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选读后感(一) 有些东西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题记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对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国平,暑假里看过《周国平作品精
选》,那本书让我觉得,它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的时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时,脑中只有直
直的平行线,那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枯燥的,干瘪的存在。但当你翻开的时候,才会知晓这
里面到底是怎样一个复杂的多维世界。林清玄的散文虽不至于留给人硬板呆滞的印象,在翻
开之前在脑海浮现的却也只是几笔粗线条而已。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
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
街头巷尾皆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
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虽不是他的母亲,但天下的母
亲一般的爱子心。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某些感动就是
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
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
点点滴滴,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真实的触动。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
作者的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
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应该
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感慨与在意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
乡的离愁别绪。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
意义的多。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
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这是很实在的话,中国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
说的不就是如此么?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书中不经意间泄露出来的阳光,也总让人心安,舒适。那些是字里行间的温柔,那些阳
光是作者想要给予读者的最神圣的礼物。散文中多有关于阳光的字句,总带给人一种如沐春
风的享受,即便是周围没有阳光,但是心中却升起了一轮骄阳。那句“不论世事如何变幻,
人世多少凄凉,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边疆”总是让人莫名地感动。阳光何处不在,
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处都不会消逝。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阳光给了我们一个忠告,
阳光常在,岁月无改,但是属于我们的年代却不会停留,作者劝我们珍惜“阳光照在我们身
上的岁月”,阳光不会为我们停留,再伟大的艺术家也留不住它。时光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
事物,但愿我们不会让身边的一切成为记忆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对于人生的见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观念是不去追求虚茫的物质条件,只要每
天都有一点甜美,有一点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欢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只有心静的
时候,想想每天发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这也让 我想起了《瓦尔登湖》里的意境,每天与自然为伴,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最原始的快
乐,往往是最真实的。生活不过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而在社会上生命所要承担的
责任却是不重亦不轻的。在对别人负责之前,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做我们自己。梦想,于人
生是极为重要的一程,我们有努力就有收获,哪怕那是戏剧性的终局。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作者说,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
能重来。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这话分量极重。不在于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于人是否想过要去理解。我一直认为,一
个人的想望比他实际是否做过更重要,因为想望是未来的,而判断一个人是否做过一件事,
是看其过去。只要你想过要过好每一天,只要你的愿望足够强烈,它便会驱使你去行动,直
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许是有流水的声音,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
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
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
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林清玄散文选读后感(二) 林清玄说:“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竹林像一片乐海,
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
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 读了林清玄的随风吹笛,仿佛也身临其境,看到了满眼翠绿的狂风不止的竹林波涛,阴
云密布的风雨交加,再加上竹子生机勃勃的摩擦生籁,这一切,真是竹林大自然的宏大交响
乐。风雨中的笛声遥远、高扬、广阔、悠长。 真正聆听了一堂林清玄老师上的音乐大课。 自己不懂音乐,更不会任何一种乐曲,十足的音乐门外汉。正因为这样的无知才无畏,
不自量力的一直想选择一种乐器来学习。想学会了一种乐器,就可以寄托心灵的希望。 因为竹笛携带的便宜。无论是在高高的山岗上,无论是随风荡漾的湖泊上,竹笛都可以
迎风而立,尽兴优雅的演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竹子的品格,而毫不犹疑的选择了竹
笛的学习。 竹子是高洁、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竹子清幽,默默无闻,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更是我的喜爱。 虽然一直立志学习吹竹笛,但由于太忙,也由于不善安排日常计划,吹笛学习计划,多
少年来一直被耽搁着。遗憾中的遗憾。人生不如意事常有七八九,逃避现实时就这样安慰着
自己。有时,真是痛恨自己的妥协主义。 还是说点阳光的话题吧。 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是时刻变化的,大自然中的竹林宏大交响乐,更是震撼人心的。
通过读随风竹笛,更要抛弃上面阿q想法。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好好去感悟自然,融入自然,
过好生活的每一天,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具有竹子高洁、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
的高雅品格。 林清玄散文选读后感(三) 夜深人静,我却有些浮躁不安。 在台灯的指引下,我不耐烦地拿起枕边那本淡黄色的书一一《林清玄散文自选集》。 这封面就把我的“心”牵了过去一一潇洒的“林清玄”三个大字显赫地印在纷纷扬扬飘
落的蒲公英上,颇有一种芳芬之感。“林清玄大概是个温柔的女子吧!”我想着,便翻开了书。
“天啊!‘她’竟是一个修行过的男人!”我惊叹着看了他的简介。 我皱着眉,摇了摇头。 我重翻回目录,一篇名叫《咬舌自尽的狗》的文章映入我眼帘,我翻到了相应面数,如
狼似虎地看了起来。看完之后,早已是视线模糊。那主人第一次把狗抛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深
山里,狗,回来了。第二次想把狗抛到几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时,狗却在车中咬舌自尽了??啊!
