已用)
出处:《礼记〃礼运第九》
注释:①行:通行。②天下为公:即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此处意为国君职位去禅让制授予贤德之人,如尧禅位于舜,舜禅让于禹,不私传子孙。公,共也。
译文:大道通行于天下时,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
赏读:“天下为公”是相对于“天下为家”的概念。“天下为家”,即天子以天下为家,天子之位传于其子孙,以天下为私有。“天下为公”,这是儒家所设想并憧憬的“大同世界”。在这个理想的世界里,天子是通过禅让继位的,执政官员都是公选出来的贤能之人,社会上人们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均有所养、所用、所终,没有奸诈的小人,盗贼绝迹,夜不闭户„„这就是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的情景。这虽然是乌托邦式的,但却给人们展示了一个理想的美好的未来。 ①②
(三)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出处:《论语〃子路第十三》
注释:①名:名分、名义。②正:正确,正大光明。③顺:顺乎理。④成:成功。 1 ①②③④
译文:名分、名义不正确,说的话就不符合道理;说话不合道理,事情就办不成功。 赏读:这是孔子对子路说的话。有一次孔子弟子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正等待老师您去主持国政,您准备先从哪里做起?”孔子说:“那一定要先正名分。”孔子十分重视政治、伦理中经常发生的名分问题,他认为这实际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是否有序的问题。
这里举一个例子说明。有一次孔子在鲁国最有势力的执政大臣季孙家侍坐,季孙的家臣宰通禀告季孙说:“国君派人来借马,请问:借与不借?”孔子当即说:“我只听说国君从臣子那里拿东西叫‘取’,不叫‘借’”季孙醒悟了,立即对宰通说:“从现在开始,国君来拿东西叫‘取’,不能叫‘借’。”孔子事后评议这件事说:“纠正了‘借马’的说法,君臣之间的名分就确定了。”可见,孔子的“正名”,是为了维护君不失君道、臣不失臣道、父不失父道、子不失子道的这种尊卑有序、上下不失的安定局面。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国与国的交往中,名分、名义、称呼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出处:《大学〃第九章》
注释:①一家:指国君家庭。②兴:兴起。③让:谦让,不争权利。④一人:指国君。⑤贪戾:贪婪暴戾。戾,乖戾,乖张。
译文:如果国君的家庭成员之间,仁爱和睦,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兴起仁爱和睦的风气;如果国君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谦让,整个国家就会兴起谦让有礼的风气。反之,如果国君贪婪残暴,整个国家就会产生动乱。
赏读:这是曾子(名参shēn,孔子弟子)阐述国君应如何让“齐家治国”的话。他从反正两个方面说明国君必先提高自己及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平的道理,强调国君及其家庭成员素质的好坏,对国家盛衰治乱的重要作用,从而阐明治国在齐其家,特别是首先整顿好国君的家的道理。据说,《大学》一书,系曾子所作。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提倡德政、爱民、反对暴政、虐民,因此很重视提高每一个人的品德,而提高品德的途径在“修身”。所以修身,便是儒家,特别是宋以后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强调得较多的课题。朱熹还特地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并为“四书”。《大学》是专讲治国大道的。
(选自:《四书五经鉴赏》)
①②③④⑤
2
四书五经名句篇八
《四书五经名句四书五经名句赏析》
四书五经名句四书五经名句赏析,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论语》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君子务本。(学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孟子》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尽心上)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尚书》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尚书.周官》
《礼记》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信,又从而庸(归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民,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有其声;不善待问者反之,此皆进学之道。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左传》
多行不义必自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文字文字文字
四书五经名句篇九
《四书五经之经典语句》
四书五经之经典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第三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第三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第十四章)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第十六章)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第十七章)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名言名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名言名句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君子务本。(学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名言名句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尽心上)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
(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名言名句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 尧典》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尚书·太甲中》
若网在纲,有条而紊。《尚书·盘庚上》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尚书.周官》
《礼记》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名言名句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信,又从而庸(归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民,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
四书五经名句篇十
《四书五经经典句子》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议了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又提议了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款。八个条款是实现三条纲目的途径。十章分别解说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第三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第三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无诸已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第十四章)
善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第十六章)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第十七章)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原来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诲表面的重要论著。
中庸便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个性。从人性来讲,便是人性的来源根基,人的基础智慧个性。实质上用当代笔墨表述便是"临界点",这便是难以控制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个性,从临界点向上便是道;向下便是非道。向上便是善;向下便是恶。
名言名句:
定命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第六章)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第六章)
博学之,讯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高足及其再传高足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实了孔子及其高足言行,召集显露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维、德行见解及教诲原则等。风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便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高足,有孔子的再传高足,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高足为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年龄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阴历仲春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本日孔林地址地)。
名言名句: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贫而无谄,高贵无骄。(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君子务本。(学而)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论语·宪问》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不患无位,患因而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怙恃之年,不行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不迁怒,不二过。《雍也》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僻巷,人不胜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温柔敦厚,然后君子。(雍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尔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少年老成,焉知来者之不今朝也?(子罕)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行言而与之言,走嘴。知者不失人,亦不走嘴。(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道差别,不相为谋。(卫灵公)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爱,友便佞,损矣。(季氏) 盛德不逾闲,小德进出可也。(子张)
