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生,原文,冰心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谈人生--季羡林
谈人生,原文,冰心 第一篇

读书笔记一(人生观)

2010年07月18日书写

要点:

1. 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

2. 没有哪一人能制定一个诞生计划,然后再下生,一步步让计划实现。只有一

个人是例外,他就是佛主释迦牟尼。他住在天上,忽然想降生人寰,超度众生。先考虑降生的国家,再考虑要降生的父母。考虑周详之后,才从容下降。但他是佛主,不是吾辈凡人。

3. 我相信,不管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

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历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

4.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

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5.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能真正理解其中

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燥;对人,可以相互谅解。

6. 尽人事而听天命。

7.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人

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8.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催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9. 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

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

10.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11.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第一境界写的是预期,第二境界写的是勤奋。第三境界写的是成功。

12. 若要人不知,除非自莫为。

13. 西方—征服自然;东方—天人合一。

14. 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决不是为了吃饭穿衣。

15.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16. 鸦片战争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西方人看待中国同那以后是根本不同的。

在那以前,西方人认为中国是智慧之邦,中国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令人神往的。从17、18世纪欧洲一些伟大的哲人的著作中,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一点。从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的著作中,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一点。

17. 我大胆地预言:到2050年我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回顾今天,一定会觉得今天

有些措施不够慎重,是在一时冲动之下采取的。

18. 想打麻将,想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

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在天上待久了,你一定会自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人间吧。

19. 四热爱为众德之首,“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

20. 在人类前进的极长的历史过程中,每一代人都只是一条链子上的一个环。拿

接力赛做比,每一代人都是从前一代手中接过接力棒,跑完了一棒,再把棒传递给后一代人。这就是人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这一棒的任务。

21. 吃得进,拉得出,睡得着,想得开。

22.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23.

读书笔记二(诗词)

2010年07月18日书写

要点:

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东坡

2.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3.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大禹谟

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

5.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冰心

6.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7.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8.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谈人生,原文,冰心】

9.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10. 放之四海而皆准

1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2.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13.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

14. 在做学问上谦虚,不但表示这个人有道德,也表示这个人是实事求是。

15.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6. 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

17.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18.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吃得进,拉得出,睡得着,想得开。--读季羡林《谈人生》有感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到德国留学,1946年回国,受胡适等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等职务。之后一直居于北大。(十年浩劫期间被打入牛棚,差点离世)

初识季老是高中时读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大学时附庸风雅地看了季老的《留德十年》。到今天有了些许社会阅历后再来拜读季老的文章,更能理解其轻松幽默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读完季老的这本集我大概认识到该树立以下的人生观。

首先,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然后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到不管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历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每一代人都只是一条链子上的一个环。拿接力赛做比,每一代人都是从前一代手中接过接力棒,跑完了一棒,再把棒传递给后一代人。这就是人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这一棒的任务。

在这样的思想前提下我们就能做到四个热爱即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我最喜欢的是季老对于做事的三个境界的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第一境界写的是预期,第二境界写的是勤奋。第三境界写的是成功。”还有他的成功定律:天资+勤奋+机遇=成功,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就是如此了。

最后当然就是很实际的生活中应该有的状态和思想----自然,他的“吃得进,拉得出,睡得着,想得开。”是再白话不过了!季老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他的座右铭就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背影原文
谈人生,原文,冰心 第二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

丁启阵

《语文建设》今年第6期上读到孙绍振教授的大作《<背影>的美学问题》。文章中,孙教授对朱自清的名文《背影》大唱赞歌。他说:“《背影》的动人之处,不仅是父子之情,还在父子之情的动态转化。文章的高潮是:一方面是强烈的转化,一方面是无所察觉,二者的对比,显出父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而儿子的爱,则是平静状态。这里就显示出了朱自清的深刻之处:他笔下的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爱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孙教授的这一观点,我实在难以苟同。

孙绍振教授大作一开头介绍了这样一个背景情况:2003年年底,武汉一家晚报披露,朱自清的《背影》在中学生民意测验中得分很低。中学生不喜欢《背影》,主要理由是,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因此,某中学语文教科书将《背影》排除在外。据说因为此举惹怒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家长,教科书编者又出来辟谣,表示已决定将《背影》列入下一册语文课本,风波这才得以平息。当然,某中学语文教科书的这一做法引出的风波,在孙教授心里并未平息。他感到不平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什么要放入下一册”(他的真正意思恐怕是“为什么要打入另册”),二是没有正面回答中学生“违反交通规则”和“不够潇洒”的质疑。