一只有情有义的狗呀,为了寻找主人,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百里,不管经
历多大痛苦,多大风险,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主人不但不开门,还冷眼相待,立刻又送去抛
弃,又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有情有义之人受无情之人背弃,在人世间还少吗?三国时期,
老将黄忠为他主公的霸业苦战关羽,回去之后,主公韩玄却叫刀斧手斩他首级,此不为 无情之人背弃有情之人? 每每读到林清玄的散文,总觉得他恬淡自然的散文中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并且透着几丝
禅味,小故事大道理也是他散文中必备的风格。 读着林清玄的散文,就好似在听一位禅师的谆谆教导,在安抚我那颗浮躁不安的心灵??
篇二: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可以当笑话看的散文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 我一直讨厌散文,不止是因为考试要考,而且还因为呆板无趣,看着想让人睡觉,每次
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让人讨厌。所以我的书架上什么书都有,就是没有散文集,。像什么
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实在是除了被迫才读几篇,否则几乎不看,因为这是在太无
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轻松自在,而且总会
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嘴巴一咧,会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总会
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几句看似文不对题的几句话,却又在无意间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
个层次。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
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
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
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他的《跑警报》很有意思写出了西南联大在昆明时逃飞机轰炸时的许多趣事,
当预行警报的灯笼挂出,人们从驿道撤入郊区的深山老林,警报响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
袋零食在宿舍门口等人,直到女生出来了以后上去“嗨”一声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门带着
闲适的心,嘴里啃着零食,又因为是跑警报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带一些危险感,但还是
显得不紧不慢。让人不得不感慨道:“原来跑警报也可以这样” 又比如说《五味》他用了风趣的笔法写出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以及一些趣闻,比如山
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无锡的甜,当然包括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的臭豆腐。是的,中国
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当我仔细回想一下后,也就发现原来《舌尖上的中国》
应该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变的吧。我当然也喜欢他的《端午的鸭蛋》就连上课时也很想知道老【读书,随笔散文】
师到底是怎样上这节课的。 我比较喜欢的还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对父子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那无与伦比
的“孩子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时候带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
恋时,父亲在一旁给我出馊主意,这种父亲哪里能够看见: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从
孩子身上学会不怕担干系,只是本着同学有难就要两肋插刀的的淳朴精神而去帮助他们。儿
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
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家和他一样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让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轻而易
举的理解,他并没有苦心去钻研如何写,同时也不用我们广大的读者去钻研如何读,只是像
饭后的水果让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颗轻松自在的心。篇三: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00
字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00字(一)
细细地品味《林清玄散文》真是一种享受! 他的文体风格细腻得像个女作家,别看林清玄是一位留着长长胡子的老人,但细心地观
察世界、论谈世界的文章却令我们赞叹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无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经过或听说的故事,由故事而发
出感慨,教会我很多人生的价值观。 有这样一篇文章令我百读不厌:《陶器与纸屑》。散文讲述的是林清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林清玄在中国香港买了一个石湾的陶器,陶器是一个刺身罗汉骑在一匹向前疾驰的犀牛上,
气势雄浑,非常生动,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着陶器回台湾很不方便,因
为陶器被包装得十分严实,而托运又很容易破碎,所以他决定舍去包装用手袋拎上飞机。结
果这次冒险失败了,陶器在上飞机时被撞碎了,所有的尝试与考虑都破灭了。 通过这次沉痛的教训,让他明白了:“对一个珍贵的陶器,包装它的破报纸和碎纸屑是与
它同等珍贵的。”也让我明白了:“生命中也有许多这样看似平凡、不重要的东西,但我们不
能忽略其价值,因为没有了它们,也许我们所珍惜的东西就不能得以衬托或完整!而我们就
不能得到教训、启发、锻炼!” 翻开各个章节,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些主题都是谈人生的居多。
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无关风月与一生一会四个篇章,都是教会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他的语句包含着他对读者们的教诲,他的言词包含着他对世界万物的赞美,他的所有感
