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句子及感悟

| 读后感 |

【www.guakaob.com--读后感】

孟子的句子及感悟篇一
《孟子读后感》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

2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是天下,王天下使天下民心归顺而非霸天下,王与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施行仁政,仁的根本在于爱人,仁政的中心在于爱民。

孟子的抱负,在于使诸侯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虽然其很多地方都说到七十里而王,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大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虽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诸侯国,感觉上他对滕、邹、鲁等小国不够尽心,而在魏、齐两个诸侯国花费较多的心神,特别是齐国。孟子根据对当时形势的把握,认为春秋以来连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人们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来解救,就如同被倒悬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个国君能够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归顺,从而达到王天下理想。孟子的这个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没有实现,短短的魏国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人。而当时的齐国,国势正盛,土地宽广,人口众多,贤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两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齐国,而且时间很长,第二次去已经71岁高龄,仍然试图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与齐宣王的意见相左,郁郁而去,齐宣王甚至没有派人来挽留。

如果说王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起点就是在国内施行仁政。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个层面:一、保护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离开国土;二、教导百姓自给自足,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的季节,使百姓能安心生产;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四,在前三个方面都实现之后,再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四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这个国家君主的仁德就会声名远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这个国家来,到那个时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 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

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 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 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 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孟子的句子及感悟篇二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篇一:孟子>读后感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篇二:孟子读后感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 “ 不会。 ”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

“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 ﹒ 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

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 “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

篇三:孟子读后感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

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孟子的句子及感悟篇三
《02.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

孟子的句子及感悟篇四
《第一组 人生感悟》

备课时间: 2014-02-17 上课时间:2014 1

第一组 人生感悟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的。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二、单元教学目标

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三、教学注意问题

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教学时数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备课时间;2014,2,17上课时间2014,2,17日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节奏停顿正确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难点:突破字词,理解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

教师:1、搜集有关孟子、孔子以及《列子》的资料。

2、字词及相关语句的课件、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孟子和孔子的资料,观察太阳。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

1、文言文两则

学奕

一人 惟奕秋之为听 (一心一意)

弗若之矣

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心二意)

做任何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备课时间,2014,2,18日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小儿:日初出---如车盖—---近 日中时---如盘盂---远

一小儿:日初出---沧沧凉凉—-远 日中时---如探汤---近

两小儿:可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孔子: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学无止境

附:

(一)学弈

1、译文: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到来,想拉弓箭把天鹅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不如前一个人了.说是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本文道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

(二)两小儿辩日

1、译文:孔子到东文去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询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距离人近,而中午时距离人远。”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中午时距离人近。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到了中午就小得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等到了中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近处的热而远处的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编为《论语》,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3、本文写了两个孩子的天真可爱,写了孔子的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练习设计:

一、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

通国:

善:

诲:

援:

俱:

弗若:

然:

二、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三、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四、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

五、结合注释读古文,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1、我所欲也:是我所想要的。2、熊掌:熊的脚掌,是珍贵的食品。3、亦:也。4、二者:指鱼和熊掌。5、兼:同时都得到。6、舍:舍弃。7、取:选择。8、生:生命。9、义:正义。

答案:

一、弈:下棋;通国:全国;善:善于,擅长;诲:教导;援:引,拉;俱:一起;弗若:不如;然:这样。

二、1、的2、弈秋的教导;鸿鹄3、他,指前一个人

三、因为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专心。

四、专心致志心不在焉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五、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不能同时都得到时,我选择熊掌而舍弃鱼。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生命和正义不能同时都得到时,我选择正义而舍弃生命。

教学反思:

上课时间2014,2,18日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孟子的句子及感悟篇五
《阅读经典感受经典习用经典_评_中文经典100句_》

阅读经典 感受经典 习用经典

——评“中文经典100句”

师这样说:“揉合了最新资讯、现代格调,以活泼的手法,加入趣味故事、背景小常识,宜古宜今又不失原本风味,实在引入入胜,让人自然阅读古文而不觉沉重。”(建中资深国文教师陈美儒)报社主编这样说:“以前坊间的国学书都是夫当我们被花花绿绿的资讯弄得眼花缭乱时,当我们想要阅读经典但面对浩如烟海的中文典籍感到无从下手时,“中文经典100句”诞生了。在这套丛书里,、《史记》、《古文观止》等中文经典触手可及,这么亲切又这么实用;孔子、司马迁、孟子……这些文化巨人与我们对面相逢,就让我们穿越历史洪流,站在圣人的肩膀上,来感受中文经典的瑰丽财富吧!

