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高考作文】
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分享的水墨画的特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水墨画有哪些特点_中国水墨画的特点
中国水墨画的特点
中国水墨画第一个特点: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画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的境界。意是画家对物象在情感上的"妙悟",所谓境是境界。
意境是客观生活中事物在画家头脑中所反映的结果。就是画家在作画之前,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深入观察、体验和认识(即感觉)所引起的主观感受,然后把生动而强烈的感受反馈于被描绘的物象,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并且,中国绘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在概括客观物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即"神遇"(石涛语)及"迹化"(石涛语)为可视可想的。 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
意境是构成一幅中国水墨画的灵魂,其主题的确定,构图的布局和安排,形象的塑造,笔墨及造型的处理,无不受"立意"的主宰。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总之,中国传统绘画历来重视立意问题。
中国水墨画第二个特点:对笔墨的注意
中国水墨画从立意到形象的塑造,总归于用笔用墨。谢赫在《六法》中将"骨法用笔"列为第二条。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中国水墨画家以写代描,把笔意墨法置于首位。故使笔墨成为表达"意境"、"形神兼备"的重要条件。
关于用笔。我国绘画很重视线的表现,用线来塑造形象。以线为骨,就是指以线为造型的骨架。为之"骨法"表现物象须有具体的线去塑造,其关键在于"用笔"。线在塑造形象中力的变化,功在于运用笔法。古今画家通过熟练的使笔、运笔,产生笔力、笔意、笔趣,形成虚实变化,浓淡相依,顿挫回旋,巧拙适度,富于节律的造型底线。中国传统画论中形容东晋·顾恺之的线如"春蚕吐丝";形容唐·尉迟乙僧的线如"屈铁盘丝";形容唐·吴道子的线为"吴带当风";形容曹仲达的线为"曹衣出水"。所谓笔法即指执笔的方法和指、腕、肘的运用。传统的笔法为人所使,其法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藏锋、露锋等法。所以掌握笔法(即用笔)的起止形态变化及行笔运转方向变化,使之随画意而使转,达到状形立象、传情达意。 。中国传统绘画一贯是主张用笔和用墨的。清·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论用笔必然要论用墨,谈用墨必谈用笔。所以,笔与墨在中国水墨画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有笔,墨才能变化;有墨,笔才能显现。故"笔为画之骨,墨为画之肉,有笔无墨非也,有墨无笔亦非也"(潘天寿语)。然而,中国传统绘画尤重用墨。笔以达气,墨以生韵。用墨表现画面的气韵,求得生动是很重要的。中国之墨经用笔引发和水的渗化,可变化出浓、淡、干、湿、黑、白(纸的本色)不同层次的色彩感。古人谓之"五墨六彩"。
中国传统绘画用墨大约始于唐,经五代到宋确立了用墨的重要地位,嗣后经元、明、清得到长足的发展渐次完备了用墨之法。古代绘画用墨法很多,有浓墨法、焦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宿墨法。归纳其要者,谓之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三种。破墨法即淡破浓,浓破淡,干破湿,湿破淡,以水破淡之法,备求墨色的浑化对比。泼墨法即以多量的水份调墨,要求不能太均匀,而后随笔泼洒,一次完成,以求墨色浑化自然、润泽。积墨法即在淡墨上层层加深,每次待干后复加之。求得墨色层次既有变化而又浑厚。此三种方法可单用,可混用,以求变化万千、丰富多彩。
以墨代色,力求单纯、明快、概括,是中国水墨画的独特创造。以墨代色的不同变化,表现各种色彩感觉,富有浪漫主义的处理特色。即如陈简斋墨梅诗中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故中国绘画注意用墨而慎于用色。中国水墨画在设色方面突破了自然物固有的约束,代之以感情的意匠色彩。就是画家在观察客观物象时,将感情移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继之产生有我的色彩关系。这种传统的设色方法,强调在单纯、明快的对比中追求色彩的主从和谐与色彩的感染力。
中国水墨画第三个特点:章法布局处理的灵活性
中国传统绘画的章法即是构图,就是把形象艺术规律及画家作画的立意加以安排布局,也可称作布局。南齐·谢赫论画《六法》曰为"经营位置",东晋顾恺之称章法为"置陈布势"。 中国水墨画特别讲究"立意"、"立象"(立形)之道,而章法是"立象"的重要环节。所以,章法布局受其独特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以及民族的欣赏习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特殊的规律和方法。章法与用笔、用墨、设色以及透视诸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在表达画面"立意"时体现了极强的写意性和灵活性。这种写意性和灵活性表现在透视、取舍、主次、取势、开合、呼应、空白、疏密、穿插、虚实、边角的处理及题款、钤印的处理上。采用这些灵活的艺术手法,有利于突破自然时间、空间在人们心理上、视觉上所造成的限制,使画面主题"立意"得到更完美的表现。