悟包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留念!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数是来自于他小时在乡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与亲人们发生的事情,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回忆与深思,再用他那细腻柔美的文笔写出感人肺腑的散文,这便是他的
独特写作风格! 我从他的几篇散文中不难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这样回忆道:“我站在通往
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击鼓,不禁痴了。”不过,或许他是很痴迷、很喜欢这种佛
寺的氛围。 其或,我读过他那极具特色的散文之后,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写作热情,不仅仅只有这样
罢了,他还带予我的是不尽的坚持!因为我认为林清玄能够克服重重难关,从偏远的地方走
出来,成为一个鼎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坚持与勇气都未必能达到的。 “我想着,在这悠长的时间中,在这广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与我心灵相同的朋友,
得到一些温柔的安慰,得到几许智慧的启发,以及得到藏匿于俗世的浪漫情怀。”我想我在这
句话、这本书中学到了写散文的方法与运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写出好文章。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00字(二) 翻开一本书,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韵。三言两语,智慧的光芒闪烁其中。洗
净铅华,抛开那些看起来很虚无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会展示在面前。称其为散文精神的至
高,也不足为过。 没有多余的文字,一切仿佛是那么自然,却又充满了奇妙的联想,空灵流动。转换了时
空,仿佛置身于那书中的情景,心灵却澄澈洞明。我佛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
亦如电,包罗万象,应作如是观”。即便是遵从了“如是观”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讲述
真理的同时,又显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
玄的笔下,就可以发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中各
种各样的苦与乐,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禅、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
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
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
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读毕林清玄的散文,豁然开朗,生命的价值别有洞天。“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
出柔软清静的智慧之莲吧。”篇四: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读《回望两河》有感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
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
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的确,十多年来,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
对象的理性阐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维与两汉赋体铺叙夸饰,
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从而表现出浸润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化特征。 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 他说,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
的信念。传统的乐观主义虚设了很多“意义的岛屿”,引诱人热情澎湃,而转眼又陷入痛苦的
深渊。真正的信念并不憧憬胜利,而是相信生活,相信各种事情都有自己的意义,从而产生
责任。责任,是一个人身份的基点。 他说,狂热盲目使真理蒙尘,使生活简单,自以为要解救苦难,实际上是增加了苦难,
但等到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世间很多政治灾祸,都与此有关。 他说,既然由他来从政,就要从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来看待政治,争取人性的回归。一
个表面平静的社会很可能以善恶的混淆为背景,一种严格的秩序很可能以精神的麻木为代价。
要防止这一切,前提是反抗谎言,因为谎言是一切邪恶的共同基础。政治阴谋不是政治,健
康的政治鼓励人们真实地生活,自由地表达生命;成功的政治追求正派、理性、负责、诚恳、
宽容。
他说,社会改革的最终成果是人格的变化。不改革,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自我超越,生
命必然僵滞;不开放,一个人就不想不断地开拓空间,生命越缩越小,成天胶着于狭窄的人
事纠纷。当权者如果停止社会改革,其结果是对群体人格的阉割。 他说,一切不幸的遗产都与我们有关,我们不能超拔历史,因此都是道德上的病人。我
们曾经习惯于口是心非,习惯于互相嫉妒,习惯于自私自利,对于人类的互爱、友谊、怜悯、
宽容,我们虽然也曾高喊,却失落了它们本身的深度。但是,我们又应相信,在这些道德病
症的背后,又蕴藏着巨大的人性潜能。只要把些潜能唤醒,我们就能获得自尊。 他说,那些国际间的危险力量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那些曾给我们带来过不幸的人也
未必是我们的主要敌人,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我们自己的恶习:自私、嫉妒、互损、空虚。 这
一切已侵蚀到我们的大众传媒,它们一味鼓动猜疑和仇恨,支持五花八门的劫掠,政治上的
诽谤、诬陷也与此有关。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呼唤社会上巨大而又沉睡着的善意。 他说,文化从低层次而言,包括全部日常生活方式,从高层次而言,包括人们的教养和
素质,因此,良好的政治理想都与文化有关。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文化教养和举止习惯上的衰
退,比大规模的经济衰退更让人震惊。 他说,知识分子比别人有更广泛的思考背景,由此产生更普遍的责任。这固然不错,但
这种情况也可能产生反面效果。真正值得信任的知识分子总是宽容而虚心,他们承认世界的