作者队伍的权威性。“中文经典100句”由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季旭升总策划,精心选择国人不可不知的中文经典名著,如第一辑推出的三本是《论语》、《史记》和《古文观止》,其中《论语》和《古文观止》由来自各大学文学系、哲学系和政治学系的专家(他们共同组成文心工作室)编写而成,而《史记》则由知名历史评论家公孙策编写。然后作者从每本经典中撷取100个名句,告诉读者名句的出处——“名句的诞生”、白话译文——“完全读懂名句”、名句背景故事、典故及赏评——“名句的故事”、名句的延伸及运用——“历久弥新说名句”、“名句可以这样用”,可谓一系列完整的呈现,俨然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精华浓缩。在阅读中,作者对于普及中文经典的热忱和自信令人感动,他们依靠自己渊博的知识和蓬勃的灵感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门—— 一扇通往中文经典的大门。

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中文经典100句”不沉重,它不是夫子自道式的喃喃自语、独自领悟;“中文经典100句”不肤浅,它不仅仅是100个名句的白话翻译那么单薄。举个例子吧,譬如“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来源于《论语・子路・第十

CHUBANCANKAO

三》“,完全读懂名句”告诉我们这句话讲的是如何评判好人:“乡里的好人却喜欢他、敬重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他才是真正的好人。”“名句的故事”中,我们知道这是发生在孔子和弟子子贡之间的一段对话。而“历久弥新说名句”最得见作者的古文功力,由孔子评判好人的标准,联系到清代《幽梦影》中《官声与花案》中的一段表述,也是关于好人的,与孔子的标准何其相似;而反之,又从明太祖朱元璋注释《道德经》时的困惑,引出了道家和儒家在面对同一问题时给出的不同答案;究竟孰是孰非,读者或许会有第三种看法。如此穿梭古今中外,引类相从,又逆向思维,给名句的意义带来了无限的张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围绕一

句话,就可以这样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形成一个小小的思想库。阅读“中文经典

100句”,得到的不仅仅是100句名言,也不仅仅是名言背后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知识,或许,收获最大的,是这本书唤起了你对中文经典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

自豪感,以及由阅读而激发的深刻的思索和丰富的联想。

佳评如潮,强力推荐。“中文经典100句”原料是经典的,视角是新颖的,讲解是精辟的,语言是生动的,正因如此,注定了这套书受到了来自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和倾情推荐。大学教授这样说:“摘出若干名句,重建语文情境与故事现场,让青少年自然引发兴趣而进入精美文学之门。(”淡江大学中文系曾昭旭教授)“我们何其有幸,可以站在圣人的肩膀上,不妨就从阅读“中文经典100句”开启、落实我们自己‘经典’的一生!”(台北大学马宝莲副教授)中学老

子自道,酸腐呆板,年轻人看不下去;现在这套书结合四大优点:注解详细、有名句诞生的由来、有背景故事、有现代情景式的运用,很实用又有趣味。”(《苹果日报》总主笔卜大中)主持人这样说:“我诚挚地以为,读者若把这本书当成手册,随时随地,随手抽一页看看,也许一百则《史记》名言,很快就可融入脑海,变成自己智慧的一部分。”(广播电视主持人蔡诗萍)作家这样说:“这是一本对学生、上班族、家庭主妇、社会新鲜人、大小主管、公司老板甚至沿江名嘴等各类靠文字或口传为主要工作者的必读好书!它很好看。再其次,这本书很有用。的确值得推荐。(”