"视点"去展现画幅的视野。这种透视法称作"移动透视法",也称之为"散点透视法"。其实称作"运动透视法"更为准确。中国水墨画向以"面面观"、"景随人移"的欣赏习惯要求处理构图。这样可以使观画者看的全面、看的深远、看的精细,具有可望、可游、可居的视觉感受。所以中国水墨画家采取不为"自然"奴的"物为我用"观点,大胆而巧妙的运用通景法、三远法及"以大观小"的俯瞰式"运动透视"法去组织画幅中的景物、人物,从而达到使观者游目骋怀的艺术效果。
然后根据物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布置画面,使之萦纡起伏,气脉联贯,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
中国传统绘画在"置陈布势"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的处理空白、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所谓空白是无画处,是虚处,是疏处。是与密、实相对而言的,是与疏密、虚实有密切联系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即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巧妙安排疏密、聚散,可使画面得到空灵变化的意境。谚云:"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另外,中国传统绘画特别。一幅画在章法上,适当的安排题跋、朱印,可以起稳定和谐构图的作用。所以,中国水墨画与题款、钤印、书法、诗词的相互补充、相互增益,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以上种种章法规律及特点,与传统绘画的立意、用笔、用墨、设色相融合,构成了中国水墨画独具的形式美和艺术特色。
宋朝水墨画的特点
中国历史进入宋朝,绘画技术进一步的成熟和完善。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文人学士把书画视为高雅的精神活动和文化素养,并对绘画提出鲜明的审美标准,在创作和理论上形成独特的体系。社会、宫廷、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响,使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群彩纷呈、多方发展的局面。
一、从绘画的内容角度
在题材上宋代绘画较唐代有很大扩展,人物画中宗教寺观壁画虽仍具一定规模,特别是道教绘画由于宋王朝对道教的提倡而有所发展,但石窟艺术已呈明显衰退之势,寺观壁画中为适应市民趣味,描绘生活形象及热闹场面的内容占了重要位置。山水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朝着广度和深度发展,名师巨匠辈出,成为后世楷模。经史题材的人物画流行于时。但人物故事画和风俗画得到了高度发展。肖像画已普及于社会上。版画除佛教经卷图像外,还用于经史著作,如《烈女传》等,科技书籍如《营造法式》等及图谱、画谱如《梅花喜神谱》的插图,并已有独幅版画出现。尤其是以雕版印刷年节需要的年画,更使版画普及深入民间。 在画纸上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元代山水画多用纸,利于干笔皴擦,“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墨法则干、湿并用,变化莫测,一片莽莽苍苍。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融洽宋、元,已然大成。元以后,明清两朝,山水画明显逊于宋元,没有了宋元山水画的那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在分类上宋代绘画分科更加细致、专门。宋徽宗时期办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6科。《宣和画谱》著录藏画,则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10门。孝宗乾道三年(1167)著成的《画继》辑录画家时,则分为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8类。这些现象反映了绘画表现范围的扩大和题材分工的细致、深入。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从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如卫贤(传)《闸口盘车图》、王居正《纺车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李嵩《货郎图》、朱锐《盘车图》、阎次平《牧牛图》和无名氏《耕织图》、《耕获图》、《柳荫云碓图》、《江天楼阁图》及见于记载的高元亨《从驾两军角抵戏场图》、燕文贵《七夕夜市图》等,都显示了画家视野的扩大和对现实生活的兴趣与热情。宋代城市中描绘民俗题材的节令画如《岁朝图》、《五瑞图》、《大傩图》、《观灯图》也纷纷出现。描绘贵族文人生活的绘画仍然流行,带有情节的肖像性绘画,如李公麟《西园雅集图》、赵佶(传)《听琴图》也都具有较高艺术成就。历史故事画中常糅进民间传说,曲折地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态度。如描绘操守气节坚贞不屈的人物的《采薇图》,诤言直谏以及与权□的斗争的《朱云折槛图》、《袁盎却坐图》、《陈元达锁谏图》,反映以正确策略解决民族问题的《免胄图》、《便桥会盟图》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描绘因战乱和复杂的民族关系而造成的不幸悲戚遭遇的绘画非常流行,如《文姬归汉图》、《明妃出塞图》,像当时民间的讲史一样,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忧患意识。
宋代统治者提倡道教,修建寺观,道释壁画虽缺乏唐代那样宏伟的气势,但仍然保持了相当规模。如东京大相国寺、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五岳观、宝□宫及南宋临安的显应观、西太一宫、五圣庙等壁画大都出自画院名家手笔。真宗时为建玉清昭应宫,招募天下画工,应试者逾3000人,徽宗时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应诏者达数百人,可见其人才之众。宋代宗教画中出现更为鲜明的世俗化倾向。以热闹的场面、有趣的情节吸引观众,道教画中创造了大量的神□形象,不少是凭借现实人物形象画成。宋代前期,吴道子画派在壁画中占有绝对地位,从现存壁画粉本《朝元仙仗图》可见其艺术风貌。宋代墓室壁画之数量、质量已不能与汉唐相比。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正定静志寺塔和净众院塔基地宫壁画、敦煌莫高窟宋代壁画以及河南等地区发现的宋墓壁画等,都是考察宋代壁画的重要遗存。