神秘本质,深感自己的渺小无知,却又秉承人类的良心,关注着社会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他
们能使世界更美好„„
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回望两河》,再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
性的感悟,当然会感慨万千„„ 潘悦妍 初二(6)班 南京市中华中学篇五:《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散文》读后感
小阁楼前,云烟雾朦,两岸折柳,雨中谁候,自怨自作,心难割舍,一夕惹寂寞,问君怎奈何?沧月萧叹,为卿牵绊,拔剑问天,情赋诗篇。 今世风华,与伊共赏,燕还故榻,蝶逸海棠,把盏戚凉,星月作伴,孤酒难眠,春风微澜,夏花飘香,遍地尽暮色,梧桐锁深秋。飘雪候寒冬,双鬓微微动。心系汝身,情何以忘,如雪莹透,四溢凝香,三更梦方醒,相思谁人寄? 雕花木窗,朱阁回廊,谁抚琵琶,暗含凄凉,寒夜苍茫,伊人倚窗,一帘月色,凝露成霜,阶前竹影,摇落烛光,琴弦音怨,痴话情殇,声声
入耳,秋心独怆。独吟殇琵,人沁梦乡,相思何时落?几许话凄凉。
我的读书随笔
千年以来,神奇的方块字总像初春江南雨后的清晨那样,鲜活而生机盎然。 而由它们组成的文章又如一朵朵鲜花,美丽并着清香。读书如赏花,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阳甫上,生命在书香中飘逸„„
《花镜》之名,来源于清代陈淏子(自号西湖花隐翁)的同名园艺书籍。陈淏子一生喜读书,爱好栽花,他通过向花农、花友调查访问,并结合对历代花谱的研究,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写成《花镜》一书。
我把自己的读书随笔命名为《花镜》,就是想把自己在书中采撷到的“好花”移植到我的随笔中,让她们永远美丽。
花镜之一
我所理解的“暗示”
——读《名师激励智慧.暗示》有感
人间因为有颜色而美,而中国的文字皆是有颜色的。张爱玲曾经说过:“中国的文字有颜色、有声音、有美感、有感情。”
暗示,这个词语在我心里的颜色就是蓝色的。
暗示,是那朵蓝色的矢车菊,能带给人勇气和快乐。
在德国一条开满矢车菊的乡间小道上,行来了未来的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和母亲路易丝皇后,他们在一次内战中被迫离开柏林。而这逃难的途中,车子坏了,王后和孩子停在路边等候,见着路边蓝色的矢车菊,王后就用它编成了小花环,戴在九岁的威廉胸前,孩子不安的心从这童话般的蓝中得到了勇气,获得了快乐,他一辈子记住了路边这些蓝色的小花。
冷静地看看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室,我们会发现,“自己是教室里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个人的情绪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气氛。作为一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欢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况下,一次危机骤然升级还是逐渐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的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是因为情绪具有感染性和蔓延性。教师情绪低落,则会使大多数学生情绪低迷; 情绪急噪,则会使学生更加躁动。反之,教师良好的情绪却能制造出乐思的氛围,教师积极的“情绪暗示”常常会给学生带来勇气和快乐。 暗示,是头顶上的那一方蓝天,博大而又智慧。
晋时的潘岳,文章无处不善,灿烂如锦缎的光华,做事亦有花的风光,就连他处理民间纠纷也是用花的手段,不多言语,只拈花微笑。他做河阳县令时,在县衙的后院栽上桃李,又在园子内挖一口浇花的井。他还专门做了十几只尖底大水桶放在大堂上。碰到有人斗殴吵架,潘岳就先给原告一只尖底水桶,给被告一根扁担,一条井绳,让两人去后园浇花。因为水桶是尖底的,所以两人不得不合作在一起才能把花浇完。而浇完花后,却发现,人间有情,无理可争,潘岳看他们都没有了火气,才开始做裁决,结果皆大欢喜。
我想,潘岳的方法其实就属于行动暗示吧。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感悟到其中的内涵,达到教育的目的。马卡连柯的一位学生曾是“惯偷”,教育了许多次都无效果。一天,马卡连柯把去银行为工学团取钱的紧急任务交给了这位学生。学生起初大吃一惊,随后异常兴奋,立即跑得大汗淋漓,把钱取了回来。此后学生改掉了偷窃习惯。另外,像“给妈妈洗脚”、“护蛋行动”等等也是行动暗示。 由此,又想到了教师的“榜样暗示”,潘光旦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
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学校处处是课堂,老师这条“大鱼”怎样做,学生这群“小鱼”就马上便会“尾随”上来。真实的感受,无言的陶冶,自然的教育,这就是暗示的魅力。
暗示,是那一汪碧蓝的水,“柔蓝一水萦花草”,让人见了心目俱宽。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倡导了教育应从大自然中吸取养分的观念,这也告诉了我们大自然具有暗示教育的作用。比如排队,我们可以带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用自然的力量来暗示学生,促成学生的自我思考;两位学生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你可以带他们看看广袤的天空和美丽的草原,对事件不做直接的批评,借助自然的力量让学生自省自悟。
其实,不仅仅是学生需要从大自然中吸取养分,我们老师也同样需要。“给我们生命滋养最多的并不是那些石林山洞,而是无边的田野。”有空就到田野上走走,行走在田野上,人的思想便格外澄澈。用另一种眼光“看”田野,泥土的芬芳会给你许多的暗示。比如,迎着暖暖的春风行走在三月的田野上,那里有和风,有细雨,有翻飞的乳燕,有桃杏花簇满枝头,还有那散生在草丛里的点点野花。红肥绿瘦,草长莺飞,田野上的一切生命都没有贵贱之分。你会由此领悟到在关注生命、注重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应该格外关爱儿童生命的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之花都有尊严的、平等的绽放在人生长河里;雨后行走在田野上,溪水潺潺,看着溪底那一颗颗美丽的鹅卵石,你不觉吟出了泰戈尔的诗句“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它向你暗示——教育就是水的载歌载舞„„
不提教育,就说我们自己的人生,也需要从自然的暗示得到启迪,让自己心目俱宽。夜深人静,仰望星空,心体澄静,清澈无物,名利、生死、情爱,天地与我,孰大孰小?放弃所有的焦灼和烦燥,在淡淡的星光下用平和让生活和领悟优雅起来,等待人生的所有幸福与苦难,然后泛开一个愉悦的笑颜坦然接受。这就是星空对我,也是对你的暗示。
暗示,闪烁着蓝色的光芒,博大、智慧、宁静而美丽,乃智者之举,具诗意之美。 以上就是我对暗示的理解。
每天20分钟为学生大声读书
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方法,看到课本中的一些课文竟然是我以前看过的《读者》上的,于是,我找来了许多书,坚持每天清晨为学生读一个小故事。宽容的,诚实的,爱心的,一个个小故事好象的确省掉了我不少的口舌,班主任工作似乎变得有艺术了,最起码我有点沉醉了。后来却丢掉了这个做法。今天看到高子阳老师在语文论坛里提出了这个做法,我不禁汗颜。我丢掉了什么?!