小说家廖辉英)工具性和按需阅读。从中文经典中撷取100句名言,分门别类,装到不同的筐中,当你需要时,可以随时取用。如《论

语》100名句,分为“未知生,焉知死——生活态度”“吾日三省吾身——品德修养”

德之贼也——言语行为”“君子成人之美——待人接物”和“温故而知新——学习求知”等;而《古文观止》100句则分为“天地一方”“人生志气”“忠臣名谏”

“山光水色”和“金玉丰鲜”六类。这样,每一类由若干名句组成,每一名句下又有相类或相反的名句和经典事例。无论是对于学生、写作者、演讲者还是政企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阅读。同时,因为在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随手翻阅而不会有不连贯之弊。“中文经典100句”就是这样一种工具书,帮助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名句脱口而出,下笔有如神助,中文水平令人刮目相看!

阅读经典是一种享受,感受经典是一种喜悦,习用经典是一种自豪;我们如此幸运,可以站在圣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2006.12

45

《论语》“乡原,“真情流露”

孟子的句子及感悟篇六
《修身与感悟》

修身与感悟

对于中华传统与修身这课并不是我的初衷,相反对于传统修身之类还

有些反感。因为一个同学的关系我选修了这门课,但她因为忙忘了改选,就剩下我怀着一种愤愤的心情去学习这门课。课堂上我们做些不再体会的东西,我们朗读了课文,在一遍一遍的诵读声中我回到了过去,那里有矮矮的桌子,低低的瓦房,绿绿的树木,淡然还有我们孩子般的读书声……我已经记不起上一次读书是什么时候,总之它很遥远消失在记忆深处,多少年后,拾起课本,一脸虔诚的样子,我想我被自己的读书声感动着。这个课给予了我们一个机会,在大学的时候还可以重温儿时的那份简单的快乐,这和自己读书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读弟子规的时候还只能看拼音,因为有太多字不认识。这也是我第一次只看着拼音读完一篇文章,很有意思。我也第一次认识到这种短短的类似于三字经的句子竟能给我如此大的冲击,如此大的感动。谢谢老师谢谢这个课,课上我们还向我们的伟大先贤孔子孟子行礼,像个小孩,毕恭毕敬。我想这又是我多少年后的一个鞠躬呢,我们是因为长大了么?记得小时候见到老师还会鞠躬敬礼,现在的我们还会如此吗?这样一个简单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但我对这孔孟鞠躬的时候心里是那么释然那么平和,如孩子般的快乐。这样的行为我们归结为曾经,而今天重复着那些逝去的东西时才突然发现,那些最令我们感动的,最值得怀恋的其实就是我们曾经拥有的小幸福,也许是孩子气般的话语,也许是几个无厘头的动作,总之它深深的影响着我们,扎根于心灵最深处。

记得有次堂课里老师讲到了兄弟睦,她给我们放了一段相关的中华传

统美德小故事,我觉得特亲切,我们这一代就是在这样的动画片中浸润着长大的。那时的感觉就是在欣赏一段故事然后再滑稽的情节里哈哈大笑,笑了过后心里剩下的就是笑声里留下的舒坦。故事里讲述了父亲死后兄弟三人把家里的财产分完后剩下一棵大树,二弟三弟执意要砍掉分了,大哥却要留下,为此兄弟三人闹得不可开交,一夜过后大树的叶子掉光了,逝去了昔日的茂盛。面对凋零的大树兄弟三人掩面痛哭,他们回想起儿时在大树旁嬉笑打闹的情景,不由得惭愧万分,这是他们昔日友好和睦的见证啊,三人心有所思,从归于好。又过了一夜大树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兄弟三人也快乐的生活在一起。看完后眼睛湿湿的,没有多余的情节没有好莱坞大片的精彩,不过它就是感动了我。想想自己,我家也兄弟三人,我是老三,我家门前也有一课大树。儿时的我们曾在此嬉闹,抓过蛇,打过麻雀,甚至站在树上撒过尿……那里有太多的美好,也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如今的小孩已不会在大树下玩耍也不在爬上大树,大树下边成了垃圾堆,上次我回老家的时候更变成了别人的养鸭圈。