接着,孙绍振教授便自告奋勇,对中学生的两点质疑,逐一进行了洋洋洒洒的回应,或者说批驳:

事实上,这里有一个很严肃的美学问题。遵守交通规则与否,属于实用价值。遵守是善,不遵守是恶。道德的善恶是一种理性。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丰富独特的叫做美。“情”与“理”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完全统一的,也不是分裂的,而是错位的。

在《背影》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从实用价值来说完全是多余的。父亲执意自己去,越是不顾交通规则、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就越显示出对儿子的深厚同情。如果左顾右盼地考虑上下月台的安全,就太理性了,没有感情可言,甚至杀风景了。这篇抒情散文以情动人,情感的审美价值和实用理性的反差越大,越是动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完全不讲实用理性……把情感看得比财富,甚至比生命还重要,才更动人,审美价值更高。

至于“不够潇洒”的问题,也一样。父亲越是感觉不到自己的费劲、自己的笨拙,越是忘了自己的不雅观的姿态,就越是流露出自己心里只有儿子,没

有自己。这就是诗意。如果不是这样,父亲很轻松地、很轻快地把橘子买来了,就光剩下实用性,一点诗意也没有了。

说实话,读了孙教授的批驳,我不但没有被说服,反而更加认同中学生提出的质疑了。

孙绍振教授的批驳至少有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他把“遵守交通规则与否”定性为道德上的善恶,是不准确的。遵守交通规则与否,不只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还有法律层面的问题。说得更明白一点,朱自清父亲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因为,他的行为有可能触犯他人的利益,造成火车无法正常行驶,破坏火车站的秩序,影响他人的正常旅行。

其次,孙教授把“情”与“理”简单对立起来的审美观,是错误的,更是危险的。一个父亲,可以令儿子感动的行为方式实在是太多了,绝不限于违反交通规则去买橘子一种。比如说,他可以绕远道、上下台阶去买橘子,然后累得心脏病差点发作。按照孙绍振教授的理论,今年年初(1月3日),中国留学生江海松“吻瘫”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机场的行为,就是足以感动全世界的爱情故事,他应该被CCTV、联合国评为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年度人物了。孙教授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作比喻,是不恰当的。因为,杜十娘的行为并不违法,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她的不理性,结果只是损害了她自己的财物和生命。孙教授的观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的愤怒,都是危险的。或许,江海松的国际洋相,跟这种危险的审美观不无关系。

另外,孙绍振教授对于“不够潇洒”的批驳,反映了他的审美理论有“以丑为美”的倾向。费劲、笨拙、不雅观,在那特定的情景下,固然可以打动包括孙绍振教授在内的不少读者,认为那是很诗意的。但是,怎么能够肯定,轻松、轻快、潇洒地把橘子买来,就不会感动人,就是没有诗意的呢?比方说,一个向来节俭的父亲,一反常态,在自己囊中羞涩的情况下,不但没跟可怜的卖橘者讨价还价,反而多给了几文钱,或者买下了他的全部橘子——多得根本吃不了,不是照样可以感人,照样很有诗意吗?中外文学史上,以美好感动人的作品还少吗?孙教授的理论,让我想起了鲁迅所批评的国人对于传统的审美观:“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九》)我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审美理论。

中学生之所以会对朱自清的《背影》提出那两点质疑,孙绍振教授是这样认识的:“学生不理解,与他们缺乏美学修养有关。”从头到尾认真拜读了孙教授的大作,我都没有看到孙教授对中学生两点质疑的含义进行过认真的分析。就是说,他并没有对所批驳对象的看法予以应有的尊重。在我看来,中学生的那两点质疑,完全可能是年青一代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有不病态的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我不知道,孙绍振教授是凭什么认定,中学生的质疑只是对表面现象的肤浅认识,而不是因为时代进步、观念更新形成的较为合理成熟意见的。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孙绍振教授的观点,即孙教授所说的朱自清《背影》不朽的原因。依我看,朱自清《背影》之所以“不朽”,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叶圣陶等前辈语文教育家的推许,将它选入新式语文教材;二是《背影》有一定的作文技巧,语言流畅煽情;三是,符合中国人的病态审美理论。除此之外,乏善可陈。孙绍振教授极口称赞的《背影》的深刻之处,即所谓“他(丁按:指朱自清)笔下的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实际上不过是朱自清制造的一种幻影。从《背影》中,我们看不到朱父有什么品行上合乎公众价值观的闪光点,相反,从孙绍振教授文章的介绍和转引的《朱自清年谱》的一节文字,我们得知:朱自清的父亲既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请看:

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姜建、吴为公《朱自清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1920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辗转杭州、扬州、温州、上海等地,不停地换工作,都有为父亲纳妾造成家庭生活艰难埋单的缘故在里边。为了自己一个人的欢娱,在官纳妾、气死母亲、害苦儿子(这跟孙教授所说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南辕北辙啊),朱父实在是一个不忠不孝不慈的男人。专门写这么一个不堪男人的一篇文章,而能成为不朽名文、作为几亿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精神食粮代代相传,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孙绍振教授的文章中还有一节涉及冰心的文字:在说明朱自清笔下亲子之情不朽的时候,拿冰心笔下母爱文章垫底。他说:“经过半个多世纪阅读历史的考验,冰心的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有逐渐消逝之势„„”。褒贬之意,是很明显的。我认为,孙教授以中学语文课本的选目作为他立论的依据,实在有失学者独立思考的风度,再者,也跟他对某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态度相矛盾。如果,孙教授的褒朱贬谢(冰心)不只限于“亲子”“母爱”类文章,那么,我不得不怀疑,孙教授是否读过冰心晚年的许多散文,例如收在《我梦中的小翠鸟》中的一些文章。冰心晚年的许多文章,无论是语言文字的凝练优美,人生态度的旷达超越,还是立场情感的鲜明坚定,都是朱自清的文章所无法企及的。朱自清的文章,不过是一个身心皆不健康(我另有文章指出,朱有“恋童癖”)的小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境界不高。充其量,也就是杜甫所说的“翡翠兰苕上”的小品,而不是“鲸鱼碧海中”的大作。

总之,我赞成把朱自清的《背影》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删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原文
谈人生,原文,冰心 第三篇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星星

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

不能白了青年人的心。

你读过这样篇幅短小却蕴含丰富的短诗吗?这种诗被称为“小诗”。五四运动后,它曾盛行一时。在数量众多的“小诗”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冰心的《繁星》和《春水》。【谈人生,原文,冰心】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冰心,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她认为,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在《繁星》《春水》中,她把母爱视为最崇高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这种母爱的颂歌,在《繁星》《春水》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说,正是对母爱的深情赞颂,奠定了这两部作品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与颂扬母爱紧密相连的,便是对童真、童趣、童心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珍爱: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在诗人的眼里,充满纯真童趣的世界才是人间最美的世界。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

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冰心还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造物者——【谈人生,原文,冰心】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这首诗把对母爱的歌颂、对童真的呼唤、对自然的咏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诚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是冰心小诗中最美的篇章之一。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我们称这部分诗为“哲理诗”。这类诗简练而隽永: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在艺术上,《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特别是在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阅读建议】

以诵读为主。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情境,咀嚼美妙的语言,领悟诗中蕴藏的思想感情。

【精彩片段】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点评】

冰心小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颂赞。这两首小诗对这双重内涵都有所体现。它们抒发儿女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比喻新颖,语言清丽,感人至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点评】

这是一首哲理小诗。诗人把人生事业的成功比喻为花,把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比喻为花的“芽儿”,把奋斗的辛劳比喻为培养花的“泪泉”,把自我牺牲比喻为滋润花的“血雨”,生动贴切,发人深思。

【探究思考】

对《繁星》《春水》,褒扬的声音很多,但也有人不以为然,比如当年梁实秋就说过:

我读冰心诗,最大的失望便是她完全袭受了女流作家之短,而几无女流作家之长。我从《繁星》与《春水》里认识的冰心女士,是一位冰冷到零度以下的诗人。

《繁星》《春水》这种体裁,在诗国里面,终归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这样也许是最容易做的,把捉到一个似是而非的诗意,选几个美丽的字句调度一番,便成一首,旬积月聚的便成一集。这是一种最易偷懒的诗体,一种最不该流为风尚的诗体。

《繁星》《春水》又有一个缺点,便是句法太近于散文的。 总结一句:冰心女士是一个散文作家、小说作家,不适宜于诗;《繁星》《春水》的体裁不值得仿效而流为时尚。

你的看法呢?