下面转载高老师的这篇文章,原载凤凰语文,为苏教版,可能不使用这个版本的老师不会去那里。为了能让大家都能来看看,所以转到这里。未经高老师同意,先致歉意。
每天20分钟为学生大声读
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 高子阳
“为学生大声读书吧!”这是个老的、相当简单的、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能使用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不需要任何培训,只要语文老师拿起书走进课堂,每天找上一二十分钟就行了,每天坚持着,一年完全可以读二十多本书,小学六年一百本书不成问题,如果初中、高中的语文老师也能这样,十二年时间,学生仅仅靠听就能“读”到200多本书
一天仅仅是一二十分钟,我觉得任何一位老师都能够在一天之中找到这一二十分钟。笔
者读过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斯霞、李镇西的事迹,他们十分得意的事情往往就是为全班同学朗读过整本书,而学生对老师记忆犹新的也多是那本书,影响着学生成长的也是老师在班级中大声朗读的那些书。从这些教育家的案例中,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到这一方法的确是可行的
阅读指导的方法虽然非常多,我觉得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是实践性最强的方法,是语文老师真正参与阅读的方法,是不需要老师再讲阅读方法的方法。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读着,天天读着,学生不会厌烦的,因为他们只要坐着、听着就行了,只要跟着老师的声音走就行了,其余的事基本不要做。学生欣赏着那本书的一切,学生欣赏着老师的声音,学生欣赏着老师的表情,学生欣赏着老师是如何坚持的,有哪种阅读指导的力量能够超越老师的大声朗读
老师的大声朗读是为学生读,其实也是为自己读。许多老师说自己没有时间阅读,所以工作几十年真的没有认真看上几本书。使用了这一方法,老师的精神世界一定会变得相当富有,六年时间与学生共同享受着一百多本书,这就是我们教师另一层面的成长
学生不读书是不行的,十二年的中小学生涯没有一二百书垫底是不行的,一名教师在执教生涯中不与学生一起读、一起成长,同样是不行的
笔者原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教小学语文教学法十多年。去年开始回到小学,教起了小学语文。说真的,孩子们在阅读方面问题真多,你建议他们买几本书,他们买了也看了,但没有效果。没有老师反复唠叨着,他们读完那几本,就不再读了。这难道不是语文教育最大的失败吗?办公室与教室是分开的,教师看书学生往往看不见,你说读书有好处,学生总感觉你老师根本不读书。老师自己不读书而鼓动学生读书,会有多少说服力?如果我走进课堂读,读给学生听,天天坚持读,学生应该能感觉到读书的价值,感觉到老师是真的在读。这种教育的力量应该能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所以,我开始实践了,我读《窗边的小豆豆》,读《红岩》、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爱的教育》„„虽然挤占了原来的语文教学时间,但学生的语文成绩根本没有下降,四年级的学生一篇日记写上六七百字,成了很简单的事。当我走进课堂,他们大声喊着“高老师您接着读!”这不就是快乐语文吗?有这种热情,对母语的爱能减少吗
我实践着这种形式简单的阅读,同时也没有停止思考。除了写好每天的读后随笔,我还想到这是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学生阅读问题的最好方法。所以,我有了为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建立“百本书图书室”的建议。可以说,贫困学校只要拥有一百本好书,老师就采取这种大声读的方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同样能够解决课外阅读的问题
一百本书的图书室,建立起来并不困难。但让这一百本书能够以大声阅读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中,走进自己的心中,却是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的勇气!这更是拥有数万本图书的学校应该具有的勇气。
寒梦忆母
很久已经不再触碰这高不可攀,也远远不属于自己的文章,寒夜一段残梦,记忆又开始作祟,故载、抄、写下了此文!
记忆枝繁叶茂的森林里,藏在绿荫下一直触碰不到阳光的一个地方,是坐落在桂西北边偏僻到几近荒芜的一个古老村庄里,那里的所有,偶尔翻起来依然记忆犹新。那里曾经住着一群人,现在却躺着一帮人,对于那里曾经的热闹不曾知晓,对于那里的凄凉,由始至终,想忘记,却铭记。
独处时还能清楚的记起,那些砸在旧梦里碎片般的镜头,和那些镜头牵绕攀藤出的历历场景。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决绝的将你们丢弃在冰冷的遗忘里,寒风再撩落叶时,我又会如何想方设法费尽心思的去亲近你们,我会如何想念你们并且夜夜梦到你们,我会如何的夜夜梦到你们又惧怕想念你们,我会如何的再也梦不到你们而又去发了疯的想念你们!