课后老师布置作业叫给兄长打电话。我纠结了很久,最终没敢拿起电

话。仔细想想我这二十多年我们兄弟三人说过多少话呢,二哥还是我的孪生双胞胎哥哥,从小学高中一直在一起上学,可是我们上学基本不一起放学也不一起回家,几乎从不讨论学习当然更不讨论生活,他哪天有了女朋友我也不知道。其实并不是我们兄弟三人没有感情,我们的感情很深,但我们都不会表达,没法用语言表达,我们总是落实在默默的行动上面,记得小学二年级我哥游戏的时候肩膀脱臼了当我对我爸说的时候我已经哽

咽的说不出话了,真的说不出,这是我人生唯一一次体会这样的感觉,我知道那有多痛,这也让我在这么多年后还清晰的记得。我们的感情其实很深。也许是兴趣不同吧,性格长相也完全不一样,当我跟别人说我们是双胞胎时他们都会很惊讶难以置信。很多人都当做玩笑话。

我们交流的太少,这样的状况同样存在于我们三兄弟和我爸之间。他

太权威,他总是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而且我们必须得这样做。他和我们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记得高三时我哥获得了一个去古巴留学的机会,我爸就四处打听询问相关意见,光是话费那一个月就打了2000多,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去古巴比较好,可他从没有询问过我二哥的想法,他只是一个劲的劝他。在那得呆上7年况且我哥身体向来不好,最后我哥也没去。原因就是你越叫我去我越不去,从小受够这些了,可我爸到现在都没意识到他的错。我想我最大的毛病就是和父母兄弟沟通太少。我不知道和他们从何说起,更不知道如何关心,打电话时更拍两边的沉默,太过尴尬。

我想说这个课给了我太多东西,让我有了一种改变的动力,我开始试

着去给父母兄长打电话,尽管上次给我爸打电话的时候他问了一句有什么事,没钱了吗?貌似只有有事缺钱的时候才会打电话。不管怎样这也算一种进步吧,我都能在电话的末尾加上一句注意身体,我想我因该多说这样的话,更多的去交流。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典范,这个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家庭的教育,它是以圣贤之道来作为我们指导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人人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落实圣贤的教诲而能够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于成圣成贤。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成功都要以道德、品行作为根基,许多人

会认为传统与修身是小孩子学的,大人都懂?那么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弟子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要学习的,都应该学习的。因为这是孔老夫子的教诲,而孔老夫子自己说得很清楚,他也是述而不作,他所叙述的是古圣先贤之道,都是过去老祖宗代代相传的教诲,孔老夫子自己没有发明创造,是转述前贤的教诲,所以这种规矩、这种生活的规范教育就是让我们能够得到幸福、成功的人生,圣贤的根基。

孟子的句子及感悟篇七
《〈孟子〉二章》试题》

《〈孟子〉二章》中考试题精选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答案1.(1)奋起,指有所作为 (1分) (2)经常(1分)(共2分)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重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

4.(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一个人生哲理是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经历,给你什么有益的启示?

答案: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8、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紧承上文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的括号内。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答案7、治理国家 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8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9.“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A D

11、解释加重的词:

1). 环而攻之( ) 2).池非不深( ) 3).委而去之( )( )

4).舜发于畎亩之中( ) 5).苦其心志( ) 6).衡于虑( )

12、(1)选出下列句中词义相同的一项(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C. 必有得天时者矣 二者不可得兼 D.故君子有不战 公问其故

(2)选出下列句中词义相同的一项( )

A.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B.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

C. 人恒过 国恒亡 D. 曾益其所不能 其真无马邪

13、翻译句子: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 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

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 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

4.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14、课文内容理解:

