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读后感

 

  继续阅读《中国通史简编》,感慨良多。

  该书第一次用马列主义唯物史观的崭新视角看中国古代历史,这在历史研究上是毋庸置疑的一个根本性的巨大进步。从此,历史学研究从对历史离散事件真相的探寻和描述跨越到了在历史发展规律相关理论指导下审视历史进程的新发展阶段。但是马列主义唯物史观也迫切需要发展和完善,比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一条基本的社会历史规律,但经济基础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影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其中的重要参数和数值规律是怎样的等等仍然需要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

  遗憾的是,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我国历史学研究却始终止步于此,未能达成新的进步。在没有理论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历史学逐渐滑向世俗化的泥沼,《万历十五年》这样半历史半文学的书目以名著的名义隆重登场,晃瞎了世人眼目,掩盖了现实历史学研究成果极度匮乏贫瘠的窘况。

  任何科学研究的进步,无不体现在对规律的发现上。对规律认识的过程一般要经过基础的感性认识阶段和高级的抽象认识阶段。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事件和规律的描述都是相对模糊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实现的。在抽象认识阶段,对事件和规律的描述则是相对精确的,是通过数字和公式的方式来实现的。有人说,历史学规律怎么可以数字和公式化?其实,这个问题在物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等等每个学科诞生之前,已经分别被无数次提起过,最终却通通被量化研究的成果击的飞灰湮灭。那么,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量化研究成果的今天,为什么历史学研究却始终裹步不前、死水一潭呢?我想,这应该和研究的视角有关。

  自然科学研究一般以分析为主,通过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层层拆分缕析的过程,来达到简化量化难度,得出公式化规律的结果。所以,绝大多数自然科学研究都趋向以微观视角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正是由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微观视角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人们不由自主地(不假思索地)将这样一个行之有效的出色的方法套用在了包括历史学的社会科学研究上。但是,人们忽视了一个明显的基本事实,即:人在社会学研究中已经是最微小的基本单元了,社会学研究不应该再套用微观视角,反而应该采用宏观视角,即将历史学、人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相关学科加以合并,并广泛吸收其它相关自然科学学科的理论知识,才有可能建立合理有效的量化分析体系,发现蕴藏在其中的抽象规律。

  在社会科学研究深陷微观视角的泥潭、尤其是与自然科学严重脱节的情况下,历史学研究原地踏步、甚至出现退化现象就丝毫不足为怪了。目前,极为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培养体系中的文理分科以及社会科学门类划分过细的弊端,努力打造一个能够培养文理兼备、知识全面、视野宏大人才的教育和社会科学研究体系,从宏观视角上进行创新型的研究。只有这样,才是包括历史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进步的根本性出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884082.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