妈,你不在的这些年,我总会倔强的背着重重的行囊去找寻那个古老的村庄。仿佛那里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属于我的,到死都不甘心割舍。在一个空洞寂静的白昼,寒冬的寒风肆无忌惮地吹着,这里已经没有了些许的热闹。我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走进村庄,穿过他们的身旁接近了你,小心翼翼的喊了声:妈。在那一刻,风儿听懂了我的思念,白昼的光线平铺开来,透过围墙将满村的凄凉映照的耀眼。愣了半晌,呆了很久,才渐渐地明白起来,回忆也慢慢的变得清晰,原来你已不在,留下的只有一堆泥土,一个可以思念的地方,纵然简陋,也可见证爸的用心良苦。
我坚信这堆泥土,是爸纵然贫穷也要有模有样将它处理好,唯一能交给我们的实实在在的能看得到你的东西。世间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挽回的,譬如良知 譬如尊严,但也有太多的事情无可挽回,譬如死亡 譬如青春。而真正让我们念念不忘难以释怀的,往往是后者。对于命运,我向来敬而远之。对于他属于前者或后者的问题,也一直肤浅的不得而知。自从遇见了你,自从知晓了你是我的母亲,并且在我
活到最不愿意离开你的时候以那样的方式逃离了我的生活,我就似乎在反复的猜疑和推敲里,被动地相信了命运。我想,任何一个人,你要以一种科学的姿态去预测他的未来,就会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命运,可回头来看,每一个人,最后选的只有那么一条路,且无可挽回。那么你——我唯一的母亲,选的那条路,或许就是,让我在忽而没有你相伴的残存生命里,坦然勇敢的接受你的离去,和你离去后只为了遗忘而去遗忘的艰难岁月。
最初有记忆的时候,是骄傲地坐在你肩头晃晃悠悠的年纪,你的手掌很温柔,即使在寒冷的冬季,都有种不会减退的温度。当儿时调皮的小光头随着生命的齿轮长长时,我和你,却莫名其妙的在男孩与生俱来的倔强和贪恋中疏远了。静静你走了,留给我们的只是渐行渐远的生活方式,让我在隐隐怨恨你的自私的岁月里,慢慢的开始怨恨你。直到有天,我在长久的疾病缠绕中坚韧地头也不回克服一些困难时,我才在如释重负后的余暇里反复的念起你对我的好,和那些深埋在心底一直未能表达给你的不容置疑的爱。
记得你总说,你不能走,你走了我就没妈妈疼了,可现在,真的,我再也没有妈妈疼爱了!我该怎么办呢?因为你的离去而形成的生活里的大片空白,我应该拿什么去填补他呢?我只能说因为你,我“爱”上了太多太多的人,我“爱”上了拥有温暖温柔大手的女子,我“爱”上了可以抚摸着小孩子的脑袋静静地说“乖乖”的女子,我“爱”上了对我发脾气时我无言以对一动不动的女子,我甚至“爱”上了可以像我一样把母亲的模样刻在文字里的女子。那么你呢,你会不会一如从前地站在曾近离去的地方,默默地注视着你的儿子,笑他的痴,笑他的傻,笑他在超负荷的思念里始终不愿意甩掉的痴痴傻傻呢?
我一直在想,病魔缠身的你面对死亡,是否早已视死如归。又或许,你还是那么的留恋活着,留恋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日子。你想看到的结局,在低梁下背倾尽一生后终究没能看到。眼看着生活变得更好,眼看着孩子们考上大学,眼看着春天的种子即将在秋天结出果实,你却突然疲惫的熬不住了!随着你离去的那个元宵节逐日远去,我开
始发现,至少有一点我想错了:在你已经意识到死亡的那些空洞的白昼,和白昼过后那些辗转反侧的黑夜,你是何等的希望一睁眼就能看到常不在你身边的我们!好可惜,多少次坐在你枕边看着你不清醒却微微闪动的眼睛,泪如泉涌,等到你意识到了什么恍然间吃力的睁开眼睛,却又看到我已经背过去的冰凉而瘦弱的肩膀。那时我还小,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想告诉我什么,所以我都吝啬的没能如你所愿。直到你离去很多年,我才恍然大悟自己错过了多少值得回忆的东西。那一刻,我终于可以不用遮遮掩掩,可以坦然从容的用男子汉的脚步去接近你。【读书,随笔散文】
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想,这辈子,你到底留给我的是什么?是无处不及的母爱,还是无尽的悔恨?是你毫无保留的爱的坚韧,还是我无知怯懦的爱的缺陷?你在最后一刻满怀歉意的握着我的小手时,是不是想让我了解:我还小,可以自私的不用在失去亲人的痛楚里哭哭啼啼,不用在没有母爱的温床里滔滔不绝地怀念,悔恨大概就更不必了?是这样吗?
可我真的习惯了怀念,并且是怀念没完没了不明不白。说到底这怀念除了为了你,大部分还是为了我自己。对于你,我再也无计可施,只能在回忆里将你牢牢的记住以求些许的回报。我不知道你想让我走的路,是什么方向,我更无从知晓,此刻坐在电脑前的我,是不是你想看到的。在祈求心安重新追寻幸福的这条路上,虽然得到了亲朋好友的很多关怀与帮助,但我还是走得左右为难,因此不停的后悔;我走得孤独寂寞,因此总是四下里张望;我走得慌里慌张,因此时而不自信的念叨。走累了 走烦了 走的没有底气了,就赌气的背着满满的思念来到你的身边,盘腿坐在只属于你和我的泥土前,一个人吃吃喝喝 说说笑笑 唠唠叨叨的,直到鸟儿归巢 黑夜降临。我想,你或许还在,还能听到我囔囔的靴子声,还能听到我靠近你时那一声催人泪下的呼唤。纵然,你从来不曾回应过。
你说如果命运也能挽回或重来,我们是不是就不用活的如此辛苦了?我的母亲,也就是你,是不是就不是这样的一种结局,即使结局
雷同,也不会是这样的方式离去了呢?那么我,是不是再也不用若有所思地坐在这里,绞尽脑汁的去回忆,去把这些碎片一样的记忆串联起来,写在文字里了呢?