《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

你知道“龟兔赛跑”“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些有趣的故事吗?这些故事就出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世界

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两千多年来以其特有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伊索寓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书中不少内容是影射当时社会现实的,如《狼和小羊》《猫和鸡》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赫剌克勒斯和财神》则把为富不仁的富人与坏人归于一类,表现了穷人对为富不仁者的不满。书中更多的篇章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狐狸和山羊》写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哄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的故事,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乌龟与老鹰》通过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摔死的悲剧,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伊索寓言》还有不少故事是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的,像《蚯蚓与狐狸》《鼹鼠》嘲笑吹牛皮说大话,《蚂蚁与蝉》讽刺好逸恶劳,《骆驼与宙斯》批评贪得无厌,都对人们有教育意义。这些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伊索寓言》的魅力所在。 《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诸如豺狼的凶残、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威猛、山羊的怯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阅读建议】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含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不妨在阅读后练习复述故事。

【精彩片段】

蚂蚁和蝉

谈人生读后感1
谈人生,原文,冰心 第四篇

播撒种子,牵手希望

经历了韶光年华的澎湃激情,而立之年的不断奋进,再到不惑之年的从容淡定,自以为早已懂得了什么是人生。然而,读了季羡林的《谈人生》之后,感到自己就像先生书中所说的“有如夏虫不足以与冰语”,倍感惭愧。

这部著作不仅是季老先生的感悟,也是对我们的教诲,它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奋斗、探索,怎样追求理想与目标,也使我们看待生活、事物的眼光变得更加深邃。读完这本书,犹如品尝醇美的甘露,自有滋味在其中,“世纪老人”非凡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使我受益匪浅。

季羡林老先生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说,“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绝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 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想到季羡林这样一位望九之年的老人对人类大同都有着乐观的态度,坚信这“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作为一个晚辈我真是自惭形秽呀!多少次因为教育学生而没有看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便产生气馁情绪,甚至萌生不相信教育能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的想法,尤其是在看到少数国人无论广播、电视、报纸怎样宣传,他们都改不掉不文明的行为时,便感叹教育的苍白无力,我的信念也随之摇摆不定。现在想来,连教育者本身都没有信心,又怎能以高度的责任感来说服教育他人呢?

季老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它让我不能不认认真真地再去思考人生,思考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是啊,作为教师,每天做的正是“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工作,家长和社会把懵懂的孩子交给我们,我们要交给社会的是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要有责任意识。正是责任让人类文明薪火传承。教育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只有教师强烈的责任意识才会培养出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是教育的核心和本质,离开了责任的担当,教育就不能顺利进行。

季老说,想要达到人类大同的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纽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看似平凡,每天都在讲述浅显的知识,每天都在教授简单的道理,可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都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都是在帮助他们踏上驶向未来的航船。这绝不是“微不足道的”,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这关系到祖国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人类的进步,每一个教师都要时刻牢记这一点,要深刻意识到责任的重大。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全部爱心和耐心奉献给每一个学

生,让知识的雨露滋润每个幼小的心灵,把文明的种子播种到每块心田。

我反复揣摩着季老的话,字里行间无不渗透人生的真谛,平凡散淡之中凸显生命的哲理。在去伪存真、弃恶扬善的过程中,人类的文明不断进步。在我们的教育中,就是要把人的最美好的价值通过教育体现出来,尤其是通过中小学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学生身上的人文精神培养起来,最起码使人文精神在他们心灵中变得鲜明、丰富、重要,为学生日后的综合发展夯实基础。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不正是在向学生播撒做人的种子,播撒灵魂的种子吗?正如冰心的诗句“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种子,一定会串成一条长长的链条,生根、发芽,最后开出希望的花朵。

平淡、朴实的文字,却传达出令人折服的思想,我真为自己能读到这本书而庆幸,它让我谨记自己的责任,不辜负这份责任背后的信任和真诚,用我的爱心、智慧、善良、勤劳,播撒一颗颗种子,我知道,我将牵手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希望。

向一位著名的女作家祝贺她八十岁寿辰,这样的机会是不多的,所以我去年十月
谈人生,原文,冰心 第五篇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795404.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