1)、孟子在〈孟子〉二章》两文章中针对最高统治者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相同的是都用了( )、( )、( )的手法。但甲文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在开头提出“( ) ”的中心论点,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的结论;乙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的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从而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最后在结尾处揭示论点(“ )”。

1.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任然具有普遍的意义,请结合现实的生活,谈谈你对“道”的理解。

2. 以国家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也指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友善,讲诚信、讲礼仪。

3).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孟子在文中强调“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能成才”。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3. 这种说法还有现实意义。虽然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但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才干、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落伍。

4.①我认为"逆境能成才"是对的,孟子曰:"困于心衡虑于而合作."就是说人经历磨难,必须经历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有作为.因此,人处在逆境中,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奋斗的精神,就能够身处逆境求生存,发展,如苏轼.

②"顺境也能成才",现在我们多数人是处在顺境当中,应树立"安乐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精神,不断进取,那么,即使我们是处在顺境,我们同样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如"比尔·盖茨"

③我认为"逆境"和"顺境"是否成才,关键是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可以成才;"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因此,"逆境"和"顺境"都只是外界条件,关键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一个人主观有理想,有毅力,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处逆境或顺境都能求生存发展.如邓小平同志.

④顺境逆境都只是外在的客观因素,一个人能否成功,还是看内因。关键在自己。

15、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

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

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 ...

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 ...

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

孟子的句子及感悟篇八
《高三文化经典复习 孟子民本思想》

孟子的句子及感悟篇九
《孟子国学教案1》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1 课时 年 月 日

1

2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2 课时 年 月 日

3

4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3 课时 年 月 日

5

孟子的句子及感悟篇十
《古诗文默写》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 ,。

3、《山坡羊,漳关怀古》中以精辟的议论,揭示封建统治与人民对立的句子是: 。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写出其险要,并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 , , 。

4、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有一名句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这一名句是: ,。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 , 。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 , 。

6、《马说》(韩愈)一文中的主旨句是;描写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是: , , ;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7、《与朱元思书》中作者发表议论,流露出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 归隐避世的情感诗句是 , ; , 。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8、《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强烈遣责的名句是: , 。

9、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对读书问题发表的独到见解是,

10、《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 , 。

11、《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1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险要,并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 , , 。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都城由盛到衰令人伤心的句是 , 。

13、《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

14、《小石潭记》中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 。 描写游玩时的凄凉感受的句子是: , 。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 。课文中

“,,。”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15、《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形容国泰民安的是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是 ;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是 ;形容水势浩大的是;形容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是阔大胸襟的句子是 , ;概括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 , , , 。 , 。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 , ;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

16、《醉翁亭记》中的点睛之笔是 表达“太守之乐”的句子是: , ;说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是: , ; 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

17、《满井游记》中比喻春水清澈晶亮,水波闪烁发光的句子是: 。 写自己愉快欢畅的心情的句子是:。总写春天景物的一句是: 话是: , 。

18,

19、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梨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 ,;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了极致,这两句诗是: , 。

20、龚自珍《已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 ,。 21、《饮酒》(其五)中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22、杜甫身居漏雨的茅屋,仍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 , ”的呼喊。

2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宽慰友人,表达送别情感的千古名句是: , 。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的句子是:,。

24、《登幽州台歌》中指生不逢时的句子是: , 。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 !

2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描摹愁绪的千古名句是:,;运用想象写作者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26、酬天乐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包含诗人无限心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 。诗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 , 。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7、李商隐的《无题》中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句子是 ,。

28、、《终南别业》中描写作者此时心境闲适的诗句是,

29、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

29、解释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蝉则千转不穷:““ 2、窥谷忘反:“”通“, 。 3、才美不外见:“ 4、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 。“ ”通“ ”, 。 5、其真无马邪:“ ”通“ ”, 。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 7、四支僵劲不能动:“”。 8、同舍生皆被绮绣:穿“”通“”, 9、百废具兴:“”通“”,

10、属予作文以记之:“”通“”,。 11、玉盘珍羞直万钱:“ ”通“ ”, 。“ ”通“ ”, 。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通“ ”,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95023.html