对不起,我还是相信了命运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它让我明白,剩余的日子,除了坚强,我别无选择。只是,那些记忆的烙印,等同于命运,逼着我们除了服从,再无退路。如果说:回忆是一种缺陷,忘却是一种美德,那么,在回忆与忘却的狭窄夹缝里,我宁愿做个失忆的人,一生痴傻!为你为父亲为我为生活为那些形形色色的走过我生命的人,我会永恒坚强,永不退缩!
怎样阅读散文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在阅读时要注意:
1、抓住“文眼”
散文的“眼”就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文章结构的枢纽点,也就是所谓“神聚”之处。抓住的散文的“文眼”,犹如拿到了进入散文这座艺术宫殿的钥匙。散文的思想、感情、结构等也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了。那么,怎样识别文眼呢?文眼没有固定的位置,也不易分辨。但只要精于阅读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文眼出现的地方一定是那种最富有表现力的、最有助于把握全篇思想和脉络的关键性词语上。比如《丑石》的文眼是最后一段话。
2、理清线索和脉络
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其实在这“散”的外在形式里蕴含着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晰的脉络,就是作者的思路在文中的体现。理清线索和脉络,不仅有助于领略散文精巧的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精髓所在。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有以作者的认识和感情为线索的,如《庐山观云》;有以事物为线索的,如《丑石》,等等。
3、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美。它像诗词般凝练、优美、形象、含蓄;它又像口语浓淡咸有,自然流畅,朗朗上口。那么,怎样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呢?最主要的就是在不断的阅读之中,仔细咀嚼,反复品味。
4、探求散文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对象融合为一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阅读中探求散文的意境之美,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蕴,而且可以陶冶读者自身的心灵。在阅读散文时,既要注意意境的探求,又要注意作者感情的抒发,将景、情、意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意境之美。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冠以“随笔”,即强调它的随意记写、随意而录的特点。不刻意为文,而是在生活和学习中对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觉得有趣味,有感受,确有所得,随手写出来就是了。
在阅读随笔时,要特别注意透过文字抓住主题。将随笔的“灵魂”——主题探索到了,也就等于抓住了随笔作品的本质,它同样是随笔鉴赏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步骤。 探索随笔主题的途径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1、从作品的“文眼”探索主题
文眼,是指那些特别精练警策的词句,是随笔主题的凝聚点。这点睛之笔,正是我们探索随笔主题的直接途径。如《秋颂》中的“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都是“神光”闪烁之处,透过它即可以窥探文心的奥秘。
2、从作品的重点段落探索主题
随笔的主题,它固然得通过作品的每一个段落表现出来,但它绝非平均分布在各段里;每个段落固然也都要为表现主题服务,但它们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并不完全相同。或在描写某个具体的部位,或在叙述某个事件的过程,或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以表明过渡等。一篇随笔的主题,它常常是通过作品中的某一两个重点段落来表现的,它好像是支撑一篇随笔的“力点”,它是我们探索主题时千万不能忽视的地方。
3、从作品的内部联系中探索主题
大部分随笔,表面看来的确是“散”的,但它的内部却极有分寸。循章求旨,在作品的内部联系中掌握行文的来龙去脉,分析主题,这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4、从作品的总体倾向上探索主题
与其他文学样式比较,随笔表现主题并不是通过完整的情节,也不是集中通过一两个典型化的人物等,而常常是通过一些事实的片段、生动的画面、作者的感怀来表现的。所以,探索随笔主题时应从作品的全局着眼,从全部题材的总倾向去考虑、去探索主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上一页1下一页
怎样阅读科普文章
说明文是常见的一种文体。它是说明事物和事理的文章,主要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用途、性质、成因、规律等。那么如何阅读说明文呢?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
1、明确说明的对象和作者写作的目的
明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例如《蜘蛛》一课,说明的对象就是蜘蛛,写作的目的就是介绍有关蜘蛛的科学知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蜘蛛。
2、把握说明事物对象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
例如《死海不死》主要说明了死海咸度高的特征,死海水中的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海水的23%~25%(这和一般的淡水湖不同)。
3、了解说明的顺序
说明文特别强调言之有序。常用的顺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读书,随笔散文】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
4、注意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1)下定义,即知名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2)打比方,就是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3)分类别,就是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
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4)举例子,就是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纲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5)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6)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此外,还有一些方法。例如:作诠释,引资料,画图表,摹状貌等,因为它们不太常见,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5、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所谓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
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的一种体现。
恰当地使用表示程度、范围的词,是语言准确的另一种体现。
此外,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也是文章准确性的体现。
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简洁,或丰腴;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
当然,阅读说明文最关键的是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抓住了这一关键,其他的阅读问题就容易多了。
怎样阅读诗歌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要求以高度精炼的语言,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阅读诗歌应当抓住诗歌的特点,准确体会语言、形象和意蕴。
1、吟诵涵泳,品味诗歌语言美
平时我们说某篇文章的语言很优美,称之为“诗一般的语言”,很显然,诗的语言是美的。诗一般都分行和押韵,具有音乐美和节奏美,所以读起来特别朗朗上口,感觉特别舒服。诗中往往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某一重要语句反复出现,读起来如歌唱一般,反复吟咏,一唱三叹,让人回味悠长。诗歌的语言也特别精炼、浓缩、含蓄,富有跳跃性,同学们要用心品味。阅读诗歌时,要反复朗读吟诵,非常精美的诗歌最好能背下来,这样才能品出诗歌的语言美。读多了,经受了优美语言的熏陶感染,你的语言也会流畅而优美了。
2、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形象美
诗是用形象来“说话”,来表现的。诗人常常把互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象,像一根线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体。因此,阅读诗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的联想,使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诗中也往往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对仗、夸张等修辞方法,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有形,把抽象的东西写得具体,把静态的东西写得生动,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领会。
