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初中作文】
刘杰锋
1今天,读《作文课,我们有办法》(初中卷),有收获。
收获一:对比,是展示人物个性的好方法。
“写人,要抓住特征”,这话好说;但怎样“抓”,不好说。汪洋老师聪明,他找到了一个教学的突破口——从对比入手。
先讲写作知识。
对比,就写人而言,有三种:人物内外的对比,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人物前后的对比,如《故乡》;人物与人物的对比,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后分析学生习作《我们班的“牛人”》。
讨论交流后,师生得出结论:三种对比,不必全用,用一到两个即可;用了,人物的个性,鲜明,突出。
这个课例给我的启示是:选准一个突破口进行重锤敲打,扎实训练,是解决存在问题、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收获二:可以精雕细琢的地方,不只是人物形象。
“写文章时,可以对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细节、情感、结构,甚至包括标点符号,都可以进行精雕细琢,把自己文章的亮点凸现出来。”这是执教者向浩的观点。
这个观点的形成,是有一番过程的。
向浩老师先带领学生赏析一篇文章《幸福的颜色》,逐一分析文章的亮点有哪些,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再分析学生习作,“掰开来”,边点评,边归纳,学生心领神会,恍然大悟。
这个课例给我的启示是:学习优秀例文,很有必要;精雕细琢的重点,是文章的语言。
2今天,读《用文字“打败”时间》(作者王君),感觉震撼。
《用文字“打败”时间》是《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一书(著者刘祥)的序言,序言里有这样几段话:
关于文本解读的经典言论汗牛充栋。任何一个有所热爱和有所追求的语文人都必然会在这个方面有苦心孤诣的修炼。情怀、智慧、视野、深度……这些和语文教学的面貌须臾也不可分割的东西,都需在文本解读中去寻求突围的路径。
我敬仰的,不仅仅是他(刘祥)解读文本的功力,而是他解读生活,释放生命能量的爆发力。
在这些书稿中,我感受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之蓬勃。在我看来,这才是这些书稿最最了不起的意义。一个以文字散播生命的正能量的人,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回报他人和社会。更为重要的是,他以这样的方式,渐渐完成了自己。
他在,总在,虽然他不说话。他思考,总在思考,虽然他从不喧嚣。他在写,总在写,虽然他甚至不发表……你知道他不会停下来,不管遇到什么,就像我知道自己也不会停下来一样。
读这样的文字,我既钦佩王君老师的语言功力,又感慨刘祥老师的生命状态——不停地写,不停地超越自我,有精神的宁静,有思想的丰盈,有生命的蓬勃!
这种生命的状态,我没有,也不曾意识到要寻找。由此可见,我的狭隘和平庸。
现在,我发现了,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教师,以笔为旗,面壁十年,化蛹为蝶。这是怎样的人杰教师啊!
告诫自己:井底之蛙,永远看不到蓝天的广阔。
3今天,读施一公的演讲《我们缺什么》时,我流泪了。
以前,只知道施一公是海归,是科学家,是院士,是清华大学生物科学的领军人物,但不知道他还有这样的不幸经历:
1987年9月21日,我的父亲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在自行车道上撞倒,当司机把我父亲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时候,他还在昏迷中,心跳每分钟62次,血压130/80。但是他在医院的急救室里躺了整整四个半小时,没有得到任何施救,因为医院说,需要先交钱,再救人。待肇事司机筹了500块钱回来的时候,我父亲已经没有血压,也没有心跳了,没有得到任何救治地死在了医院的急救室。这件事对我影响极大,直到现在,夜深人静时我还是抑制不住对父亲的思念。
这件事,对施一公触动很大。他说,这件事把他的生活和世界观几乎全部打乱了。但后来,施一公想通了,他说:“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经历着像我父亲一样的悲剧。如果我真有抱负、真有担当,那就应该去改变社会、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读这样的文字,我读出了施一公的博大胸怀,更读出了他的柔然心肠。
不埋怨,不泄愤,不仇恨社会,反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人民、自己的事业,这是怎样的心胸!
在中国,总有这样的人性光辉,要发现啊,要仰慕啊!
2017年8月22日
上一篇:初中作文:我渴望变得更强大
下一篇:初中第一天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