山水、花鸟画在宋代有着飞跃的提高。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花鸟画家极注重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并为此而养花养鸟。赵昌清晨绕栏谛玩,对花调色写生;易元吉深入荆湖深山,观察猿猴野生情状;韩若拙画翎毛,每作一禽,自喙至尾、足皆有名,谙熟解剖结构。宋代花鸟画家画花果草木,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后先,务求生动逼真。因而评画者视画中猫之瞳孔为竖线而指出《牡丹狸猫图》系画正午景候,农民指出名画《斗牛图》中之牛尾应下垂而不应上举的错误,以及赵佶对孔雀升墩必先举左足的论述都是要求形象真实合理。宋代花鸟画既有精工富丽,表现宫□中珍禽异木的黄氏体;也有笔墨简拔、淡彩着色,描绘败荷凫雁,富有江湖意趣的崔白、吴元瑜体;也有直接抒发士大夫情趣,专写墨竹、墨梅等的文人墨戏体。“画中最妙言山水”,由于社会的重视,山水画逐渐跃居绘画的主要地位。许多山水画家深入自然山川,朝夕观察和反复体会,因而精确地画出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从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笔简括、章法高度剪裁的边角之景,显示了不同时期的卓越创造。山水景物不仅是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间穿插有盘车、水磨、渡船、航运、捕鱼、采樵、骡纲行旅、寺观梵刹、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通过真实的景物描写,体现优美的想像,塑造诗一般的意境。
二、从年代的角度
宋朝的水墨画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北宋开国后,汴京一带成为绘画艺术中心,宫廷画院先后集中了来自西蜀的黄居□、黄惟亮、夏侯延□、赵元长、高文进等,南唐的董羽、厉昭庆、蔡润、徐崇嗣等及中原一带的王霭、赵光辅、高益等画家。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规范,道释画中以吴家样影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就最高。此外,李成善画寒林平远,范宽善画崇山峻岭,许道宁善画平远、野水、林木,他们3人皆先后在不同方面,发展和丰富了荆浩、关仝的北方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在此时期则影响不大。当时画院内外以山水画知名的还有燕文贵、翟院深、高克明、李宗成、屈鼎等,擅长宗教壁画的有王□、高文进、武宗元等,花鸟画则有赵昌、易元吉、王友等。这些画家的创作实践,酝酿着北宋绘画风貌的新变化。
2、熙宁和元丰之际,出现了以李公麟为代表的鞍马人物画,以郭熙为代表的山水画,以崔白为代表的花鸟画。他们在内容及艺术上都展示出崭新的风貌,都具有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修养。李公麟以单纯朴素的白描形式,精确地表现了不同阶层、民族、地域人物的特征,特别是在刻画士大夫生活形象和情趣上,获得极大成功。崔白和郭熙都可以不经起稿而放手作画。崔白描绘季节气候变化中禽鸟的情态,善于表现败荷凫雁的荒情野趣,突破了宋初以来画院内黄氏体制的规范,取得了更为自然生动的效果。郭熙通过景色季节及气候的描绘,表现了山水林泉的幽情美趣,把李成以来的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更高水平。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也于此时形成。驸马都尉王诜筑宝绘堂收藏法书名画,并于府第西园中聚集诗人画家赋诗作画,皇族赵令穰善作清丽富有诗意的小景山水,以及米芾这一时期已开展的书画活动,都显示出这一阶层艺术活动的活跃。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郭熙父子《林泉高致》及苏轼等人的论画诗文显示了此一时期绘画理论的新成就。
3、徽宗赵佶、高宗赵构统治时期,是宋代宫廷画院最为繁荣的时期。徽宗时画院制度已相当完备,社会上民间画家艺术水平的提高,为画院输送了不少优秀画家。此时画院高手云集,善画百马、百雁的马贲,开南宋山水画新风的李唐,善画风俗界画的张择端,富有才华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善画花鸟翎毛的韩若拙、孟应之、薛志,以画婴儿货郎著称的苏汉臣,为徽宗代笔供御画的刘益、富燮等人,都以画艺精湛、笔墨不凡而著称。徽宗时内府书画收藏极富,公卿士大夫收藏家也甚多,《宣和画谱》反映了当时宫廷收藏的盛况。靖康之变,汴京被金兵洗劫,一部分画家被掳北去,宫廷藏画流散北方甚多,给金朝统治区绘画发展以相当影响。另外,大批画家纷纷逃到江南,又成为南宋高宗画院中的骨干力量,促进了江南地区绘画的发展。
4、孝宗以后的南宋时期,特别是光宗、宁宗时期,山水画继李唐之后,出现了明显的画风变化,代表画家为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他们重视章法的剪裁,巧妙地利用画面大片空白突出鲜明的形象,画面效果含蓄凝练,简洁而富有诗意,具有优美的意境,简率而富有表现力的大斧劈皴则显示了笔墨技巧的提高。历史故事画及风俗画在整个南宋时期都比较发展,此时出现的李嵩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画家,他曾作《宋江三十六人像》、《服田图》、《四迷图》、《观潮图》等,作品大都含有深刻的意义。梁楷、牧溪、温日观的水墨、减笔则开了元明写意画之风气。
上一篇:读淘气包马小跳有感
下一篇:改签机票扣多少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