3、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意蕴美
“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境”,就是诗人笔下的外部世界,两者在艺术上的和谐统一,就形成了某种意境,它是诗内在的的含义,也称为意蕴。阅读时要切己体察,要善抓“题眼”(题眼,就是一首诗的题旨)“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来领会诗歌的意蕴美。要抓住“诗眼”,深刻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抓住“诗眼”,深刻领会诗歌所阐发的人生哲理,揣摩其蕴涵的深意。
怎样阅读写人文章
写人的文章是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对人物在具体事例中言行举止、心里活动及细节的
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同学们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眼: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拿到一篇文章后,有的同学还没认真阅读,连文章的主要内容都还没弄懂就急急忙忙想去做题了,这样既没达到阅读的效果,当然也做不好题。同学们在接触到一篇文章后,首先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要进入角色,用心领悟,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人,写了人物的什么事,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内容,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突出特点及个性,也就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还要细心揣摩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这样你再去看一看老师为你设计的阅读训练题,带着这些问题把文章再读一遍或两遍,对于这些题目的回答你就会心中有数了,做出的答案也就八九不离十了。这就像一个人站在高处俯瞰低处的景色可以一目了然一样。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
阅读时,首先要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文章中有些关键的语句能够直接反应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以及它们在表现文章中心方面所起的作用。
3、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弄清人物的描写方法
写人类文章,是以表现人物为重点的,而人物的特点,除了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外,还可以通过具体描写来展示。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它们像一面面镜子,使人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从中看出人物的美丑善恶,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怎样阅读记事文章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的教育。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要求,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
1、了解记事文章中叙述的“六要素”
写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我们再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这样找到答案,为们就会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2、理清叙述的线索
一篇记叙文,无论那幅长短,总有一条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在阅读时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主题,阅读时还能从中学到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
3、弄清叙述的顺序
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这些叙述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在分析倒叙与插叙时,要弄清它们和顺叙接茬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掌握文章的条理。
4、把握文章重点,注意表达方法
俺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来写的。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哪些重点,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另外,记事文章长于运用综合表达方法,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和抒情。在运用议论时,往往是把所记叙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揭示出来,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在抒情性的记叙文中,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于一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怎样阅读写景文章
写景类文章以描写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阅读时可掌握两种情形:其一,通篇都是写景物(或主要写景物)这类文章客观反映某一景物的状态、特点。其二,它是通过描述景物来抒发思想感情,叫“借景抒情”。阅读此类文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景物特点,弄清写景顺序及描写顺序
景色特点包括景色的姿态特点、色彩特点、静动态特点。阅读此类文章时要善于捕捉。另外,还要抓住作者写景物的顺序。作者写景顺序又分四种:
(1)空间顺序。按地点变换写景,学习作者按景物空间位置归类、条理清楚的记叙方法,以了解景物不同空间的各自特点。
(2)时间顺序。阅读时注意表示时间的过渡词、句、段,这样才能把握不同时间景物的不同特点。
(3)按观察的先后顺序。
(4)按景物的类别。
2、分清文章的情与景
景,指作者描述的客观事物;情,指作者在描述景物时产生的思想感情。二者在写景作文中是交织在一起的。区分、理解和体会是阅读此类文章的重要一环。
3、体会文章中的修辞方法
在写景文章中,作者为了描述更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常用几种修辞手法:
(1)对比法。把两个相同或相反的景物,或者一景一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写,形成反差,目的是突出作者所要描述的景色。
(2)拟人法。为了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作者把所描述的景物直接当做人来描述,赋予其行为、动作、语言来反映景物变化过程。
总之,在阅读写景文时,要吟读品味,让自己的感官进入文中境界,使文中的景色形成立体感,这样才有激情,才能发现美。要懂得,写景从来都不是孤立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都具有主观色彩,都要借景抒情。即使单纯写景,也具有主观感受在内。
怎样阅读状物文章
状物是用语言文字把物品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使这些物品形象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状物包括写动物、写植物或写人工做的或自然形成的静物。阅读这类文章,我们要抓住它们突出的特点进行理解与分析。
1、抓住事物特点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特点。阅读时要抓住此物不同于彼物的特征,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如写动物的文章中,要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习性这方面的特点去理解;写植物的文章中,要抓住植物的根茎叶花果这些方面的特点去理解;写静物的文章中,要抓住静物的外形与结构方面的特点去理解。
2、弄清描写顺序
“状物”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状物文章讲究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描写;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写静物一般按形状、结构、用途的顺序。
3、理解写作意图
状物的文章若是只写物,就成了对事物的说明了。一般来说,状物的目的不外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在阅读时,注意“言志”或“抒情”部分含蓄而富有深意的描写,从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怎样阅读散文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