君子不伤脾胃,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境陵夷,从鲁国搬家邹国。孟子三岁失怙,孟母艰巨地将他扶养成人,孟母管制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佳话,是后代母教之模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是中国古代宏大的思维家,教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高足协同编写而成,记实了孟子的语言、政治主张和政治动作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普通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弟子),承继并发扬了孔子的思维,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携带徒弟游说列国。但不被其时列国所接纳,退隐与高足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用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议"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此后直到清末,"四书"一贯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流通,气概气派充裕并善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题目上提议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名言名句: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及。是诚不及也。为父老折枝,语人曰:我不及。是不为也,非不及也。(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以力服人者,非心折也,力不赡(充裕)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上)
怜悯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推诿之心,礼之端也;好坏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尔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离娄上)
大人者,不失其小儿百姓之心也。(离娄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而动心忍性(使心里震动,牢固个性),曾(增)益其所不及。(告子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伟人之门者难为言。(用心上)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用心下)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史籍文件和局部追述古代古迹著作的汇编,它留存了商周格外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自后儒家增加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风行的笔墨隶书书写,称《今文尚书》。再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掘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小批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如今风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便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此中虞、夏及商代局部文献是据据说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纪录;"谟"是记君臣谋划的;"训"是臣开发君主的话;"诰"是鼓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号召。另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
《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此中的《禹贡》,饰辞夏禹治水的记实,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式样纷歧,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贯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王孙公子及士医生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史籍上很有影响。
名言名句: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平民。平民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尚书·太甲中》
若网在纲,有条而紊。《尚书·盘庚上》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尚书.周官》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民惟国脉,本固邦宁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若火之燎于原,不行向迩,其犹可毁灭
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
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足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
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若抬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惟事事,乃其有备,早为之所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股肱惟人,良臣惟圣
貌日恭,言日从,视日明,听日聪,思曰睿
立德务滋,除恶务本
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不矜细行,终累盛德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气无常,惟惠之怀
为善差别,同归于治;为恶差别,同归于乱
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尔身克正,罔敢弗正
◆《礼记》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感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感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自后的散布历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本日见到的《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说阐明经籍《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维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此中多数篇章大概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高足及其弟子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余文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纪录和阐明先秦的礼制、礼节,解说仪礼,记实孔子和高足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现实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渊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令、德行、哲学、史籍、祭奠、文艺、平日生存、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实在一应俱全,召集显露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维,是切磋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名言名句: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玉不琢,不行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信,又从而庸(归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民,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款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有其声;不款待问者反之,此皆进学之道。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使之,任职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礼记·王制》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礼记· 文王世子》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礼记·礼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 ·学记》
故学然后知足,教然后知困。知不敷,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周易》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天下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倒是秦汉后直至本日无人真正懂得的上古文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榜样象义的透露和相应休咎的判别,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高足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效等方面的阐明。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